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召回總算有法可依,企業想逃避產品質量問題將面臨巨額罰款。上周,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草案)》。十年前就由國家質量監督部門起草的條例,終于有望在近期付諸實施。這樣一部法規是否能對車企起到震懾作用?對消費者期盼的“汽車三包”出臺能否成為催化劑呢?
文/鄧莉 圖/楊勤
汽車召回升級國家法規
“三包”見曙光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草案)》的通過,意味著十年前就由國家質量監督部門起草的條例,有望付諸實施,也意味著“汽車召回”從部門規章(以往僅為《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正式“升級”為國家法規,能夠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征求意見稿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向國務院質檢部門投訴汽車產品可能存在的缺陷。
無疑,汽車召回征求意見稿的通過,對很多期盼“汽車三包”出臺的消費者來說,看到更多曙光。監督企業對于汽車產品缺陷的管理是汽車實現“三包”服務的前提,更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最根本條約之一。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在“汽車召回”與“汽車三包”政策齊備后,汽車生產商、經銷商以及消費者在產業鏈條中的話語權將會發生一定變化,將對整個汽車產業鏈產生一定影響。
新規用巨額罰金嚴懲車企
根據今年2月國務院法制辦發布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規定:生產者或經營者出現“未停止生產、銷售或者進口缺陷汽車產品的”、“生產者經責令召回拒不召回的”,將被處缺陷汽車產品貨值金額2%以上10%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許可機關吊銷有關許可。征求意見稿還將《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中的罰款額度大幅提高,如條例規定,如生產者未按照規定備案有關信息、召回計劃的;經營者未按照規定建立汽車產品經營臺賬、維修記錄等情況,都將被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違反條例規定:生產者、經營者不配合質檢部門缺陷調查的,由質檢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對于均價10萬元的乘用車,按照同一批次1000輛的保守估計數,企業將面臨“千萬級罰金”,如果涉及數量多達上萬輛,罰金將高達數億元。業內人士認為,這個罰款力度將對明知有缺陷拒不召回或召回后拒不消除缺陷的企業,有震懾作用。
現狀
車企召回總避開中國
數據顯示,從《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2004年10月1日實施開始截至今年2月份,七年多里,我國共召回整車370多次、600多萬輛。2011年我國共計實施汽車召回82次,相當于每5天就有一起,召回車輛總數首次突破180萬輛,為歷年來最高。其中國產汽車召回38次,進口汽車召回44次。召回總量的大幅上升,除了和我國車輛保有量快速增長有關以外,和國內汽車企業質量控制和缺陷調查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關系。
雖然中國已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但總召回數仍遠低于德國、美國等汽車發達國家。從表面上看,很多汽車的召回是由企業主動實施的,但事實上,不少召回案例是官方調查并掌握了充分證據后,廠商才“被迫”在中國實施召回。在一些全球召回案例中,一些外資車企更是堂而皇之地將中國市場排除在外。對于國內本土品牌的車企,召回次數更為稀罕。統計顯示,近三年來國內本土品牌汽車在乘用車領域的召回數量僅為七例。專家預計:汽車召回條列通過并實施之后,隨著上述條例得以“落地”,預計未來在華銷售的進口車、合資車和自主車將在召回頻次、召回批次、單批次召回量等方面大幅增加。
本土企業面臨巨大壓力
新規對于以往甚少召回的本土品牌車企來說,將面臨巨大壓力。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國內本土品牌汽車在乘用車領域的召回數量僅為七例。2010年,中國汽車召回案例為95起,本土品牌乘用車企的案例僅為2起,分別是東南汽車召回部分菱悅,奇瑞汽車召回部分瑞麒X1。2011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召回案例為71起,而來自主品牌乘用車企的案例也僅為2起,分別是上海汽車召回部分MG和長城汽車(微博)召回部分炫麗、騰翼C30轎車。本土乘用車企在所有召回案例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本土品牌發展時間較晚,產品質量存在缺陷非常正常,然而召回數量遠低于其余合資品牌,反而讓消費者對企業誠信、管理、產品質量產生更多質疑,不利企業發展。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由于本土品牌車型太過擔心品牌形象受影響,再加上單車型銷量比合資與外資車型小,本土品牌車型鮮有召回,但隨著上述條例付諸實施,本土車企將不得不在召回成本和巨大違法成本之間權衡,從而更尊重國家質檢總局提出的召回建議。
專家觀點:
汽車召回不是洪水猛獸
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國內廠家對于消費者的投訴,往往消極回避。涉及到汽車產品召回上,廠家大多保持沉默。著名汽車分析師賈新光表示:“汽車召回數量的多少,與汽車質量的好壞并沒有直接關系。一家企業敢于召回反而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J.D. Power中國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梅松林認為:當前社會信息發達,產品有問題很難遮掩,會被迅速地傳播開來。傳播產生的負面作用,對于品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種情況若有法可依,能幫助廠家更好地處理這類事情。” 他表示,過去中國消費者對召回存在誤區,認為汽車召回就代表著汽車質量不可信。這是以往汽車廠商對在中國召回不積極,甚至抵觸的原因之一。隨著法規的出臺,以及中國汽車市場的開放和成熟,消費者對召回的做法將更能理解,不再視為洪水猛獸。
眾議院
@風輕揚的心情: 第一次討論這個草案的時候,我準備結婚。第二次聽說這個草案,我準備生娃。今天,終于趕在我家娃上學之前通過了。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出臺這個條例,頗多深意。
@市南路9號:理性地說,汽車召回是企業對用戶負責任的表現,不是洪水猛獸。不能把汽車召回妖魔化。對主動實施召回的汽車企業,要給它鼓掌。如果消費者不理解召回是在保護他們的利益,反而認為是件壞事。那么汽車廠家發現問題不敢召回,最終損害的還是消費者的利益。
@鐘惠妮:有人可能會說,這點小毛病召回這么多汽車,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但豐田汽車認為這是對消費者負責的表現,是防患于未然。召回是對消費者負責的做法!
@窮財神168:沒見過國產車召回過,難道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
@莫非星業:姍姍來遲了!這必竟是好事!想當年日系車召回以種種理由拒絕賠償中國車主,有多少無奈和感慨?
擔憂1:
如何確定產品“有缺陷”?
在汽車召回的問題上,當歐美以及日本汽車品牌屢屢有產品因缺陷被召回的案例時,唯獨把中國市場的產品排除在召回的范圍之外,廠家的理由基本是“中國市場的產品沒有缺陷”。在消費者實際維權過程中,“如何確定汽車產品‘有缺陷’,本身也是一個玄妙的話題。”李先生是一合資品牌4S店的負責人,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遇到不止一次因產品質量問題而被消費者“鬧上門”的案例。但在這樣的案例中:如何確定產品質量問題?由誰來認定?這些問題成了消費者維權證據的關鍵因素,由于檢測難、數據收集難,設計產品缺陷的大多數維權案例往往被廠家用各種手段壓了下來。在缺乏公益消費維權能力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不僅無法抱團維權,單個消費者的維權大多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業內人士認為,期待汽車生產企業主動召回是一種美好的愿望。還得看質檢部門能否擔負重任,對中國消費者負責,將“有缺陷”的汽車產品檢驗出來。
擔憂2:
罰金還是“九牛一毛”
少則千萬元,多則上億元的罰金能否對“明知有缺陷拒不召回的企業”產生“巨大震懾作用”?有業內人士認為,從目前國內汽車企業老總的收入和公司凈利潤來看,“千萬級罰金”對于企業來說震懾力不足。數據顯示,23家整車上市企業中的總裁收入過百萬的就有7家,公司凈利潤最高的達202.22億元。如果企業為了高額的收益,甘愿接受“千萬級罰金”,明知有缺陷拒不召回,那么汽車召回條例實施對消費者來說意義不大。
著名評論員吳秋風認為,在中國市場上汽車消費的飆升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有執行力的汽車召回相關法律法規,缺乏有效判斷缺陷產品的細則,以及撓癢癢式罰款并不能為消費者解決實際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