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讀:一個裝機量可達2000萬千瓦的分布式屋頂市場已經芝麻開門
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明星企業賽維和尚德的破產危機,讓光伏產業一次次以慘烈的形象出現在公眾眼前。中國光伏業是否已經窮途末路了?實則不然。這個由海外應用市場培育出的龐大的中國制造業,在遭遇海外市場設立的高壁壘后,中國政府正計劃擴容中國市場。
能源局此前編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草案對太陽能曾提出以大型地面電站為主。今年9月其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到,到2015年分布式發電與大型電站裝機規模均為1000萬千瓦,前者是指中部和東部地區建設與建筑結合的分布式光電系統(一般將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屋頂)。
11月初,一位能源局官員向本刊記者透露,能源局正在醞釀擴大國內光伏市場規劃容量。大型電站裝機規模規劃不變,到2015年仍為1000萬千瓦。而分布式發電的裝機規模比預先規劃擴容一倍,到2015年達到2000萬千瓦。
恰逢此時,國家電網[微博]發布政策,承諾對6MW以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免費接入電網,全額收購富余電力。過去兩年在西北火熱建設的大型光伏電站則沒有這一優惠政策享受。
能源局和國網放出的信號是,未來中國光伏應用市場的主陣地是在屋頂上,以分布式發電的方式進行。
中國光伏發展與風電面臨著相同的問題,發電端遠離用電端。風光資源絕佳的地方都在西北的荒漠戈壁,然而大量用電需求都集中在東部。電力輸送負擔讓本可以發電的風電機組在某些時候不得不停止發電,2011年中國風電棄風電量123億千瓦時,折合損失電費66億元。
顯然政府層面不希望光伏發電走一條風電的老路。中部和東部的分布式屋頂光伏發電則可避免長距離電力運輸的問題,這一解決方式在歐洲早有經驗。
2006年,德國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僅占到10%,屋頂光伏電站占據90%的比例。在2012年開始實施的《德國可再生能源法》對于自發自用的光伏項目給予了更優惠的能源政策,鼓勵用戶自發自用,就地生產消化,不要通過電網遠距離的輸送再給予分配。
中國現有的分布式發電項目大多建在工業園區的屋頂上,可以自發自用,多余電量也可出售給電網。國資委、財政部、工信部等數十個部委機關及下屬單位屋頂都已經鋪上了太陽能電池板。
與風電一樣,西北大型光伏電站開發主要被五大電力央企把持。然而分布式屋頂光伏項目的開發商則更加多元化。光伏監控系統提供商上海淘科常務副總經理陸劍洲介紹,目前分布式發電項目的開發商主體是組件生產商和逆變器生產商等光伏產業鏈中的企業。尚德、英利、阿特斯、賽維、陽光電源等都有開發分布式屋頂項目。
政府主要通過初始投資補貼的方式推動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的建設。如金太陽工程的補貼額為5.5元/瓦,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補貼額為7.5元/瓦。
“如果有關系,趕上好機會,金太陽項目的收益都還不錯。”一位光伏項目開發商說。
并不是所有屋頂項目都能進入金太陽的名單,因此分布式光伏的參與者們更期待的是電價補貼。由于確定了1元/度的光伏上網電價,西北大型光伏電站的商業模式已經非常清晰。分布式光伏項目由于集中在東部,光照條件弱于西部,發電時間相較西部要短,仍以1元/度的電價賣給電網顯然不夠經濟性。因此期待政府能針對分布式光伏項目再進行電價補貼。
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扶持這塊市場的擴容,用地方財政資金進行補貼。如江蘇省在1元/度的基礎上,增加0.3元/度的補貼。“補貼出來后,會有大量資金涌入到分布式光伏市場來。”陸劍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