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旭 葉碧華
實習記者 馮書琴北京、廣州報道
4月2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乳業整頓和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結果,全國1031家乳制品企業和145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中,有643家企業通過了生產許可重新審核,其中包括嬰幼兒配方乳粉114家企業;107家企業停產整改,426家企業未通過審核。
據本報記者了解,在天津市,被關閉的企業名單中也不乏知名企業,如完達山乳業、銀橋乳業集團旗下子公司天津完達山七里海乳品有限公司、銀橋乳業天津公司,其中天津銀橋乳業因為卷入2010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而被關閉。
未通過審查的企業,加上仍在整改的107家企業,有近一半的企業未通過。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認為,盡管數量龐大,但是“過關”的企業,占據了國內乳業市場約95%的份額,因此,此次整改對整個乳業影響相對不大。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643家“過關”企業中,蒙牛、伊利、光明等乳業巨頭旗下子公司多達190家左右,約占30%。
大小企業命運殊途
前四大乳企,共有約190家子公司獲得生產許可證,約占過關企業的29.5%。
在此次整頓中,乳制品大企業成為了大贏家,在眾多小企業因為未達標而被淘汰之際,蒙牛、伊利、光明等大品牌紛紛順利過關。
蒙牛集團對本報記者稱,“蒙牛集團旗下子公司100%通過了這次生產許可再審核,總共32家子公司獲得了32張生產許可證。”蒙牛乳業剛剛公布了2010年年報,以實現主營收入302.65億元領跑中國乳業。
4月5日,飛鶴乳業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次整頓,飛鶴乳業旗下多個分公司先后順利獲得國家頒發的嬰幼兒奶粉生產新許可證,成為國內最早通過重新審核、拿到生產許可證的7家企業之一。
蒙牛副總裁趙元花稱,“其實,三聚氰胺事件以后,蒙牛旗下的工廠基本都已經配套了(檢測設備),所以,這一次不一定是新增加(投入)。”
伊利方面則稱,“遵循國家相關政策和規定,我們積極配合國家質監總局,下屬130多個工廠已全部通過了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的重新審查”。而本報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數據進行統計,光明乳業共有15家子公司獲得新生產許可證,三元乳業共計是11家。
這前四大企業加在一起,共有約190家子公司獲得生產許可證,約占過關企業的29.5%。
而多數小企業被淘汰,則是因為在國家要求的硬件設備上未達標,或者無法投入數百萬資金進行技改而放棄申請生產許可證。
工信部一位人士指出,“由于必須有一套三聚氰胺、獸藥殘余、抗生素等檢測設備的硬性要求,需要投入300萬至400萬元,小企業沒錢就只能退出,或者只能轉型做飲料。”
陜西紅星乳業總經理王寶印之前告訴記者,“三聚氰胺檢測設備,簡單的要十多萬,更全的需要幾百萬,這個開支相當于上世紀80年代建一個乳品廠。”
被淘汰者的出路
對于大多數未通過審核的小公司來說,直接關閉或轉做其它產業,是現實的選擇。
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乳業重鎮黑龍江、內蒙古、山東、北京、上海等地,被淘汰企業的數量均相當可觀。
乳業大省黑龍江省原有138家乳企,質監局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88家乳制品企業集中開展了重新審核,截至3月31日,共有75家企業通過了乳制品生產許可再審核,獲得新生產許可證。通過審核的僅占乳企總數的54.3%,這意味著,其余63家企業將退出乳業市場。
而內蒙古原有乳制品及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157家,在此輪重新審核中,提出重審申請的企業有71家,截至3月30日,共有 61家企業通過審核。37家企業因生產條件和檢驗能力達不到要求而未提出申請,49家生產民族特色奶制品的企業按國家相關規定未列入乳制品生產企業實施管理。
另一大省份山東則是有一半的企業被淘汰。截至2011年3月31日,全省原有86家乳品生產企業中,經省經信委、省發改委等部門審核獲得產業政策批準文件的企業有69家,而提交申請并受理的企業有55家,其中,通過乳制品生產許可重新審核的企業有44家,未通過的企業有11家,未提交重新審核申請的企業有14家。
作為乳制品消費最大地區,也是三元乳業的主場,北京共有27家企業重新獲證,其中三元共有6家關聯企業通過。
426家小企業出局,107家企業停產整改且可能被淘汰。但這些被淘汰企業的設備還在,對于無力承擔高額產業升級成本的中小企業來說,除了轉向產業鏈上游成為原奶供應商,轉型做飲料,成為了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安徽蚌埠和平乳業總經理李揚(專欄)民告訴記者,“我們周圍的小廠都不愿申報了,提交申報材料的,都是有條件的企業。蚌埠市有七八家生產廠,現在只有兩家做了,其它有的轉做飲料了。”李的企業是安徽第一批通過審核的企業。
青島天惠乳業,是山東42家未通過生產許可再審核的乳制品企業中的一家。該企業共占地30余畝,其中15畝用于乳制品加工生產,另外15畝為奶牛場,圈養著上百頭奶牛。雖然天惠曾花費180多萬元更新設備,但依然未通過這次審核。
該公司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公司不再做乳制品了,現在做乳飲料”。被淘汰之后,該公司總經理李緒高表示,企業今后將轉向生產乳飲料。根據國家質監總局的政策,乳飲料產品不在此次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之列。
李緒高認為,該公司的產品很難競爭過蒙牛這樣的大品牌,再加上重新審核生產許可證,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改資金,這無疑進一步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現在轉型生產乳飲料,原來的生產設備大部分能用上,算是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對于這樣的結果,李感覺還算慶幸。
另外一家青島企業喜來樂乳業,則更名青島喜來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轉型做養殖場,并且已經購進了一批奶牛。
而漢中市漢江酸奶廠則是陜西此次被淘汰的24家企業之一,這家主做酸奶的小廠被注銷生產許可證后也在謀求轉型。該公司的王毅告訴記者,“由于企業是小廠,規模小,在這次上臺階的整頓中被取消了生產許可證,公司停產后現在正在轉型做乳飲料,市場上已經有銷售,但由于競爭激烈,銷量在下滑”。
眾多小企業被關閉,對其他大企業來說,是否意味著并購的機會?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認為,可能不大,因為小企業生產設備落后,又沒有奶源可以利用,并購了也是個累贅。
“大清洗”的效應
此次“運動式”的大整頓,砍掉了眾多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害群之馬。
山東省畜牧協會奶業分會秘書長張志民感慨地說,“為什么國產奶粉不受歡迎,國產牛奶總是讓人心驚膽戰,就是因為國內乳制品行業的公信力讓消費者不信服。這次從政策層面強制加強企業的產品檢測,有利于恢復消費者對乳品行業的信心。”
2010年,三聚氰胺再次死灰復燃,涉案的企業橫跨陜西、天津、河北、甘肅、青海、吉林等省份,再次爆發的原因,除了監管不力,行業企業眾多,競爭無序也就成為主管部門痛下決心整頓的原因。
這次“運動式”的大整頓砍掉眾多小企業,讓乳制品行業的監管趨于嚴格,一定程度上把害群之馬清除出乳業行業,清除了監管死角。
不過,對于這次整頓,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4月8日表示,這是初步結果,具體還有待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具體的內容:現在,哪些具體企業被關閉,分布在哪里,市場以及收奶情況如何,還需等后續的結果。另外,還有107家企業在整改中,是否最后都能通過還存有疑問。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眾多小企業退出后,在原奶需求旺季經常發生的一窩蜂搶奶混亂局面,將會有所改觀。
紅星乳業負責人曾對記者表示,有的地方沒有奶源,沒有規范的生產條件,卻照樣會生產乳品,這中間就會用到“還原乳”,或者造假,這樣的企業出局是應該的,不然對行業影響太大。
陳連芳表示,很多小企業本身沒有奶源,生產乳制品有利可圖時就做個兩三年,沒錢賺后就轉做別的,“當奶源不足時就高價搶奶,原奶價格高時就會摻假造假,通過這次整頓,對乳業安全會有一定的改善”。
“相對來講,大企業不敢這樣做,如果摻假一經查出來,整個品牌都會毀掉的。”陳連芳表示。
陳連芳認為,此次整頓的另一個效果是,“大企業的產能規模擴大了,小企業退出市場后,會留下一定的空間,大企業的產能利用率會提高,生產設備閑置率下降后,利潤也就能提高”。
但是,另一方面,盡管這次整頓砍掉了眾多小企業,但是國內乳業深層次的問題仍然存在,比如,產業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嚴重,加工能力過剩,最重要的是,奶源問題依然存在,
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2009年修訂)第十七條明確要求,“新建乳制品加工項目已有穩定可控的奶源基地產生鮮乳數量,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改(擴)建項目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液態乳生產企業所用生鮮乳,100%使用穩定可控奶源基地產的生鮮乳,配方粉生產企業所用原料,50%以上為穩定可控奶源基地產的生鮮乳。”
而事實上,國內有一大部分企業在自有奶源建設上,一直比較落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乳品需求大省廣東,普遍實施“公司+牧場”的奶業生產模式。在該模式下,產業鏈條里沒有了散戶奶農和收奶站的環節,奶企和牧場的利益被緊密捆綁在同一條“船”上。
但是與伊利、三元等品牌通過自建牧場來控制奶源相比,廣東當地的乳品加工企業,由于體量小,大多采取合作建牧場,或者與牧場企業簽訂供奶合同,每年一簽。由于對多數牧場無控制權,在原奶價格高漲情況下,燕塘乳業、風行乳業、香滿樓牛奶等當地企業倍感成本壓力。
廣東省奶業協會秘書長陳三有告訴記者,目前當地企業只有風行乳業有三個大型牧場。而其他企業尚無自有牧場。正是看到這個短板,燕塘乳業正在走“回頭路”,正在建兩個新牧場,各有2000頭奶牛。王丁棉也向記者表示,“燕塘乳業正在加緊速度,今年會有改觀。”
10%的新空間
小企業被淘汰,留下了約10%的市場空間,四大巨頭的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擴大。
此次大整頓的另一個直接后果是,乳制品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奶源和市場,將更多地向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四大品牌集中,乳企巨頭從中將更多受益。
蒙牛方面告訴記者,小企業被淘汰后,大企業市場占有率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小企業留下的空間,大企業會趁勢擴張彌補。
蒙牛方面表示,2010年,其在國內液態奶市場的占有率為33%左右,伊利也在30%左右,而光明則約為10%,三者加在一起占據國內液態奶70%多的份額。不過,蒙牛方面強調,這是自己的統計數據,還需要跟其他數據相對照。而伊利方面表示,2010年,伊利奶粉占據國內21%的市場份額,穩居中國奶粉第一陣營。
陳連芳提供的數據則顯示,蒙牛和伊利二者在國內常溫奶市場的占有率超過50%,加上光明,三者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三分之二。其還指出,通過此次審核的企業,市場占有率加在一起達到95%。
而乳業專家王丁棉則表示,業內普遍預期此次產業整頓,將會讓出全國乳制品市場份額的10%左右。
未來,隨著乳企巨頭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它們是否會通過“壟斷”來提價?陳連芳表示,乳制品與其它消費品不同,價格上漲,消費者就會減少消費,如果某個品牌提價,替代品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