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凱
5月24日,歐盟成員國內部將就歐委會對華光伏征稅建議案投票表決。12天后,歐盟將正式公布初裁結果。
此前披露的信息顯示,歐盟此次初裁的稅率高達 37%~68%,平均稅率為47.6%。在此稅率下,中國的光伏企業將完全喪失競爭優勢。
作為應對,中國多家光伏企業已經開始將海外設廠提上議程。英利首席戰略官王亦逾告訴經濟觀察報,除了海外設廠外,沒有別的辦法應對歐盟“雙反”案。“至于去哪里設廠,會選一個性價比較高的地方。目前看來,會選擇東南亞地區。因為這些國家相對穩定,成本也低,并且離本土也不遠。”王亦逾說。
除了英利外,阿特斯、天合等中國光伏企業也均有海外設廠的想法。不過,阿特斯政府關系及業務發展總監張謙稱,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被迫要去海外設廠,畢竟挪一個廠并不容易,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
東南亞設廠
歐盟于2012年9月6日正式發起反傾銷調查,并于11月8日又發起反補貼調查。有消息稱,中國幾家光伏企業被建議征收高額關稅。
其中,英利被建議征收37.3%的稅率,尚德及其子公司的稅率為48.6%,江西賽維LDK太陽能和天合光能將分別為 55.9%和51.5%,晶澳太陽能達到58.7%。
在此稅率下,中國光伏企業將完全喪失競爭優勢。在歐美“雙反”前,中國光伏巨頭的市場70%以上均在歐洲,尤其以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為主。
為了應對歐盟的雙反調查,中國的光伏企業除了聯合部分歐洲光伏企業共同抵制外,另外一個策略便是在海外建廠來規避高額稅率。
王亦逾5月23日告訴經濟觀察報,海外設廠是中國光伏企業應對歐盟“雙反”調查的唯一有效途徑。
為此,英利已經開始著手挑選廠地。王亦逾透露,英利不會去墨西哥、非洲等地區設廠,原因是這些地區要么不穩定,要么距離太遠。
在經過篩選后,英利將海外設廠的地點聚焦在東南亞地區。“東南亞會是比較好的選擇,這些國家人工成本不高,也相對穩定,當地政府也比較歡迎來投資。比如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國也都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王亦逾說。
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英利海外設廠的首站或將落戶于泰國。目前,英利正在關注6月6日歐盟初裁的稅率,屆時將決定是否正式在海外建廠。
除了英利,天合、尚德、阿特斯等中國光伏大佬均在考慮在海外建廠來規避歐盟“雙反”高稅率。
接近天合高層的人士稱,該公司早就開始考慮海外設廠的問題,目標也可能是東南亞。但最終是否會做出這個決策,取決于歐盟初裁公布的稅率。
張謙告訴經濟觀察報,海外建廠是最不希望看到的結局。需要考慮供應鏈的問題,衡量成本增量等。
“中國光伏企業已經在本土扎根十年。海外建廠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需要上下游配套。這的確是一個很容易想到的解決方案,但實現起來非常難。”張謙說。
事實上,早在美國“雙反”調查時,中國的光伏巨頭也曾醞釀過在海外建廠來規避稅率風險。當時,有消息稱中國光伏企業計劃在美國及墨西哥投資建廠。
去年10月8日,發改委批復了15個海外投資項目,涉及能源、金融、通訊、基建等領域。其中包括三個光伏海外直接投資項目。
但最終,光伏巨頭找到了更好的解決方案。作為應對美國光伏“雙反”的舉措,多數光伏巨頭均繞道臺灣,成功規避了被征收高稅率的風險。
雙重打擊?
除了將被征收高稅率,中國的光伏企業或將遭受上游原材料多晶硅成本增加的雙重壓力。
2012年7月,應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等中國四大多晶硅企業申請,商務部對原產于美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對原產于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3個月后,商務部又發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的“雙反”調查,并決定對這兩個案件合并進行調查。
此舉被認為是對歐盟“雙反”調查的反制措施。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在歐盟公布初裁結果后,中國商務部也將公布對歐美韓三地多晶硅產品的“雙反”調查初裁結果。
此外,一位光伏企業高層人士透露,除了對產自歐洲的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外,中國或將對產自歐洲的其他產品,例如汽車、電子產品等也發起調查。
不過,此舉遭到下游組件、電池廠商的集體反對。英利、天合、阿特斯等企業認為,若對歐盟韓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將提高這些企業的上游采購成本。
目前,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幾家大的組件、電池企業的上游多晶硅原料來源中,進口的比重占到60%以上,其中歐美韓三國占了近90%。其中,尤以德國瓦克、韓國東洋、美國哈姆羅克等少數幾家企業為主。
以2012年為例,中國多晶硅市場需求總量約14.5萬噸,其中8.28萬噸來自進口。其中,歐洲方面以德國為主,德美韓三國占據中國多晶硅進口的87.6%。
同期,中國多晶硅產量為6.3萬噸,較2011年下滑23.8%。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多晶硅產量不足1萬噸,較去年同期下滑50%以上。
王亦逾稱,英利的上游硅料主要來自上述三家企業,公司的硅料進口量占總量的60%~70%。
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目前多數組件、電池廠商都與國外大型硅料供應商簽有長單合同,這些合同多簽訂于2008年前,當時的合同價格為40~60美元/公斤。
目前多晶硅現貨價格多數在30美元/公斤以下。業界認為,中國若對歐美韓三國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或將進一步推高這些企業的硅料成本。
不過,事實或許沒有那么糟。王亦逾透露,從2009年開始,中國的組件廠商與國外多晶硅廠商就已經經過協商,將當初的長單價格下調。“我不能告訴你英利與硅料供應商現在執行的價格,但可以說的是接近市場價。國外供應商也在不斷調整多晶硅供應價格,前提是得采購它們更多的硅料。”王亦逾說。
“沒有那么糟”
在歐盟委員會就對華光伏征稅建議案投票表決的前一天,以英利、天合光能、阿特斯陽光為首的40家中國光伏企業發布《中國光伏企業反對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征稅的聯合聲明》,反對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征稅。
當天,英利在其保定總部,由1500人擺成了“NO”字造型,希望借此對歐委會投票施壓。除了英利,天合和阿特斯兩家公司也在各自廠區組織了同樣的抗議活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表聯合聲明的光伏巨頭中缺少了陷入破產重組的尚德的身影。此前,為了應對美國“雙反”調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組成了應對聯盟。
歐洲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貿易保護案將是中歐之間最大的貿易案件,涉及金額超過200億美元。獨立機構研究表明,懲罰性關稅有可能造成歐盟高達270億歐元的損失并影響24萬人就業。
去年歐盟正式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后,中國150多家光伏企業對調查本身給予了充分的配合,以期歐委會能夠得出公正的結論。
多家抽樣企業聘請了專業律師和審計師,協助公司填寫并按時提交了歐委會的反傾銷以及反補貼調查問卷,多家抽樣企業都同時申請了“市場經濟地位待遇”。《聯合聲明》稱,今年1月至3月中旬,各抽樣企業都先后接受了歐委會調查官員的實地核查。但到4月底,歐委會拒絕了所有中國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申請。
歐委會拒絕的理由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認定中國企業沒有一整套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的會計體系。這對于大多數都是上市公司的抽樣企業來說實屬不公。
業內專家稱,由于中國多數下游組件廠商50%以上的業務來自歐洲市場,因而歐盟雙反調查將給中國的光伏企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但多位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的企業高管認為,事實上或許沒有那么糟。王亦逾稱,公司出口至歐洲的業務量已經降到了50%以下了,未來還會進一步縮減規模。
阿特斯全球市場高級總監張含冰曾告訴本報,在歐盟提出“雙反”之前,阿特斯加大了加拿大工廠的出貨量,讓加拿大市場承擔了出口歐洲的任務。2012年,阿特斯在歐洲的出貨量約占30%,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阿特斯歐洲出貨量約占20%比例。
另一巨頭晶科能源2012年中國組件出貨量已經占到了45%,出口至歐洲的量僅占到10%;天合光能歐洲業務,出口歐洲量的占比也從50%下降到25%。
取代歐洲市場的是,光伏大佬們正在大力開發東南亞、日本、南美等新興市場。英利董事長苗連生透露,僅在日本市場,英利的出貨量從之前的數十兆瓦,提升到如今的1000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