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氣南下受阻,央企大規模購入LNG,豪賭頁巖氣招標,指向的都是氣改將至
本報記者 何清 上海報道
12月5日,國土部第二輪頁巖氣招標結果公布,19家企業成功擠入國內天然氣市場;
12月1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簡稱十二五規劃),明確2015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量將超過2300億立方米;
還是1日,北京和徐州分別宣布上調當地管道天然氣(不包括管道液化氣、壓縮天然氣)居民用氣銷售價格……
所有跡象都表明,新一輪的天然氣定價改革已迫在眉睫,“如果現在不調價,那么一旦新的價改方案實施,北京將面臨天然氣大幅漲價的尷尬局面,畢竟2010年上游漲價時,我們這里就沒動”,6日有北京燃氣行業人士無奈地說。
更尷尬的局面是,隨著國家鼓勵天然氣的相關使用政策出臺,我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正快速攀升——2010年時僅15%,到2015年將飆升至35%;然而國內氣價長期處于低位,這使得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等進口企業不得不面臨每年數百億元的氣價倒掛虧損。
“長期虧損的生意肯定沒人愿意做,但天然氣比石油更關系老百姓的生計,因此政府在調整氣價或進行氣價市場化改革時只能采取漸進的方式,但改革就總比不改要好。”有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高層說。
氣價改革,無疑對市場相關各方產生了極大的促動:10月31日中海油一次性與跨國石油巨頭BG集團簽署了協議,斥資50億美元連續20年每年采購5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中石油、中石化更是歷兵秣馬在全國各油田籌備增產措施;甚至連北京控股(00392.HK)也宣布,斥資4172萬向母公司北控集團收購燃氣業務,并計劃向燃氣等方向轉型。
倒逼下的改革
12月5日國務院副總理、中俄能源談判中方代表王岐山與俄羅斯副總理、俄方代表德沃爾科維奇在莫斯科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談判代表第九次會晤,此次會晤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如何盡早實現俄氣南下供應中國,然而卻無果而終。
“難題還是價格,雙方的差距太大——為了盡早達成一致,蔣總(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甚至親自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總裁進行了長達4小時談判,但還是沒有結果。”一位參與中俄天然氣談判的中方代表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俄氣通過西伯利亞,經東北輸往中國內地市場的計劃早在十年前就在中俄兩國政府首腦的共同推動下達成一致,然而俄方希望供給中國的天然氣能夠與其供給歐洲的價格保持一致,但這卻是承擔進口任務的中石油所無法承受的。
據了解,2011年以前俄氣西向歐洲諸國的供氣價格大約在350美元/千立方米,由于德國等地油氣資源匱乏,且經濟實力較強,因此這些國家對俄氣的價格沒有異議;然而這卻是中方所無法承受的。
“350美元/千方,相當于2.2元人民幣/立方米,這應該還只是俄方出口到岸價,之后還有我國境內數千公里的管輸費用,這些成本都需要中石油自己承擔,可中石油最終的銷售價格肯定無法覆蓋這些成本”,上述中石化經研院高層說。
以廣東為例,目前其天然氣門站銷售價格為2.74元/立方米,終端零售價更達3.5元/立方米附近,這已是全國省會城市中最高的天然氣銷售價格了。
但是如果中石油以俄方提出的價格進口俄氣,那么等到這些資源運至廣州時,它至少將承擔1元/立方米左右的虧損,而俄方承諾將供應中國的天然氣量是每年700億立方米。
“因此,自2009年以來中俄天然氣談判就一直糾結在進口氣價上。為了減少虧損,中石油只能將進口俄氣的日程一拖再拖”,那位參與中俄天然氣談判的中方代表坦言。
息旺能源數據顯示,自2010年西二線進口中亞天然氣以來,中亞天然氣到達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進口價格就開始一路攀升,從2010年下半年均價1.65元/立方米直至今年上半年的2.6元/立方米。再經過8600公里的長途管輸,僅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在西二線供氣上就將虧損300億元以上。
因此,據新華社報道,在第九輪會晤后,王岐山就表示,在天然氣領域,中俄雙方進行了坦誠溝通,明確了彼此有什么,要什么,增進了理解和信任,為下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礎。從中國有購買力市場需求出發,優先推進東線管道合作,積極研究西線一體化合作。
然而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公布,中石油卻拖不下去了。
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了1307.1億立方米,2012年前8個月更達926.7億立方米,增幅驚人。僅今年10月,國內天然氣產量8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3%;進口天然氣約合39億立方米,增長26.4%;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24億立方米,增長12.7%。1-10月,國內生產天然氣878億立方米,增長6.4%;進口天然氣344億立方米,增長37.6%;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187億立方米,增長14.1%。
“如果不加大進口,十二五規劃中的2300億立方米消費量肯定無法完成,多地氣荒在所難免。”中石化經研院高層明確指出。
不進口,則氣荒;進口就必須改革現行的天然氣定價機制,實現氣價的市場化改革,“否則中石油將無力承擔這個越來越大的虧損窟窿”。
中國式瓶頸
其實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國內石油業界就曾掀起一輪氣價改革的呼聲。
當時,中石油旗下西二線正在興建,即將抵達兩廣地區,如何制定廣東天然氣門站價格,化解中亞資源的高運輸成本正成為中石油及相關政府部門頭疼的事情;而中海油更因卡塔爾天然氣價格高企與下游的深南電、深圳能源等發電企業激烈沖突。
在此背景下,中石油、中海油等開始積極游說中央政府,改變過去天然氣的“一線一價”的定價模式,冀圖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氣價的市場化。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些能源企業一方面在各種場合痛斥進口氣價格倒掛給企業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面開始放緩相關的天然氣進口進程。“氣荒”隨之在全國很多城市上演。
國家發改委甚至在網站上發布了價格司司長曹長慶一番關于天然氣價格改革的言論。他表示,進口天然氣價格達到國產氣的兩倍,天然氣定價矛盾沖突加大,國家正著手研究,擬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國內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
“當時國內各界都認為氣價改革、天然氣漲價已在所難免”上述中石化經研院高層回憶說。
然而由于當時國內CPI指數高漲,若氣價上調,勢必將進一步推動相關下游產業的生產成本,最終這次擬議中的氣價改革胎死腹中。
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上調國內天然氣井口價格后,很多城市仍未能實現天然氣上下游的價格聯動。這導致相關的城市燃氣分銷商不得不在上游漲價與終端不漲的夾縫間掙扎。
“此次北京上調氣價,正是那次上調氣價后的順漲。如果再不調價,一旦新的氣價試點改革啟動,北京天然氣就不得不進行幅度更大的調整。”上述北京燃氣行業人士說。
為了保障城市燃氣分銷商的利益,今年10月被劃為氣改試點地區的廣東省發改委發文規定,城市門站天然氣銷售價格實行動態管理。“當氣源價格波動超過8%且距離上次調價時間達到或超過6個月時,由省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根據有關規定制定和調整。如氣源價格連續二年未變化的,管網企業應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校核。”
“這是為保障氣價改革試點出臺的規定,但廣東市場消費能力遠高于內地,這種氣價聯動模式能否在全國范圍內執行尚不得而知。”上述中石化經研院高層表示。
央企搶先
由于氣價改革的緊迫性,相關企業也開始積極謀劃自己的天然氣布局,以求在中國這個越來越大的天然氣蛋糕中分一杯羹。
10月31日中海油宣布與跨國石油巨頭BG集團(英國天然氣集團)簽署了協議,前者將斥資50億美元連續20年向后者每年采購5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從而使自己的LNG合同保有量攀升至2160萬噸/年——“十二五”規劃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沿海LNG總接收能力也僅為1230萬噸/年。
中海油走這一步險棋是有深謀遠慮的。事實上,即便是現在,中海油的LNG產業仍處于虧損狀態,
2009年以前,中海油曾是國內LNG領域的龍頭,僅進口LNG一塊,每年就可創造10億元以上的利潤。然而隨著2008年后國際氣價高企,國內氣價長期低位徘徊,氣價倒掛使得中海油陷入不斷虧損的狀態。
2008年中海油正式與殼牌、卡塔爾天然氣分別簽署了每年200萬噸的LNG采購協議,這每年400萬噸
的LNG原計劃是供應浙江、廣東及其他沿海省份的。但在中石油旗下西二線進入廣東后,其天然氣銷售價格遠低于中海油的,因此中海油不得不大幅放棄其在廣東原有的市場份額。
“2008年時,國際油價最高飆升至147美元/桶,作為與油價掛鉤的氣價,其國際市場價格也就難免高一些了。”有知情者回憶道。
然而這并未阻擋中海油拓展國內天然氣市場的決心。
“通過與BG的聯盟,我們可以通過其全球的天然氣采購網絡獲得價格合適的資源,因為量大,可以沖抵此前卡塔爾天然氣的價格劣勢;同時通過這種巨量采購,為公司下一步推進國內沿海LNG基站建設奠定了很好的資源基礎。”一位中海油駐廣東人士坦言:“隨著國內氣價改革的推進,政府也肯定不會讓企業長期維持虧損狀態,因此未來國內天然氣市場的競爭仍是資源量的競爭,誰的資源豐富誰就能更多掌握市場的主動。”
不僅是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也正在歷兵秣馬提速自己的天然氣生產速度,以便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更加主動的地位。
中石油一方面開始籌劃建設自己的西三線、西四線等管輸工程,冀圖盡早完成其天然氣管網的全國覆蓋;另一方面又在新疆、陜西和四川等地盡速提高自己的天然氣產量。除此之外,它還在新疆與部分非石油系統企業合作,以便將這些企業生產的煤制氣資源納入自己的管網。
而一向上游資源匱乏的中石化則開始謀劃與包括廣匯能源在內的9家新疆煤制氣企業建立聯盟——中石化不但將在新疆投資建設大型煤制氣生產裝置、興建從新疆通往山東、浙江和廣東的管道,還將負責代輸其他幾家煤制氣企業的煤制氣資源。
“氣價的市場化改革是長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十分贊同中央政府漸進式地推動氣價改革,因此我們也很積極地與中方伙伴合作,未來的結果必然是雙贏的。”殼牌中國區主席林浩光說。
福建試點?
多位參與氣價改革方案的制定者都曾向記者證實,擴大氣價改革試點地區的方案已準備就緒,只待合適時機發布。
其原則仍秉承2011年底實施的兩廣試點精神,以進口燃料油及液化石油氣(LPG)經加權后的價格計價,以上海為計價基準點,根據距離上海的管輸距離遠近計算管輸費,最后得出本地的天然氣門站價格。
“據我所知,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試點地區的省份是福建”,一位接近決策層人士向記者透露。
據他介紹,這是因為一方面福建將成為西三線的終點,當年兩廣試點就是因西二線終點為兩廣才開始執行的;另一方面此前福建沒有管輸天然氣市場,居民用LNG的消費量也很小,“擴大福建成為試點,不但易于當地市場接受,而且因為歷史包袱較少,易于總結經驗教訓,以進一步氣價改革”。
事實上,自10月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奔赴廣東學習總結兩廣試點經驗的考察團和記者就絡繹不絕,“其中尤以福建團問得最仔細,從廣東市場氣價承受能力到相關配套改革方案的制定思路,再到上下游價格聯動,他們每個點都做了詳細的記錄,而這些總結報告,不但會上報福建地方政府,而且還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的批示。”一位廣東政府方面人士介紹說。
此前,福建物價局、發改委等部門曾專門向國家發改委等機構上報過申請氣價試點的報告。它們認為隨著“海西戰略”的實施,當地對能源的需求正在迅速擴大,然而福建能源對外依賴嚴重,一次能源自給率只有40%,而煤炭污染等更嚴重制約了地區經濟發展、節能減排等工作的推進,因此地方政府十分支持引入包括管道天然氣和LNG等資源。
此前上述中石化經研院高層曾親赴福建考察。他認為,自2008年莆田LNG項目竣工投產后,毗鄰地區對天然氣的需求即開始迅猛增長,不但發電、化工等常規工業領域開始進行油改氣或煤改氣,而且不銹鋼、陶瓷等生產企業也開始謀劃改變自己的能源供給。“福建是我國南方著名的陶瓷之都,陶瓷廠星羅棋布,此前這些企業都在使用LPG作為生產陶瓷的燃料,其價格高昂,遠非管輸天然氣經濟能比。”
此外,中石油出身的福建省長蘇樹林也成為福建申請試點的助力。他不但多次與中石油、中海油決策層洽商如何盡早“引氣入閩”,而且希望它們能通過在福建設立大型石化設施,以推動當地的經濟結構,并承諾將對石油央企們給予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植。
這使得福建成功擠入氣價改革試點變得很有希望。
10月16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宣布,西三線東段在福建福州正式啟動,預計將于2014年底就可以投產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