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羅平華
在昨日的貴州茅臺媒體見面會上,就此次“塑化劑風波”中的種種傳言和誤解,與會的幾位白酒行業專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解釋和澄清。
江南大學副校長徐巖首先反駁了“塑化劑是否可增加白酒老味、產生掛杯效果”的觀點。徐巖稱,目前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表明在白酒添加塑化劑能增加白酒老味、掛杯效果。白酒掛杯是由白酒中水、酒精、風味物質達到一定密度后形成的自然現象,而白酒老味是儲存到一定年限后自然形成。塑化劑有塑料味道,不可能改進酒的口感。徐巖還表示,“某些所謂的專業人士缺乏最起碼的道德和常識,造出‘添加塑化劑可以增加口感,使普通酒變成年份酒’的謠言,但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實驗能夠證明這種可能性,也沒任何一個人能站出來演示這樣的實驗,這樣的謠言是對市場、對消費者嚴重不負責任的表現。”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王琦補充稱,協會此前組織了針對部門重點白酒品牌企業的抽檢。經過檢測和企業的自查,發現了塑化劑不是人為添加的,而是塑料管道和塑料容器里遷移過來的。王琦還說,既然知道了塑化劑的來源在塑料管道和塑料容器里,它的含量就應該跟在塑料管道和容器里停留時間的長短和頻次有關系。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認為,此次針對白酒行業的“塑化劑風波”本來不是問題,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問題。部分白酒中檢測出微量的塑化劑成分,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但是這不能證明白酒企業生產了不安全的食品。
據馬勇介紹,目前針對白酒塑化劑,所有報道出來的檢測、檢出值,還無法判定它是否超標,因為現在世界各國沒有關于這方面的標準,包括世界衛生組織。這說明塑化劑的危害性是不確定性的,否則世界各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會高度重視,給出更嚴苛的標準。即便如此,包括茅臺酒在內的廣大白酒企業進行了深入排查,進行了幾百、上千組數據的檢測,為了降低它可能存在的風險,花費巨資把所有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涉及的材料,導致遷移的材料全部做了更換,防患于未然,是為了讓消費者得到更可靠、更安全的、把風險降到最低的白酒產品。
針對此前“水晶皇”爆出的茅臺酒DEHP(一種增塑劑)超標,馬勇稱,按歐盟給出的每日每公斤體重50微克耐受量折算,即使按照3.3mg/L的檢出值,每人每天喝2斤茅臺酒,天天喝,一年365天,也是在人體耐受量的限值內。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營養學專家李可基認為:“我們其實生活在各種致癌物的包圍之中,但存在致癌物、有毒有害物質不等于對我們身體造成致癌效應或毒害效應。”他舉例說,在國際組織公布的一類致癌物中,無所不在的陽光赫然在列。但陽光是否最終會致癌和曬太陽、膚色等等一系列情況相關。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塑化劑在一定限量內,對人體的傷害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是可以通過人體的自身代謝和抵抗力抵消的。
王琦還表示,希望政府盡快出臺一部有關酒類塑化劑含量或者限量的標準,也督促我們企業抓緊自查和改進,經過我們企業的自查和改變,使我們的產品符合國家規定,也讓消費者從恐慌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