降價不是目的:汽車反壟斷會成為常態
范文清;王欣
對話嘉賓:
反壟斷專業律師、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鄧志松
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立方律師事務所主任 謝冠斌
反傾銷專業律師、北京博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賀京華
《國際商報》高級記者 武躍
本報記者 范文清
實習記者 王欣 北京報道
近期,隨著汽車反壟斷調查的深入,奧迪、寶馬[微博]、奔馳等車企已紛紛做出調整,實施產品或零配件降價措施,但這并不意味著汽車反壟斷的結束。
業內人士分析,此輪汽車反壟斷可能是一場長期戰役。作為中國加入WTO[微博]之后的一次執法行動,此次汽車反壟斷涉及范圍之廣,懲罰力度之大,無疑將對中國汽車業的商業環境塑造產生深遠影響。
為此,“中國汽車30人智庫”聯合《21世紀經濟報道》,以“尋找汽車反壟斷共識”為主題,于8月20日在北京舉行閉門圓桌會議。反壟斷專業律師、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鄧志松,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立方律師事務所主任謝冠斌,反傾銷專業律師、北京博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賀京華,長期關注汽車反壟斷報道的《國際商報》高級記者武躍,就目前汽車反壟斷的熱門話題各抒己見。
反壟斷的邏輯爭議
《21世紀》:如何評估現階段的汽車反壟斷成果?
鄧志松:發改委關注反壟斷至少有兩年時間,他們之前在一些刊物上也發表過很多關于反壟斷方面的文章,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們反壟斷的思路在逐漸成熟,現在正慢慢收網,把一些調查成果開始向公眾進行披露。
這次汽車反壟斷涉及面很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涉及產品全面,包括整車和零部件、售后服務等;二是從《反壟斷法》角度來說,涉及的壟斷行為類型很全面,包括橫向壟斷協議,比如日企零配件案件;也包括縱向壟斷協議,比如奧迪和奔馳;同時也涉及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只是這方面執法機構還沒有披露更多信息。
謝冠斌:之前在奶粉案件中很多觀點是質疑反縱向壟斷的必要性,有人認為縱向壟斷這種行為對消費者沒有什么損害?當時就有專家說,縱向壟斷和橫向壟斷很多情況下是分不開的,在實施縱向壟斷時往往伴隨著橫向壟斷。而這次汽車反壟斷案件,恰恰反映出這樣一個現象,既有縱向壟斷,也有橫向協議,把反壟斷的各個點都涉及到了。所以,汽車案不僅有樣本研究價值,而且對《反壟斷法》的普及和宣傳有重要意義。
武躍:我認為這次汽車反壟斷的爭議如下,第一,對于整車廠的橫向壟斷行為,發改委官員已明確否認,看來廠家在這方面基本沒什么大問題,只是個別品牌賣高價;第二,對汽車配件壟斷達成共識,發改委認為配件壟斷反應強烈涉及到消費者利益,兩限條款對消費者利益涉及得不多。還有法律問題,經過充分爭論,我認為《汽車品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在前,《反壟斷法》在后,新法樹立權威,舊法就應該修改,但不能將責任推給汽車廠家,他們是根據《辦法》進行渠道管理的,而它被濫用是另外一個問題。
賀京華:事實上我國的反壟斷從立法到實踐都很謹慎。當初《反壟斷法》出臺后,業內很多人原以為律師會有很多業務來做,但是該法實際通過之后,很久沒有動靜。
現在有了這些動作,我個人認為最大的特點是,我國的反壟斷行動首先針對的不是企業的橫向壟斷而是縱向壟斷,國外最早反壟斷是從橫向壟斷入手,因為它直接損害消費者和國家利益,而對企業的縱向壟斷業內一直有爭議,認為縱向壟斷有利于市場競爭,因為它可以消除品牌內競爭,而只有消除品牌內競爭才會有品牌之間的競爭。
但我們國家往往從打擊縱向壟斷開始,比如茅臺,五糧液,包括豪宅的最高限價,其背后原因是我國近幾年經濟高速增長,衣食住行都在往奢侈消費走,要豪宅、豪車、豪宴。反壟斷目的與打擊奢侈消費有關系。
但如果僅盯汽車行業肯定不夠,這只是一個現象,我們做國際貿易救濟,遇到大量案例都是橫向壟斷,因為國外一種產品只有五六家生產企業,國外企業在中國一般是要抬價一起抬價,比如某產品國內企業要投產了,國外企業一起降價,要停產了,國外企業一起抬價。對這一現象,我國有關部門目前還沒有絲毫動作。
《21世紀》:汽車行業的整車定價,目前都是參照競爭對手來定,這種情況如何認定是否存在壟斷行為?
鄧志松:每個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關系做獨立判斷,知道價格怎么定車會賣得更好。但《反壟斷法》禁止的是,競爭者之間就價格信息進行交流,禁止他們直接協商定價,但可以根據公開的信息定價。比如奧迪宣布降價了,市場都知道,是公開的,只要中間沒有協商或者合意的過程,就是允許的。
還有一種情形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其違法前提是,市場支配地位如何界定,必須在一定的相關市場范圍內,是在哪個相關市場有支配地位,判斷市場支配地位首先看市場份額的大小。根據《反壟斷法》的規定,如果一家企業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超過50%,就可以被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如果有支配地位,消費者不得不買這個品牌,企業把價格定得很高,就是違法行為了。
賀京華:這次汽車反壟斷之所以針對進口車,是因為豪車只有進口車,國產汽車還沒有形成品牌,而豪車的價格在中國就是有些高。雖然路虎在豪車的市場份額還達不到市場支配地位,不過因為所有豪車都賣高價,就有壟斷嫌疑,雖然他們之間肯定沒有簽協議,也沒有商量過。
美國的《反壟斷法》認為,如果幾家企業加起來超過市場支配份額,且采取了協調一致的行動,就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所以在中國所有豪車都在賣高價,行為是一致的,都在攫取高額利潤,這就涉嫌壟斷了。所以反壟斷不只是降價,而是把整個市場環境的節奏調整規范。
不過,發改委不一定從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角度入手,因為他們可能從法律上駕馭不了,但是從縱向壟斷協議角度,他們更有實踐經驗,也能拿到真憑實據。
謝冠斌:事實上,大家一直有一個誤會,總覺得反壟斷就是讓企業降價,之前的奶粉案輿論也是這樣關注的。我想,公眾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首先是因為發改委主管價格,在這方面它執法較多;其次,企業的壟斷行為也往往在價格上客觀有反映。
但實際上,反壟斷與降價之間沒有必然關系,不是說反壟斷就是逼外企降價。如果降價后,企業的壟斷行為不去改,只是應付了事,執法部門仍不會就此罷手。比如,奔馳已經宣布降價兩次了。降價只是糾正壟斷行為的方式之一,是把因壟斷產生的虛高利潤往外擠。
《反壟斷法》出臺的目的,一是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二是保護消費者權益。降價當然是維護了消費者的利益,但壟斷行為不糾正,消費者的利益就得不到根本保證。比如,如果企業因過度降價而不愿意繼續運營,這也就失去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意義。所以不要把反壟斷與價格之間建立太過緊密的聯系。
《辦法》與《反壟斷法》的關系
《21世紀》:《反壟斷法》與《辦法》是從屬關系嗎?
鄧志松:《反壟斷法》與《辦法》沒有直接關系。不是《辦法》讓企業去做違法行為,只是在特定條件下,頒布該法規,建立了品牌經銷模式,這種模式使得廠商對經銷商有很強的控制力。但實際上現在賣新車是不掙錢的,主要綁定售后賺錢,是《辦法》在前面有制度設計,所以壟斷行為從中獲得了滋生的土壤,但《辦法》本身與《反壟斷法》并非直接沖突。
歐美成熟市場,把銷售和售后分開,而非人為綁定在一起,因為這是兩個市場,每個市場都要鼓勵自主競爭,綁在一起之后,廠商對技術、品牌和零部件的控制力強,等于是從制度上誘惑它去從事壟斷行為。
謝冠斌:2008年《反壟斷法》出來后,有人就討論《辦法》應該作廢或者重新弄,但我認為,無論作不作廢,從法律本身的效力而言,《辦法》的法律效力是在《反壟斷法》下面,與《反壟斷法》直接沖突的地方自然就應作廢;況且《辦法》沒有與《反壟斷法》沖突的條款,也就是說《辦法》中確定的授權經營模式沒有直接違反《反壟斷法》的內容。
武躍:2008年《反壟斷法》出臺后,按道理應該修改《辦法》,但金融危機來臨之后,政府忙于救市,還來不及做這件事。
我認為,即使發改委不對汽車實行反壟斷調查,市場本身也會使產品、配件降價,只不過反壟斷會加速這個過程。不反壟斷,市場會走向規范,而反壟斷只是將這個過程縮短,相對政府而言,企業是敏感的,更了解市場。
鄧志松:政府通過《反壟斷法》干預市場,是與西方接軌。我們政府權力很大,它干預市場有很多種方式,但歐美都是強調讓市場自主,政府不要過多干預,唯一可以干預市場的就是根據《反壟斷法》,因為不能讓市場放任不管,所以《反壟斷法》是西方政府干預市場的主要途徑。
但中國從來不缺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我們干預市場的辦法太多了,如果發改委通過《反壟斷法》干預市場維護消費者利益,這種行為是好的,因為它是通過法律干預,應該鼓勵,而其他的一些干預行為應該降低。
賀京華:現在有人說,我們基本按《辦法》做的,你現在又來查我,為什么。我個人認為《辦法》與《反壟斷法》是存在沖突的地方,特別是區域問題,但兩者并不矛盾。《反壟斷法》15條第7款提到,有下列情形的不適用反壟斷,專門提到法律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所以在法律上兩者是互相有銜接的,有人說《辦法》里與《反壟斷法》有不一樣的地方,《辦法》就自動作廢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這是有豁免的。
事實上,入世后,很多條例在入世前有一些違反WTO的規定,但入世后馬上修改了。所以如果兩者有沖突,會馬上改的。
《21世紀》:《辦法》有沒有修改的余地?
鄧志松:首先我們國家形成的特殊經營模式,比如4S店這一模式是對某一品牌的獨家直銷,匯集了新車銷售和售后服務等多個環節,這種模式在歐洲已被證明在某種程度上會限制市場競爭,特別是對于售后服務以及零部件供應這塊,所以這種模式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成熟,需要做出轉變。
其次,我國汽車市場變化很大,以前汽車是奢侈品,現在基本是普通商品,有些大城市不得不通過限購限制汽車增長,但汽車市場很多銷售模式和經營模式在傳統上還有慣性,是把汽車作為奢侈品來看待的銷售模式,而奢侈品在很多銷售環節上,利潤比較高,如果沒有外力推動,讓汽車廠商主動放棄高額利潤的過程是很緩慢的。
武躍:《辦法》要改,涉及兩個核心問題,一是總代理制度和平行進口有關系,這涉及法律問題;二是配件壟斷市場會不會放開,這會涉及到很多汽車零部件企業,因為零部件產業與整車廠關系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包括安全、知識產權等等,所以我認為事關重大,不可輕舉妄動。
10年之前,中國汽車市場很亂,到處都在賣捷達,每個網點都說是廠家授權。《辦法》出臺是市場需要,它曾起到過積極作用,現在我們討論修改的是它不足之處。但設想一下,如果《辦法》修改,總代理制度成為眾矢之的,它會不會往回退?退到什么程度?政府對市場干預的邊界在哪?工時費如果不由廠家定,那應該由誰定?《辦法》修改的底線是什么?我認為考慮到汽車產品的特殊性,《辦法》修改的宗旨不應該低于《特許經營法》,賣汽車的標準總不能低于麥當勞[微博]、肯德基[微博]吧。
謝冠斌:《辦法》應當適應新的形勢適當修改,尤其是容易滋生壟斷行為的部分。我國汽車產業開放多年,但中國汽車品牌發展得并不好,雖然《反壟斷法》不能解決汽車行業所有問題,但有些問題是能夠解決的。
事實上,《辦法》用品牌授權銷售模式本身并不違法,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壟斷行為,這是《辦法》沒有允許做的,應該調查。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矛盾。
賀京華:歐盟也出現過這種情況,以前豁免現在不豁免了,根據市場發展調整法律。因為《辦法》當時就是針對無序競爭,甚至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現在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也需要進行調整,那么國務院層面調整就行了,決定哪些豁免哪些不豁免。我個人認為,《辦法》沒問題,雖然與《反壟斷法》有沖突,但有豁免。不過,有的廠商濫用這個豁免就違法了,這可以通過調查去糾正的,如果提廢除就過了。
反壟斷常態化是趨勢
《21世紀》:未來,反壟斷會不會成為一種常態,它下一步的表現方式是什么?
謝冠斌:我認為反壟斷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常態。從產業經濟上講,中國目前是生產大國,工業制造份額超過全國經濟的2/3,但我們沒有創造價值,所有附加值高的東西都在別人身上,比如品牌和專利等。在國際競爭中,如何利用合理的游戲規則,使自己的產業結構處于一個有利地位,是提高國家競爭力很重要的一個手段。比如《反壟斷法》,明明企業有壟斷行為,你不用《反壟斷法》去規范它用什么?這次罰單出來后,歐盟商會和美國,也是在先承認支持反壟斷的基礎上,再發表意見的。
目前應該說行政執法走得很快,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下一步,應當及時總結這些經驗,上升到立法層面,從而促進反壟斷立法的發展,因為我們的反壟斷立法還是相對粗糙的,有些規定不是很細,還有些問題沒有規范。比如,關于縱向壟斷協議僅列舉了價格,然后規定就是其他壟斷協議,由此導致的疑問就是,比如地域限制算不算壟斷協議?天津的人能不能到北京買車?主動銷售和被動銷售哪個更應該被限制?只有立法更完善,執法機構執法才更方便,才可以在一個更有序的框架下進行。
鄧志松:首先《反壟斷法》的執法機構人員太少,有編制的就幾十個人,精力不夠。二是執法機構太分散,一共有3個部門,而美國只有一個,可以統一資源執法,所以未來的趨勢應該朝著執法機構統一化、人員編制數量、專業能力提升方向發展。除此之外,我們應該加強執法,依法治國,不管哪個部委只要依照法律程序調查、處罰就是對的。
謝冠斌:我擔心更現實的問題是執法的分散化問題,現在由于中央執法能力不夠,三個執法部門在各省也有自己的分支機構,如果執法常態化,還要注意執法程序和尺度,權力不能過分下放,要加強對地方機構的監督管理,保持基本的執法統一。
《21世紀》:未來汽車售后維修會不會是反壟斷重點關注的領域?
賀京華:汽車未來反壟斷應該主要集中在售后維修。這與《辦法》相關,因為它就是縱向管理。
《21世紀》:如果效仿美國,將汽車的銷售和售后分開可不可行?
賀京華:這樣做對汽車市場傷害更大,我們的社會環境不同,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武躍:哪種模式更適合市場,企業研究得更明白。反壟斷實際也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龐大集團就很高興工商總局把汽車品牌注冊改成汽車注冊,因為它是大經銷商,代理多家汽車品牌,希望能放到一起來賣,也就是大賣場。
事實上,現在4S店賣車不掙錢,經銷商需要從售后掙回來,主要是過了質保期的售后維修。目前很難說銷售和售后能不能分開,這完全看市場的飽和程度,需要企業自己去適應。
《21世紀》: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強制消費者在4S店維修,如果去其他地方修理,出了問題廠商就不會負責,這算不算壟斷?
鄧志松:這可能涉嫌違反《反壟斷法》。按照規定,對于零部件更換和售后服務,廠家有限制性條款,就是對消費者的限制。指定的地點及4S店都比非4S店的貴好幾倍,可能是某種強制行為。如果汽車廠商拿不出做出這樣限制的正當理由,就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武躍:汽車售后上的持續反壟斷,實際上就是配件壟斷,但經銷商說,問題不是這么簡單,他可以采購到一些非原廠配件,如果放開以后,依然只能采購到非關鍵件。廠家對關鍵配件有知識產權,現在有法規要求廠家向經銷商披露自己的技術,但主機廠根本不同意。反壟斷能夠推進對消費者價格有利的地方,但過程是循序漸進的。
謝冠斌:產品上責任,不是廠家說沒有責任就沒有了的,如果是維修中零部件出問題,零部件生產商和維修店應當一起承擔責任。至于知識產權保護,并非保護廠家擁有絕對壟斷的權利,知識產權本身在制度設計上就避免了這個問題,知識產權的保護期都有時間限制,而且知識產權也不應濫用。
《21世紀》:我國政府如何處理開放與保護的關系?這次汽車反壟斷,是一次原則性的行動,還是背后有中美博弈因素?
鄧志松:WTO建立了一套自由競爭的規則,只要符合這個規則,合理保護自己利益就無可厚非。具體到《反壟斷法》,各國法律規則大同小異,我們的這幾次反壟斷行為,無論打擊的對象是國企還是外企,沒有人能夠進行太多指責。
如果談到保護,應該引入《反壟斷法》主導競爭政策。傳統觀念是,通過設計產業政策來保護,但被證明,它的效果是有限,甚至可能是負面的。所以競爭政策要優于產業政策,前提必須是先保證競爭公平,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
謝冠斌:《反壟斷法》產生的背景是市場調節之手失靈后,政府之手對自由競爭的干預,是政府調整市場的一個最重要工具,所以它與所謂貿易保護關系并不大,不是直接解決貿易爭端的工具。它解決的是市場秩序,應該利用好《反壟斷法》,優化競爭環境,解決產業發展中問題。反壟斷不會是國家間博弈的貿易工具。當然,開放應當是我國一貫堅持的政策。
賀京華:中國肯定是開放第一,保護第二,只是為了避免開放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果,而有一些適度保護。中國市場規模大且發展迅速,全世界汽車品牌都在這里競爭,競爭已經非常充分,賣車不掙錢。之所以反壟斷,可能是某些方面出了問題,十幾萬的車競爭太厲害,沒有進行反壟斷調查,高端車因為國內沒有有效競爭,豪車品牌就自動形成一種默契。未來汽車與IT企業,出現反壟斷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