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證劵網 關欣
關于塑化劑的傳言依然陰魂不散地困擾著白酒行業,12月3日,白酒股因一則“茅臺酒送檢”的消息再度大跌,釀酒板塊集體暴跌6.61%,6只白酒股跌停。
且不論這其中的是是非非,對于多數白酒廠商打出的年份酒是否真的為多年的陳酒,筆者一直持懷疑的態度。釀酒是需要時間的,在近些年的時間里是不可能把幾十年的酒都釀完的,但現在中國的白酒市場就在釀造這樣的神話——各類高檔酒紛紛打出10年、20年、30年、50年甚至80年的年份酒。
但到底這些年份酒成色如何?
年份酒只是“浮云”?
近年來,我國酒行業內掀起了一股“年份酒”風,并且愈演愈烈。上世紀90年代,茅臺最早推出白酒“年份酒”,并推出了15年、30年、50年、80年的年份酒。
而80年的茅臺酒,年份比新中國成立的時間還長,且不說茅臺釀造所需的特殊原料糯高粱產量有限,就是在多年戰亂中溫飽尚且自顧不暇,何來多余糧食釀酒?言及于此,又聯想到茅臺的一段歷史插曲,當年紅軍過草地到達貴州,茅臺酒除了部分供飲用外,一大部分被用于紅軍治療傷口。而1959-1961年三年饑荒,糧食供給不上,尤其中西部出現大量人口減員的現象,溫飽尚無法保障,又哪來多余糧食釀酒?產量并不算極低的80年陳釀從何而來?
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均表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年份白酒大多是按一定的標準勾兌而成,所謂“10年”、“20年”,多是在基酒中添入了一定比例的陳酒。至于陳酒含量多少?全憑勾兌師的經驗,有的年份酒甚至只加入了一滴或者幾滴。
如果說按照一般的理解,白酒產品全部用30、50年的陳酒來裝瓶銷售,這個酒基本是不能喝的,其色香味已完全脫離了產品質量標準,甚至很難下喉。但,即便如此,想找出80年前的茅臺陳酒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謂的80年陳釀又真正添加了多少這種80年前的陳酒呢?
至于是否存在添加塑化劑使低檔酒搖身變成高檔年份酒,環境化學專家、環保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站出來表示,評年份酒的時候往往根據粘稠度和香味來評定酒的檔次和年份,這就導致了有些企業想要用短期酒做成年份酒,就有可能添加某些物質。比如把香精加到普通白酒中,最后配制的白酒就能產生那個味道或者粘度,而這個香精里面可能就有塑化劑。而經過這種“勾兌”,低檔酒搖身變為高檔年份酒其實,勾兌是白酒生產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個工藝,任何白酒產品都必須經過這一步驟,通過勾兌可以平衡不同的酒體。但到底允許添加什么,什么又是絕對禁止添加的?同樣,到底添加了多少陳酒才能被稱作年份酒呢?
年份酒的說法,最初流行于國外,是對葡萄酒、白蘭地、威士忌等酒類的等級概念。國外具有年份標識的葡萄酒酒標上一般需要包含以下幾個內容:酒廠名、酒名、葡萄品種、酒廠自行生產裝瓶、生產者的名稱及地址、酒精濃度、酒產區名稱、容量、釀酒葡萄采收的年份等。比如自酒蒸餾之日起,在橡木桶中儲存2年半以上的可以叫VO、VS,儲存4年半以上的叫VSOP,儲存6年半以上的叫XO。而人頭馬的路易十三,酒齡都在40年以上。同時,國外允許不同儲存年份的酒相互混合,但混合之后只能按照最低酒齡來分級。
參照之前專家的說法,如果按此標準,中國白酒根本沒有真正的年份酒。當然,中國白酒絕不應當照搬國外的標準,因為白酒和洋酒的工藝明顯不同,白酒必然需要經過勾兌工藝,而這就無法保證100%的陳酒了。
年份酒標準缺失?
但作為中國白酒,也應該有自己年份酒的評判標準。
據資料,早在2007年,劍南春曾研發了我國第一個鑒別白酒陳釀年份的方法,即“揮發系數鑒別法”,當時雖然得到科技部、質檢總局的認可,但是別的白酒企業卻不買賬,比如茅臺聲稱自己為醬香型,劍南春是濃香型,二者釀造工藝不同,不可以用一個標準檢測。而茅臺也表示,自己一直是以夠年份而著稱的,同時酒的品位和色澤都可以看出茅臺的品質。最終,年份酒的標準并沒有出臺。
也或許大眾更多的采用的就是茅臺的這種說法,憑感官判斷,看看酒的色澤,看看酒是否掛杯來判斷酒的好壞。而這也正好有可能被不法奸商利用,于是某些不應該出現在酒中的成分也出現了,低檔酒通過“勾兌”也變身為高檔年份酒。
筆者認為,就此來看,白酒的年份酒只是白酒企業的自我炒作,只是商家的營銷手段而已,而消費者也始終堅信“酒越陳越香”。廠家和消費者似乎亦成了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在這里,筆者突然想到,正在申請“國酒”商標的茅臺是不是也該對白酒行業做出些自己的貢獻。國酒可以不評,但標準不可缺失,如何評判年份酒,或許才是茅臺真正該與其他白酒企業研究的。這樣的科學標準出來了,年份酒才算是真正被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