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悉富士康百萬機器人計劃,本刊記者數月往返多地,走訪超過20位人士。艱難的采訪并不僅是探尋一個神秘的商業真相,而是因為其答案關系中國制造即將面臨的一場重大變革——人機替代。
為了探悉富士康機器人和百萬機器人計劃的面目,本刊記者花費數月時間,往返上海、江蘇、深圳等地,走訪超過20位相關人士,包括富士康過去或現在的工程師、車間管理者、工人、自動化設備提供商,甚至富士康的競爭對手。
這項艱難的采訪計劃并不僅僅是探尋一個神秘的商業傳說的真相,而是因為其答案不僅關系著這家全球最大的電子制造商的未來命運,更關系著中國制造領域即將面臨的一場重大變革——人機替代。
2011年7月,富士康掌舵者郭臺銘宣布2013年為止,富士康將雇用一百萬個機器人。而2011年,全球的工業機器人供應量僅有16萬臺而已。
初聽聞此事,感覺有某種黑色幽默。人心不好管了,所以——換機器人嗎?
此舉不由得讓人聯想起另一家總部位于深圳的傳奇企業比亞迪。在2002-2004年間對比亞迪的報道中,用人海戰術替代自動化生產線,是解釋為什么這家深圳初創者能擊敗三洋、索尼等手機電池廠商必談的故事。這筆帳很簡單:向日本廠商購買自動化生產線需要幾千萬人民幣,但是把這一系列工序分解拆開為幾十個動作,每個動作由一名工人使用夾具來完成,精度雖略為降低,但成本直降到百萬人民幣,交貨速度不變,生產調整更靈活。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比亞迪用海量廉價勞動力替代自動化生產線,被視為中國特色的制造業創新典范——直到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發生,公眾才意識到上述算式的缺項:人的成本。比如數十、上百萬人聚集的生活服務和管理成本;比如年輕人被重復單調的工作像小挫一樣磨平的幸福感和對未來的期待;再比如,在樓房半腰的救生網,以及將在公眾心目存續很久的冷酷而缺乏人性的企業形象。
9月19日消息,《紐約時報》報道了Rethink公司推出的Baxter機器人,據報道,這款被評價為人性、簡單易用的機器人售價僅有2萬美金左右。格外值得關注的是它的用詞:“機器人的世界似乎迎來了‘麥金塔’(Macintosh)!”蘋果的Macintosh帶來的最大改變,是開創了人人可用的pc時代。
這正是近幾年關于機器人為什么不再局限于科技新聞,而是大面積占據商業媒體版面的原因。公眾關注的焦點是,近幾年,工業機器人不斷降低的價格和逐步提高的性能,是否已經將制造業(至少是汽車、電子、化工等一部分制造業)推到了機器人規模替代人力的臨界點?
本刊曾在《逃離宜家》專題中采訪了一家規模不大的實木家具制造商,他正在考慮將部分生產環節更換為工業機器人。在中小型制造企業中,這樣的想法并不足為奇。
除了Baxter這樣的低價機器人,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出現也推進了機器人在中國生產線上普及的速度。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價格要比歐美日臺的至少便宜三成以上,“無工傷,不抱怨,勤快的中國機器人”這樣的宣傳口號,直截了當的集中了中國制造企業主的需求。雖然低價工業機器人的精度和穩定性尚待考證,但就像286的PC現在看來顯然是粗劣而昂貴的,當時卻切實敲開了無數個人用戶的門。
如果一家制造企業,作出用機器人替代人力的決定,并非是因為挑剔的客戶(比如蘋果)、惡劣的工作環境(比如部分化工行業)、或是無法找到足夠勝任的工人,而僅僅是因為“合算”,那么,機器人對人手的替代就是一個懸擱但真實的問題。
低成本自動化技術已逐步成為現實,這將引發一場革命嗎?中國制造又是否會再次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