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新國標引發熱議 兩項指標與國外差距大 被指遷就行業 本報專訪乳業大國權威——
中國牛奶標準 符合國際慣例
過去兩周,“中國乳品標準全球最低”的爭論,已經延伸到常溫奶與巴氏奶的優劣之爭。
行業內部的不同意見在網絡和媒體上發酵。乳業新國標是否能確保中國乳品質量?代表著牛奶業兩大陣營的常溫奶與巴氏奶究竟有何優劣之分?消費者該如何選擇?
今晨,乳業大國新西蘭的農林部發言人Deborah Gray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評價稱:“中國的生乳新國標立足國情,符合國際慣例!
此外,美國乳品科學協會的Ken Olson博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美國沒有生乳蛋白質含量指標,蛋白質與菌落這兩項指標是各國在安全范圍內按照本國具體情況制定的。
事件回放
乳業新國標實施一年再遭炮轟
6月15日,在福州舉行的“南方巴氏鮮奶發展論壇”上,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素有“中國奶業第一炮”之稱的王丁棉再次炮轟乳業新國標,稱之為“全球最差的牛奶標準”。
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則針鋒相對地認為,乳業新國標根據國情制定,如果執行更高標準,七成奶農將殺牛。
事實上,乳業新國標自去年6月1日正式實施起就被“究竟是倒退還是進步”的爭論聲浪包圍著。
中國乳業陣營林立,互相攻訐的事情并不新鮮。但曾被寄予開啟食品安全新紀元厚望,集十一部委、機構之力,耗時近兩年才最終出臺的乳業新國標現在飽受爭議,還是出人意料。
所有的問題都出在乳業新國標的分支“生乳安全標準”對蛋白質含量、菌落總數(指在一定條件下每毫升檢樣所生長出來的細菌總數)等細分指標的設定上。
與1986年版標準相比,新國標中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下限從2.95克降到2.8克,新西蘭則為3.8克,歐美國家也多在3.2克以上。
菌落總數上限統一規定為每毫升生乳200萬個,而原有標準分為四級,最高要求不超過50萬個。美國、歐盟的上限是每毫升10萬個,丹麥是3萬個,都比中國嚴格。
專家交鋒
新國標遷就散戶奶農
由于兩項指標變化較大,乳業新國標一問世就遭到一些專家的質疑:每毫升菌落總數上限200萬個的標準遠低于歐美乳業大國,這個標準是在鼓勵先進還是在保護落后?
一篇發表在《南方周末》網站上的文章寫道,在還沒有一份評估報告的情況下,為了遷就散戶奶農,就制定一個大大低于國際常規的標準,顯然不合理。所謂通過降低標準來“保護奶農”,就是讓低成本產品進入供銷渠道。
文章稱,實際上,奶農的利益并不由生產成本決定,而是由生產成本和出售價格的差異來決定。高標準的牛奶并不存在高的技術壁壘,而是需要高的成本投入。
此前據媒體報道,原國家乳制品訂標組副組長曾壽瀛在乳業新國標討論階段曾公開表示:“對于生乳蛋白質含量,不能降低標準遷就落后的生產者和生產方式!
曾壽瀛曾表示,自己早年主持乳業標準制定,之前都要在全國東南西北選中5個城市的衛生單位及企業,每年根據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采樣分析數據,進行統計學的處理,最后提出項目指標。
而這一次,因為是對原有數據進行梳理和歸并整合,基礎數據的準備工作并不充分,所以造成新標準備受爭議。
兼顧行業現實是立足國情
在新國標遭遇第一輪炮轟時,主持新國標制定的專家起草組組長、國家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王竹天就對媒體表示,蛋白質含量降低、菌落總數放寬,是兼顧行業現實,保障散戶奶農的利益。
“步子不能走得太前!蓖踔裉飚敃r直言,急于比照歐盟或發達國家的標準,“中國的乳業才要垮了!
他認為,從1986年的舊生乳國標頒布至今,中國的奶牛養殖仍在低水平徘徊,生乳質量也沒有順勢改善,反而頻露混亂之象!斑@是必須正視的現實!蓖踔裉煺f。
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楊利國持類似態度。他認為,中國乳品產業仍處于落后狀態,把國家標準盲目做高也是白做,應當實事求是地承認差距。
甚至有專家認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發,正是因為過去的生乳標準對蛋白質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戶奶農達不到要求,才不惜鋌而走險,添加三聚氰胺以增加蛋白質含量。
外國專家:中國標準符合國際慣例
王竹天的“立足國情論”,與新西蘭專家的意見不謀而合。
負責新西蘭食品標準制定的新西蘭農林部的發言人Deborah Gray今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中國的生乳新國標立足國情,符合國際慣例,雖然在實施上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夠覆蓋全國,但毫無疑問已經取得重大進展。
Deborah Gray稱,每個國家制定的標準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能夠應對本國的具體情況。新西蘭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食品出口,新西蘭乳品交易占世界乳品總交易的33%, 新西蘭也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國,擁有超過110億新元的出口額的乳業是新西蘭最大的出口產業, 所以不得不滿足國際最高期望。
而新西蘭的優勢是人口少,奶牛一年四季生活在干凈的天然牧場上,農場也先進。中國的情況不同,目前有很多散戶奶農,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必須要立足這個國情。
疑問解讀
生乳殺菌能徹底嗎?
細菌數可能達標了 毒素卻還在
不過,對生乳標準的爭論還遠不止這些。
美國乳品科學協會的Ken Olson博士今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美國對生乳中的蛋白質含量沒有法定要求,主要指標是菌落數目。雖然生乳在直接飲用前要經過滅菌處理,不過有時候細菌沒了,細菌產生的毒素還在。
《南方周末》網站的一篇文章也寫道,有一些細菌,尤其是某些引起乳腺炎的細菌,可能產生一些毒素,并且這些毒素不能被加熱破壞。比如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就可能導致急性腸胃炎。
如果一頭奶牛患了乳腺炎,它生產的牛奶經過巴氏消毒,細菌數合格,但是葡萄球菌在巴氏消毒之前產生的毒素仍然存在于牛奶中,而且保持活性。如果人喝了這樣的牛奶,就有可能患上急性腸胃炎。
科普作家方舟子也在微博中指出,新國標最大的退步不是降低蛋白質含量和提高菌落總數,而是取消了原國標中的“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不得檢出”項目。
致病菌會產生耐熱的致病毒素,即使消毒了,毒素也仍然可能危害健康,因此有必要在標準中制定致病菌的指標。
Ken Olson博士告訴本報記者,與中國生乳標準不同的是,美國生乳標準中還有體細胞指標,可以反映奶牛的身體狀況,比如是否有炎癥,然后得出其是不是健康乳畜的結論。
常溫奶和巴氏奶哪個更有營養?
差別不大
即買即食巴氏奶最劃算
在過去兩周中,“中國乳品標準全球最低”的爭論,已經延伸到常溫奶與巴氏奶的優劣之爭。Deborah Gray表示,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常溫奶與巴氏奶營養差別不大。
按照那達木德掌握的數據,中國市場上的液態奶中,常溫奶占七成,巴氏奶僅占三成。
不過,王丁棉認為,新國標顯然偏向北方乳產區。常溫奶對生乳質量要求不高,北方乳品企業因此可以收購更多的原料奶,進一步搶占南方地區的乳業市場。
對于業界一直爭論的巴氏奶優于常溫奶的觀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專門做了實驗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無論是鈣的吸收率、鈣對骨密度的影響,還是蛋白質的功效,二者都沒有什么區別。
國家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學生營養室主任胡曉琪認為,除了保存時間短外,2元左右的巴氏奶不比四五元的優質常溫奶差。如果能即買即食,可選擇巴氏奶;若取奶不便,就選常溫奶。
出于環保考慮 國外推廣常溫奶
楊利國也主張大力發展巴氏奶,否則消費者“花大價錢買差奶”。但他指出,巴氏奶更適合當地養殖、當地加工、當地生產、當地消費這一路徑,就目前的中國而言,可行性較小。
但方舟子在微博中指出:“和王丁棉等巴氏奶推手所說的相反,由于常溫奶無需冷藏,國外出于環保、低碳的目的,在推廣常溫奶!
目前英國常溫奶的市場份額占了不到10%,在歐洲國家中是較低的。英國政府計劃在2020年讓常溫奶的市場份額占到90%。
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一些歐洲國家基本上只喝常溫奶,常溫奶的市場份額比中國還高,例如比利時為96.7%,西班牙為95.7%,法國為95.5%,葡萄牙為92.9%(具體數據見表)。
名詞解釋
常溫奶:我國把137℃高溫瞬間消毒殺菌制作的牛奶稱為常溫奶,保質期為一個月。
巴氏奶:是利用法國科學家巴斯德1865年發明的72℃-85℃范圍內低溫滅菌的方法加工而成的牛奶,保質期為3到5天。
本版文/記者 尹曉琳 楊錚 制圖/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