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席卷整個乳制品行業的考核結果揭曉,青島原有的 14家乳企中,只有7家通過審核,另外7 家乳企與“準生證”無緣 ,隨即被責令停止生產 ,通過率僅為 50% 。4月10日,距離審核結果公布已經 10天 ,記者調查發現,獲得“準生證”的企業奶制品銷量雖然明顯增加,但高昂的檢測成本,加上“洋品牌”的快速涌入,讓經過“地震”之后的島城奶業市場“甜里帶酸”。而洗牌之后 ,那些停產的企業現況又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多方調查。
■消費者
質量放心了又擔心漲價
4月10日,省質監局通報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結果過去整整十天了。這場在奶企之間進行的優勝劣汰,引起了島城市民的關注。
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絕大多數市民對這一事件表示出肯定的態度 。“國家的新審核標準就好像篩沙子的網,網眼兒變小了,不具備檢測條件的企業都卡在市場外面,能進入市場的奶制品都是‘大牌奶’,質量有了保證,買起來也放心。”市民田先生稱。田先生的觀點具有普遍性,經常購買乳制品的楊女士就告訴記者,近年來乳制品行業是接二連三出事故,“先是三聚氰胺,又是性早熟,當家長的挑選乳制品時都有點‘誠惶誠恐’,這次奶企的去留名單一公布,再購買乳制品時心里就感覺踏實了不少,國家都已經替咱把關了還有啥不放心的。”
但也有一部分市民對將來的市場價格走向表示擔憂。“青島市的通過率才50%,企業少了一半,市場話語權更加集中在大企業手里了 ,將來這乳制品的價格還不是這些大牌企業說漲就漲的啊?”市民李揚(專欄)稱。
■過關者
銷量增長競爭會更激烈
青島是山東省的產奶重地,原有14家的乳企保有量一下子減少到了 7家,退出的企業必然會騰出一部分空余市場。而空余市場必然會引起留守企業的爭奪,這就預示著,繼奶企之間的“準生證”之戰結束后,隨之而來的是島城奶業以及消費市場的格局變化。
這得到了事實的驗證。記者從青島零售終端了解到,本地奶制品的銷售情況有了微妙變化。據迎春樂食品有限公司統計,旗下鮮奶、酸奶的銷量上漲了30%,青島新希望琴牌乳業有限公司也稱,產品銷量出現了明顯增長。
“其實,被淘汰的這些小企業所占的市場比例是很小的,雖然企業數量上占到半數,但加起來也不過占到市場份額的5%。”青島新希望琴牌乳業有限公司副總陳鵬分析認為,重獲新證的企業在食品安全上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下一步對主流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停產企業上門求收購
9日,距離省質監局公布“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結果”不到10天,青島迎春樂食品有限公司就遇到了多家停產企業的主動上門,請求收購奶源、收購生產線。“奶源和生產線的優化整合是淘汰戰的直接結果,但是否給予收購,還得對奶源、生產線進行考察。”迎春樂食品有限公司CEO 潘瑞春表示。
而新希望琴牌乳業副總陳鵬還介紹說,雖然獲證的成本很高,但企業會通過內部管理的提升和市場規模的擴大進行轉化 ,而不會首先考慮產品漲價。“很多人都擔心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其實產品價格最終還是靠市場調節的,不是企業說漲就能漲的。”
■出局者
開拓新市場,轉型生產乳飲料
在4月1日省質監局通報的“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結果”中,青島天一乳品有限公司赫然列在了“未通過審核”名單之中,由此被迫停產。8日,記者專程驅車來到天一乳品公司所在的即墨市南泉工業園區。出人意料的是,被通報停產的“天一”并沒有想象中的大門緊鎖、一派蕭條,反而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兩輛廂式大貨車后門大開,數名工人將貼有“青島天一乳業”的箱子搬運上車。“都是乳飲料,發往浙江的。”一位裝卸工人告訴記者。
天一乳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理李樂偉告訴記者,“天一”是一個只有50萬注冊資金的小奶企,2001年開始主力生產酸奶,其奶源是青島新希望的牧場供奶,銷往市場的產品除了自有品牌之外,還有為琴牌代加工的酸奶棒。“最鼎盛的時候 ,每天的產能達到10噸,其中6、7噸都是酸奶。”
盡管公開被叫停產是在4月1日,但早在春節前天一乳業接到更換生產許可證準備通知時,就提前做好了停產打算。“酸奶生產線一停,企業幾乎就垮了,機器基本不開動。”李樂偉說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3月中旬。公司決定不能就這么讓廠子死掉,轉而拿出了以往占不到20% 產能的乳飲料進行擴大生產,同時四處找市場、拉訂單、做推銷。
記者在車間看到,現在生產線除了乳飲料之外,還有冰淇淋,市場包括青島、浙江杭州 、江蘇宿遷等地。“轉型并不難,難的是市場不好取得,等于重新開始打市場,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據李樂偉介紹 ,3月份的乳飲料生產一天僅為1噸,而4月份的訂單怎么樣,依然是個未知數。
■外來者
標準不一,貼牌洋奶粉借機搶市場
在獲得“準生證”的企業名單中,不乏雀巢、邁高、美贊臣、多美滋等“洋品牌”。有觀點認為,質監部門制定的“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標準”對國內乳制品企業要求嚴格,淘汰了相當一部分國內企業,而空出來的這部分市場,恰恰讓價格高、市場大、氣勢強的“洋品牌”占領,甚至有人認為,“這是給了洋品牌大肆抄底的機會。”
青島圣元營養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楊豐源對“洋品牌抄底說”并不認同。“像圣元、貝因美、飛鶴、伊利等國內品牌也通過了審核,這就說明,這些國內品牌跟雀巢、美贊臣、邁高等有了抗衡資質,反而表明了國內奶粉的質量硬度。”
洋品牌乳制品是否會像眾人擔心的那樣,可以更加長驅直入地搶占中國乳業市場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大量的國內工廠因為檢驗設備門檻的原因被拒之門外,而不少進出口貿易公司則只需要在商檢部門檢驗合格,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中國市場。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給國外品牌進入國內市場降低了門檻。這位業內人士說,就在短短的十幾天內,在國內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幾十個貼牌生產的“洋奶粉”品牌。這些產品有的說是來自荷蘭的,有的說是來自新西蘭,有的甚至都沒有標注在國外的廠址。
乳制品和乳飲料
乳制品是由純奶或還原奶加工而成,它包括超高溫滅菌奶、巴氏殺菌奶、純酸奶等。乳飲料的配料除了鮮牛奶外,一般還有水 、甜味劑、果味劑等。兩者可以通過標注的蛋白質含量加以區分,一般液體乳制品要求蛋白質含量大于等于 2.9% ,而乳飲料只要求蛋白質大于等于 1%。
■調查
未通過審核企業多是主動放棄
聊起自己企業的“被停產”,天一乳品生產經理李樂偉使用最多的詞就是“無奈”、“沒辦法”。“我們不是市民認為的‘不正規’,也不是沒有通過審核,而是主動放棄審核申請,主動退出。”
他告訴記者,在全市 7家被叫停產的企業中,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是主動放棄審核,而放棄的原因就是設備資金的負擔。據了解,這一次更換生產許可證設置的門檻非常高,要求奶企在原奶進廠、成品出廠、生產加工時都需要進行多種質量檢測,檢測內容除了原有的三聚氰胺外,還增加了重金屬、致命菌等多個檢測項。
萊西的銳宗乳業有限公司、喜來樂乳業有限公司也在4月1日被公布停產。記者走訪了解到,喜來樂乳業有限公司從2009年就已經停止了生產,而銳宗乳業有限公司也已經在2010年停業。
李樂偉經理向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購置齊全重金屬、致病菌的檢測儀器至少需要100萬;每天、每批次檢測的試紙、試劑、電力等各項耗材費用又是幾十萬;聘請專業檢驗員支付的工資、技術費每年起碼要十幾萬。“我們注冊資本才50萬元,就算白發給我們一個新生產許可證,我們也承擔不了檢測的成本。”
大奶企不輕松成本年增超百萬
不僅是被淘汰出局的小企業叫苦,就連獲得“準生證”的青島大型奶企也連稱“不輕松”。
青島新希望琴牌乳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鵬告訴記者,為了迎接質監部門此次生產許可證的審核,該公司從去年10月份開始就陸續采購了重金屬、致命菌的檢測儀器設備,一次性投資達300萬多元。“公司以后每年的成本支出中,也會在檢測項目上多出近200萬元,包括各種樣本、耗材、人力。”
青島迎春樂食品有限公司CEO 潘瑞春也表示,公司每年陡增成本絕對超過100萬元。潘瑞春坦言,從長遠來看,企業獲得新生產許可證是一種資格證明,但單純在成本上來說,每年增加的成本負荷,即使企業規模大、市場大、產能大,要消化掉這百萬成本也深感“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