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標準沒有時間表 泡沫消退凸顯產能過剩
烏云籠罩白酒業
本報記者 白雪
繼酒鬼酒之后,茅臺酒又一次讓白酒塑化劑超標的疑云盤踞公眾的心頭。
12月9日晚,名為“水晶皇”的網友在新浪博客中公布了自己對茅臺酒的送檢結果:“茅臺酒被檢出塑化劑超標120%”。消息傳開,連資本市場也受到沖擊。12月10日早,貴州茅臺停牌,白酒類股票普遍下跌。當天下午,貴州茅臺緊急召開機構投資者電話會議,因為參會人數太多,系統兩度癱瘓。晚間,茅臺公布了3份檢測報告,自證產品質量合格。12月11日,貴州茅臺復牌,強勢上漲。
眼下最能吹散疑云的,莫過于一個關于塑化劑的真實信息。
而今天,衛生部的有關官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對白酒所含塑化劑,是否要出標準尚未確定,更沒有時間表。
在塑化劑疑云之外,業內人士看到的是,在經歷了“日進斗金”、高歌猛進式的發展后,白酒行業產能過剩的陰云正在積聚。
白酒行業是否需要塑化劑標準
網友“水晶皇”稱,他于11月29日在香港北角的茅臺酒專賣店買了一瓶53度的飛天茅臺酒,送去香港一家化驗所,進行了常見6種塑化劑的檢驗。結果顯示,這瓶酒檢出DEHP(鄰苯二甲酸二,塑化劑的一種)含量為3.3mg/L,超過衛生部規定的最大殘留量1.5mg/kg。
這些天,一些白酒廠家也先后貼出檢驗報告自證。也許是覺得還不夠,搜狐酒評網也想盡辦法送檢了一批白酒,經過“兩天兩夜的檢測”,結果顯示“送檢的白酒都符合國家標準”, “高端酒才有塑化劑是謠言”。
權威部門有過表態。11月21日,國家質檢總局、衛生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以接受新華社專訪的形式表示,經過排查,目前尚未發現有人為故意向白酒中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塑化劑)的情況,白酒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主要來自白酒生產、儲運過程中使用的塑膠容器、管道、密封材料和包裝材料的遷移及環境影響等。
即使暫時排除了人為添加嫌疑,人們心里依然感覺“不牢靠”。問題在標準上。
“水晶皇”所稱的“衛生部規定的最大殘留量”和酒評網所說的“國家標準”,都是一個針對性不強的標準。2011年臺灣發生塑化劑污染事件后,衛生部依據《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為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設定了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劑中的臨時限量,其目的是排查在食品中人為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行為。
在上述表述中,說明了所謂的最大限量,是一個“臨時”的數值。
送檢的企業和個人還常常引用“衛生部551號文”。這是衛生部2011年6月22日發布的函,函件通知各部門嚴禁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塑化劑)當成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劑,“……應當嚴格執行《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9685-2008)規定的品種、范圍和特定遷移量或殘留量……”,并規定了“DEHP、DINP、DBP(三種塑化劑)最大殘留量分別為1.5mg/kg、9.0mg/kg和0.3mg/kg”。
問題隨之而來:如果白酒中的塑化劑并非是有人主觀故意地當做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劑放進去的,是否還要執行這些規定?去年“臨時”規定的效力,是否適用于近期情況?按551號文件所述,用的是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的相關標準,是否適用于白酒?
今天上午,中國青年報記者在衛生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了這些問題。衛生部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局局長蘇志回答說,551號文件是很有針對性的,針對的是控制違法添加。目前有關部門對重點食品開展塑化劑的相關監測。“這方面的監測有兩個目的,一是了解我們國家食品中的塑化劑遷移或者污染,是否存在人為添加的情況。二是為制定標準積累經驗。”
蘇志告訴本報記者,是否要出臺白酒所含塑化劑的相關標準,有關部門還在認真研究、評估,沒確定要出標準,更沒有所謂的時間表。“不是出了一個新事物,我們就要出標準的。”
最大的風險:塑化劑攝入總量不明
早在2011年6月,中國酒業協會白酒分會就獲知了白酒中含有塑化劑的有關信息,并于2011年12月通知行業就此進行整改,提出了白酒生產過程中塑化劑遷移等問題。
中國酒協表示,通過對全國白酒產品大量全面的測定,白酒產品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分,最高為2.32mg/kg,最低為0.495mg/kg,平均為0.537mg/kg。其中高檔白酒含量較高,低檔白酒含量較低。
酒鬼酒事件發生后,中國酒協的數字一度成為參考值。可是,人們很快發現,這個消息還是不夠準確。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研究塑化劑問題17年,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常用的塑化劑多達20余種,國家明確提出最大殘留量的塑化劑有3種,標準值各不相同。上述測定值沒有明確是塑化劑總量,還是一兩個指標,“如果以含量要求最嚴格的DBP標準判定,酒協檢驗的所有白酒塑化劑殘留量均超標;但如果以較寬松的DINP標準衡量,所有白酒均不超標。”
在白酒塑化劑問題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稱,根據國際通用風險評估方法和歐洲食品安全局推薦的人體可以耐受攝入量,以媒體報道的酒鬼酒中DBP含量為1.08mg/kg計算,按照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即使每天飲用1斤,其中的DBP也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
這個說法并不能完全讓人信服。
2010年10月,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柳春紅研究團隊選取廣州各大超市不同品種的56份方便面作為研究樣本。結果顯示,DBP和DEHP的檢出率均超過一半。2011年臺灣塑化劑事件后,柳春紅曾表示,當年研究中測得的方便面調料或面餅樣品中的DBP和DEHP含量非常低,只有每天堅持食用幾包方便面,DPB的暴露才可能存在風險,DEHP則要每天吃到20包才可能有暴露風險。
“但是如果人們既喝酒,又吃方便面怎么辦?”厲曙光表示,在目前塑化劑的風險評估中,最核心的問題在于“總量暴露評估”,即人們從不同食品中攝入的塑化劑總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風險就在于這種“不知道”。
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李唐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酒鬼酒事件發生以來,一些廠商決定,從11月19日開始,所有涉及塑料材質的都停用,宗旨是“雖然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的事,先排除了再說”。還有一些企業調出庫存進行抽樣,把數據收集起來,“未來國家有沒有針對白酒所含的塑化劑的標準,標準定在多少,還不知道,我們必須先摸個底。”
白酒業逆周期擴張能否持續
一個不愿具名的白酒企業總經理告訴本報記者,這段時間業內人士談到塑化劑“風聲鶴唳”,“不得不重視”,但在他看來,或許過去10多年間盲目快速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才是白酒行業的風險所在。
1999年到2009年是白酒的“黃金十年”:茅臺酒從消費品變成奢侈品;大量二線品牌如郎酒、洋河在這期間獲得長足發展,登上新臺階;大部分酒廠以每年業績增長40%~50%的勢頭前進;不少白酒企業紛紛推出“百億計劃”。但是,10年來累積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
行業數據顯示,自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間,中國白酒實際產量、銷量平均增速不足7%,可相關品牌白酒的營業收入、利潤動輒兩位數以上高速增長。“漲價”,成為白酒業迎來“盛世”的主要推力。
在塑化劑風波之前,中國白酒業的表現可謂“酒勁十足”。高增長支持了高股價。在低迷的中國股市中,白酒板塊成了各路資金的“救生艙”。在許多股票跌幅超過兩位數時,今年以來,貴州茅臺上漲26%,酒鬼酒甚至增長1.4倍。
上市公司三季報顯示了該行業強勁的上漲態勢。幾大知名白酒企業貴州茅臺、酒鬼酒、瀘州老窖、沱牌舍得等,都以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超速”增長姿態出現。以貴州茅臺為例,公司前三個季度累計實現營收199.31億元,同比增長46.10%,超越了去年全年的收入,為股東賺得凈利潤104.2億元。
有人統計,前三個季度有274天,相當于茅臺每日為股東賺得3802.94萬元,如以近期黃金每克約340元計算,每日約能賺得110公斤黃金,完全可用“日進斗金”來形容。
2011年被認為是白酒業的“巔峰之年”。當年規模以上白酒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46.67億元,同比增長40.25%;實現利潤總額571.59億元,同比增長51.91%。可今年三季報出來后,市場又有了新的認識,稱2012年將是白酒業“又一個巔峰”。
白酒業“泡沫已現”的呼聲不少,可總是被白酒企業一個又一個亮麗的業績吹散。
某基金公司經理曾撰文評價白酒行業稱,“中華民族文化走多遠,中國白酒就能走多遠”。而一篇業內流傳的網文稱:“水往低處流,酒往高處走”,但凡抓住了機遇、勇于漲價的品牌最終都是勝利者。
根據《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全國白酒總產量將達到960萬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長8%;可剛到2011年,也就是“十二五”的第二年,我國白酒產量就達1025.6萬千升,同比增長30.70%。“變化”早早超過了“規劃”,產能過剩的陰云正在積聚。
有人粗略統計,按目前各個酒廠“大躍進”式的擴張規劃,到2015年我國白酒消費量有望達到5000億元,而2011年整個中國白酒的市場消費量約在2000多億元,3年市場消化量需要增長一倍。按照中國13.7億人計算,到“十二五”末人均消費白酒要達到365元。
“他們都希望消費者喝高點,其實是他們自己喝高了。”北京一位酒業資深營銷人士揶揄說,白酒業“正被自己吹起的泡泡忽悠著”。
“吹泡泡的”顯然不只是白酒行業自身。知名的聯想控股公司正在把白酒業當做投資的戰略目標,去年到今年,他們分別投資了湖南武陵酒業、河北乾隆醉酒業、瀘州市蜀光酒業,還計劃洽購山東孔府家酒業和安徽文王酒業。
此外,“豆奶大王”維維股份先后收購枝江酒業和貴州醇酒廠、乳制品企業光明集團則入主全興酒業、北京申億通公司并購董酒等,說明各路資金也正給白酒行業添柴加火。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分會在《2011年行業發展趨勢總結》中提出預警:白酒產業的蓬勃發展對資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而投機資本以搶占資源、謀劃上市為目的,這種“攪局”有可能打亂白酒行業的正常生長。
業內批評人士反思稱,酒業的瘋狂擴張已經帶來“拔苗助長”的危害。現在,越來越多白酒品牌對渠道擠壓過于嚴重,競爭過于激烈,價格戰頻繁上演。該人士稱,白酒市場膨脹得“太急也太快”,可能使白酒企業“未富先大”、“未老先衰”。
疲于應付塑化劑疑云的白酒業,也許更要重視大片烏云即將涌來。其一,中國經濟“軟著陸”后,投資增速不可能保持從前的高幅度,加上政府嚴控“三公”消費,相應的市場消費能力很可能步入衰退期;其二,“送酒的人不喝酒,喝酒的人不買酒”,這使得白酒的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這種由人情消費維系的高增長很難持續;其三,消費升級換代,同時伴隨著健康消費方式興起,“只能喝倒”的酒場習氣正在發生轉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也會逐漸從貪高價的“豪飲”,轉變為享受高品質的“品飲”,這將對白酒市場的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