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2月11日電 (記者王淑娟、何欣榮)11月初爆發的白酒塑化劑風波,蔓延了一個月還未平息。繼酒鬼酒之后,貴州茅臺也卷入了這場風波中。盡管貴州茅臺否認其塑化劑超標,但不論是在資本市場還是在銷售市場,塑化劑風波帶來的沖擊不容忽視。
多方人士呼吁,除了酒企正面回應、積極整改打消疑慮外,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該聯合起來,盡快出臺白酒塑化劑專屬標準和檢測方法。
茅臺澄清公告助推股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11月酒鬼酒爆發“塑化劑風波”之后,名為“水晶皇”的網民11月底在個人博客上稱,他自購了2瓶茅臺酒送到香港一家機構檢測,原因很簡單:自酒鬼酒被曝含有塑化劑以來,只有少數白酒廠商公開表示不存在塑化劑問題,而龍頭老大茅臺卻沒有表態過。
盡管只是一個網民的個人行為,但通過新媒體的形式廣泛傳播后,對茅臺股價的影響卻超乎意料。從11月27日到12月6日,茅臺股價從219元下跌到194元,跌幅達到12%。
雖然茅臺公司12月7日首度公告回應稱,經自查及機構檢測,茅臺“出廠產品塑化劑指標均符合國家相關監管部門限量要求”。但“水晶皇”12月9日在博客上稱,其收到的檢測報告顯示,送檢茅臺酒里被檢驗出含有塑化劑DEHP,殘留量為3.3mg/L,“超標120%”。
對此,貴州茅臺10日停牌一天,并在11日再度公告稱其產品塑化劑符合相關要求,并同時附上了來自國家、地方和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其產品的檢測報告。
消除擔憂呼喚專用標準和檢測方法
目前,除了酒鬼酒外,大多數品牌酒企的塑化劑數據還沒有權威機構予以公布。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這就猶如一把懸在白酒企業頭上的“鍘刀”,投資者的擔憂短期很難消散。
要消除這個擔憂,除白酒企業可以將產品主動送檢、消除疑慮外,相關的含量標準也應該及早出臺。
“塑化劑事件的曝光不是壞事。這可以倒逼酒廠把大把砸向廣告的錢,拿一些出來做技術改造,換掉塑料管,加強生產區域質量管理。”一位白酒行業人士指出,要從源頭上杜絕白酒含有塑化劑的可能。
上海市酒類流通行業協會秘書長瞿一鳴認為,這場“塑化劑風波”持續發酵到現在,消費者的知情權以及股民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相關部門應該站出來發出權威的聲音,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消除市場的擔憂。
“白酒里的塑化劑到底從哪里來的,現在各方都有各方的說法。無論是企業自說自話還是消費者、網民的猜測,這些都需要權威部門出來給一個權威的解釋。”瞿一鳴認為,以此次風波為契機,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聯合出臺白酒塑化劑的專屬標準和科學檢測方法。
白酒“年末行情”恐難再現
分析人士認為,“塑化劑”風波對白酒板塊大幅下跌起到的作用,就猶如“助推器”“催化劑”,市場悲觀的真正主因其實是對于白酒行業未來的預期。
這種悲觀預期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速放緩、“三公消費”限制和產能過剩等。在悲觀預期的主導下,雖然時間已經進入了12月中旬,按理說元旦、春節的白酒銷售旺季即將來臨,但是高端白酒的價格沒有反彈跡象。
記者了解到,目前茅臺批發價回調的幅度大大超過預期,受塑化劑事件的影響,個別地區甚至回調至1250元。終端市場的表現同樣如此,去年“一瓶難求”的盛況在今年恐怕難以再現。
記者走訪上海白酒市場發現,在大型超市,白酒促銷打折的海報已經高高掛起,“買一送一”“買一瓶送購物卡”等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但是白酒貨架處的顧客卻寥寥無幾,往年供不應求、甚至限購的情景已經不見蹤影。以53度飛天茅臺的價格為例,進入12月份,終端價格反而比11月初還要便宜。
在利空因素累積的同時,白酒廠家也在尋求轉變。目前,茅臺等一些知名酒廠,正在加快直營店的渠道建設,一方面讓消費者買得更放心,另一方面也平抑了市場價格。招商證券[微博]研究員董廣陽指出,當名酒的價格擠出投資泡沫、回落至消費者的真實購買力時,其需求并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