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呂琳瑗 長沙報道
關于“黃金地段”的理論仿佛在運動品牌面前失靈了。
在運動品牌集中地黃興路步行街,記者調查發現,在今年8月份還擁有30家運動品牌店,如今還剩下24家在營業,驟減了6家。這意味著,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在短短三個月內,運動品牌店正以平均每月兩家的速度收縮。在撤離的品牌中,也包括正處于“關店潮”風口浪尖的匹克和李寧。
調查運動品牌店8家撤離,2家入駐
運動品牌的收縮調整,已開始在長沙本土市場顯露端倪。15日,記者在黃興路步行街調查發現,運動品牌店鋪總數已從8月份的30家下降至24家:“Kappa”的兩家店已經全部撤離,喬丹、安踏以及處于“關店門”風口浪尖之上的李寧、匹克各撤一家店,另有兩家小體量運動品牌店撤出。與此同時,特步和匡威各增加了一家店。
體育品牌瘋狂跑馬圈地、數量取勝的發展模式,在近年的黃興路步行街上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
寸土寸金的黃興路步行街,當街店鋪早已開出每平米租金800-1200元的天價,這意味著一個一百平米的店鋪,一年的租金要上百萬。今年8月,記者調查發現,長度僅為800多米的步行街,當街就布下30家運動品牌店,也就是說,每隔26米就有一個運動品牌店,而且多是營業面積上千平米的大店。
行業李寧、匹克全國關閉上千家門店
長沙運動品牌零售網點數的萎縮,只是運動品牌寒潮的一個縮影。
從全國店鋪數據上看,截至今年6月底,匹克體育在中國的零售網點數目比去年年末減少了747個至7059個,前三季度零售網點數目為6739個,與2011年年末相比凈減少1067個,這也就意味著第三季度減少了320家零售網點,即每一天就關閉三家零售網點。李寧方面,今年上半年,李寧集團持續推進銷售渠道變革,對店鋪進行了盈利評估,調整經營結構,關閉1200家低效門店,這一關店比例高達15%。在本年奧運會上大放異彩的安踏也難逃厄運,截至目前,安踏體育的店總數也減少了110家。
運動品牌面臨的尷尬和危機還不止于此。2012年上半年,體育品牌幾乎全體淪陷。據財務報表顯示,李寧總營收38.8億元,同比下降9.54%,凈利潤狂降85%,僅為0.44億元。匹克體育總營收為16.1億元,同比下降28.5%,凈利潤大降43.4%至2.4億元,毛利率則由39.9%降至37.7%。
安踏總營收39.3億元,同比下降11.6%,凈利潤為7.7億元,同比下降17%。361°總營收28.69億元,同比下降9.9%,凈利潤5.96億元,同比下降22.9%。僅有特步公司在總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實現1.4%和0.3%的小幅增長。與此同時,高企的庫存問題,也成了運動品牌行業的通病。
[業界觀點]
消費群轉型、同質化競爭和網購造成沖擊
過去十年里,國內體育品牌迅猛發展,尤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更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發展。在齊魯證券分析師喻穎看來,當前運動品牌遭遇到行業性的困局,是瘋狂而粗放擴張的“后遺癥”。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內企業通過一系列的商業贊助和體育營銷,分足了蛋糕,贏得了充裕的資本。一方面,體育品牌趁此利好紛紛赴港上市,另一方面,在二、三線城市布局擴張,攻城略地。”喻穎分析說,“但是,在整個過程中,他們卻忽視了整個大背景的變化,過去十年的高速擴張,是建立在中低端消費群體對休閑服飾大批量需求的基礎之上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之前消費群的品牌意識以及消費需求也在轉型,在缺乏對購買群細分化需求的滿足的情況下,同質化競爭嚴重,體育品牌門店扎堆,競爭日趨白熱化,再加上網絡購物的沖擊,低效門店增加等問題將接踵而至,運動品牌行業也將迎來紅海。”
遭遇行業發展天花板的體育品牌如何突圍?喻穎說,“在我看來,目前收縮的方式,也是應對目前狀況的有效手段,能幫助這些企業保存實力,去尋求下一片藍海。整體行業突圍的關鍵在于找準品牌定位,提升品牌的差異性、專業屬性和功能性,深耕渠道,做足消費者體驗和溝通,同時,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運動品牌也應注重對電子商務的有效利用,多渠道整合經營。” 記者呂琳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