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其玨
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最快本月內推進
隨著三大石油公司的2011年業績相繼披露,一年一度的“年報季”終于落幕。令投資者和分析師頗為失望的是,在這個全球經濟風雨飄搖的時節,即便是擁有天然優勢的石油巨頭也無法獨善其身,盈利能力大不如前。而自2008年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后一度隱匿的煉油虧損又再度“現身”,成為倒逼機制改革的重要推手。
據統計,三大石油公司去年凈利潤總額仍高達2749.41億元(按中國企業會計準則),但包括煉油、天然氣進口等在內的政策性虧損也超過1190億。為此,油企高層在前不久的年度業績會上紛紛“老調重彈”,呼吁盡快推進成品油、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
一位了解內情的市場人士指出,今年國內的油氣消費量預計將繼續增長,尤其天然氣消費將進入“井噴”時期,按當初“照付不議”協議簽訂的天然氣進口量會迅猛增加,對石油巨頭意味著虧損壓力陡增。為提高未來天然氣供應的保障能力,國家將在去年廣東、廣西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最快4月份就將落實。
定價機制左右“三桶油”業績
從三大石油公司已公布的2011年年度業績來看,中海油憑借上游業務占比大的優勢得以“輕裝上陣”,盈利增幅也最大,其去年凈利潤達702.6億元,同比增長29.1%。而這一業績還是在蓬萊油田發生漏油事故停產的情況下獲得的。
相比之下,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上下游一體化運營結構在去年卻成為累贅。其中,后者的凈利潤增幅僅為1.4%,前者更出現4.9%的盈利倒退。這一業績令諸多機構也大跌眼鏡,如彭博此前曾預測中國石化去年盈利能增長6%至763億元;大摩更預估其盈利可增長11%至797億元。
也是在這一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一直位居第三大石油公司的中海油,賺錢能力正逐漸逼近中國石化。
對于盈利不佳的原因,“石化雙雄”不約而同將之歸結于成品油調價滯后所帶來的煉油虧損。年報顯示,中國石油去年煉油板塊的虧損為600.87億元,中國石化的這一數字則為376億。
“去年煉油板塊虧損主要由于成品油調價不到位。由于我們進口的原油主要是低硫輕質原油,相對中石化進口的原油成本更高,這有一個煉廠適應性的問題,所以造成虧損額也相對較大。”當被問及為何煉油產能小于中石化、煉油虧損卻超過后者時,中國石油總裁周吉平如是解釋。
他指出,今年的兩次調價對公司減少虧損非常有利,前兩個月煉油虧損情況得到進一步扭轉。不過,他認為,最近這次調價仍未完全調整到位。
中國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則表示,最近這次成品油提價后,近期公司煉油板塊的盈虧狀況已是“總體可以承受”。未來是否能讓煉油扭虧,還要取決于國際原油價格走勢。
不過,最終決定煉油會否虧損的還是政策。以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后的第一年——2009年來說,由于機制履行正常、調價基本到位,中國石化不僅擺脫了多年煉油虧損的桎梏,其煉油事業部還獲得231億元收益,同比大增867億元。但到2011年,由于通脹背景下國家控制了成品油調價節奏,煉油虧損也再度來襲。
“發改委之前已表示將在適當時候推進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以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增加透明度、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機制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國仍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對成品油的需求還處在一個增長的趨勢。而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6%,如果不加以限制,在這個水平上會進一步提高。”周吉平說。
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推廣試點迫近
和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背景相似,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也是在進口虧損的倒逼下艱難推進的。所不同的是,前者需要選擇油價下跌的時機進行,后者則在時機選擇上相對更靈活。
去年,受天然氣進口價格倒掛的拖累,中國石油全年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55.3億元,同比下降了23.9%,其中銷售進口天然氣、液化天然氣(LNG)累計虧損約214億元。
“天然氣資源很豐富,但如何利用好這種清潔能源?顯然,有一個適合的價格機制非常重要。這一機制應有利于天然氣業務的加快發展,應該考慮生產者、消費者與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也要考慮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周吉平說。
他指出,當前全球已進入天然氣時代。中國石油把天然氣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會從上中下游全方位推動天然氣戰略,包括資源、管線、銷售等。但中國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接近30%。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在國內增產,另一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引進天然氣,而長期虧損對各方都是不利的。
“今年,天然氣價格機制的調整會進一步加大力度,從廣東、廣西的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到全國。”周吉平告訴本報記者,天然氣價格調整對公司是利好,但實施起來會有一個過程。中石油正在積極配合發改委推進這項工作。
中國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則在年度業績會后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進一步確認,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將在去年試點基礎上繼續擴大。
據他透露,去年率先試點的廣東省在接受新機制方面沒任何問題,“廣東現在的LNG價格是每立方米4元,我們的氣過去的話不到3元,很受當地歡迎。前段時間我去廣東,已經簽訂了100多億的銷售協議。”
在他看來,新機制按照凈回值法定價,使得天然氣生產商的經營狀況、效益在過去基礎上明顯提升,“這是向市場化邁出的重要一步,不再是傳統的計劃定價方式,而是與油種及其他替代燃料掛鉤的一種方式。”
“政府已明確要求中國石油,在其他能按照新機制運行的地區也按照新機制走,而一些還沒有使用天然氣或更容易接受新機制的地區會率先按新價格機制來對接。”蔣潔敏透露說。
具體到改革的時點,一位了解內情的市場人士透露,有關方面最快將在本月內就出臺擴大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的方案,即在更多城市按照凈回值法確定天然氣價格。與之相應,部分地區的天然氣價未來也會上調。
在他看來,由于天然氣進口量連年增加,如不盡早改革機制,將造成天然氣進口的巨額虧損,長遠看不利于國內天然氣市場的健康發展。
對此,周吉平表示,去年中國石油進口的中亞天然氣155億立方米,進口LNG18.3億立方米。今年計劃進口天然氣280億立方米,其中中亞241億立方米,LNG42億立方米,“增加進口既是為了保證國內需求,也是為了履行公司與中亞國家此前簽訂的照付不議合同”。
除中國石油外,中國石化的天然氣業務也在快速升溫,其同樣會得益于定價機制改革的推進。傅成玉在年度業績會上表示,天然氣價格改革對石油公司的好處是:氣價會更接近市場。去年,公司的天然氣銷售價格有了大幅上漲。未來幾年,中國石化上游產量的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天然氣。天然氣價格機制盡早市場化對公司未來的資金流會有很大幫助。
海外業務潛力漸顯
海外則是三大石油公司另一大受關注的業務板塊,也是多年來在業績會上屢被媒體追問的焦點,今年也不例外。
年報顯示,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業務占比較之往年又有了顯著增加。如中國石油2011年海外業務實現營業額5742.12億元,占公司總營業額的28.6%;實現稅前利潤347.47億元,占公司稅前利潤的18.9%;中海油2011年海外油氣儲量和產量占比分別達到約30%、20%。
對于公司海外戰略,蔣潔敏表示,中國石油的目標是國際能源公司,因此業務就不能僅限于中國境內。但對到哪個海外市場發展也有選擇性。
據他介紹,中國石油在海外把資源視為龍頭,通過掌控資源、形成市場的戰略通道,從而占領市場。
“海外布局包括5個油氣合作區:中亞和俄羅斯、中東、非洲、美洲和亞太地區。經過5-8年努力,這5個油氣合作區將在公司油氣產量、當量、儲量、收入、利潤中達到或接近50%,以滿足公司開發市場的需要。”蔣潔敏說。
而為了彌補運營能力不足,中國石油還在快速發展國際貿易,如在新加坡建立亞洲運營中心、在倫敦建立歐洲運營中心、在紐約建立美洲運營中心。這些中心有倉儲、運輸、煉制等業務。建立這些貿易平臺與5個油氣合作區以及主要目標市場的通道結合,就會實現該公司海外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海外是我們的長期發展戰略之一。我們會繼續在海外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投資,包括頁巖油頁巖氣等非常規資源。”傅成玉說。
在業績會上,有媒體特別問到了中石化從伊朗進口石油的問題。對此,傅成玉表示,近年來中國石化從伊朗的進口沒有增加,總量還在減少。同時,公司還在努力實現資源來源多元化。
“不過,過去所建的煉廠都是針對特定的原油,不是什么油都能煉,往往是建煉廠時煉哪種油,現在也是這種油煉得最多。如果原料全換掉的話就沒法煉。因此,資源多元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未來如果煉廠更換油源的話還是對成本會有影響。”傅成玉說。
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集團正打算將優質的海外資產在未來適當時候注入上市公司。
今年3月15日,中國石化發布公告稱,在綜合考慮政治、經濟等相關因素后,擬擇機收購母公司中石化集團屆時擁有的海外油氣資產。
中海油CEO李凡榮則表示,今年公司海外業務占比會比去年略有增加,但仍在20%-30%之間。未來只要是符合公司“儲量、風險、回報”三大原則的項目,都會考慮收購的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