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9月28日下午消息 一年一度的中國鋼鐵原材料國際研討會并沒有因為鐵礦石定價機制的改變而減少人氣,在三大礦山公司徹底顛覆原有談判定價機制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在會上炮轟三大礦山:“鐵礦石的指數季度定價模式是他們對中國鋼廠的歧視性做法。”
單尚華表示,指數季度定價機制未經廣大鐵礦石用戶系統地溝通,礦山在短期內強制推行,使全球鐵礦石貿易秩序陷入混亂,給供需雙方生產計劃的執行和雙方對長遠戰略的制定增加了很多困難,給鋼鐵及其下游行業帶來很多不確定不可預測的影響,使鐵礦石生產企業、鋼鐵企業,鋼鐵用戶三位一體的產業鏈平衡關系被打破,這種脫離實際的定價模式已經受到全球各界的質疑。
全球鐵礦石供需沒有根本變化
2000年以前世界鐵礦石處于嚴重供大于求狀態,21世紀以后有了重大變化,2000-2009年,世界鋼鐵產量5.7億噸上升到9億噸,其中國從1.2億噸增長5.4億噸,比全球增長量還要多,說明其他各國生產量是下降的,中國2009年消耗了8.6億噸成品礦,比2000年增長6.6億噸,而其他各國需求減少1.1億噸,2000年全球鐵礦石產量9.5億噸增長至2008年的17.2億噸,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鐵礦石產量下降至15億噸。
單尚華據此認為,鐵礦石供求關系總的沒有變化,2010年全球生鐵5.5億噸,同比增長23%,比2008年只增長6%,扣除中國因素,全球的生鐵產量與2008年相比仍是下降的。
“中國由于鐵鋼比下降,上半年少用鐵礦石2000萬噸,進口鐵礦石上半年只增長了4%,前七月只增長了1.48%,前八月進口量基本持平,生鐵產量增長主要靠國產礦增長和廢鋼的回收為原料,說明鐵礦石需求也未達到2008年高度。”單尚華說。
今年上半年,三大礦山增產鐵礦石5500萬噸,其預測需求與實際相差甚遠,單尚華指出,這是各界沒有預測到中國國產礦大幅提高產量,出現過大的偏差,因此礦價翻一番的基礎本身就不牢。
指數定價不科學
對于三大礦山強推的指數定價,單尚華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指數定價的問題核心不是季度而是指數,季度定價是在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的情況下,縮短了定價周期,是規避雙方風險的一種模式,但應當充分地科學研究,提出一個更客觀更便捷的定價制度,其仍屬于長協范圍,只是時間縮短。
“而這種定價模式的選擇,是三大礦山單方面的定價模式,各國鋼廠一致反對,但由于礦山的壟斷地位,鋼廠多次抗爭,仍沒有結果。”單尚華說。他表示,這是礦山旨在推高礦價,謀取短期暴利,使鋼廠經營陷入困境,長遠看對礦山也沒有好處,因為暴利帶來了行業間不平衡,為了達到平衡就會采取措施,比如澳方提出對礦山公司加大稅收力度就是一例。
單尚華分析,指數定價存在三個影響公平性的變量,一是中國鐵礦石到岸現貨價格,二是海運費的波動,三是質量的溢價。這些均存在諸多問題,缺乏代表性。
“以上季度中國現貨到岸價格的平均價格為依據,現貨礦只占中國進口量的20%左右,用少數的現貨礦的價格確定全球價格沒有代表性,這是三大礦山對中國的一種歧視性做法,現貨礦是擾亂市場的禍根,與長協礦共存,如果出現正差,供應方會降低合同量,增加現貨礦供應,用戶則使用各種手段獲得長協礦,巨大利益的存在即使嚴格監管也很難杜絕,過去的事實已經證明了;而價格出現負差,即現貨礦低于長協礦時,用戶則會降低合同支出,不利于礦山。”單尚華說。
目前鐵礦石指數發布機構采集缺乏科學性,都是以電話采集中國港口的鋼廠和貿易商的現貨價格數據,采集的范圍雖然不同,對信息處理的方式和來源基本相同。單尚華表示,其中主要是現貨交易商的信息,而這是一個混亂的市場,偏差大,可信度低,成交價格與市場價格差距較大,付款交貨條件等均不同,現貨交易主要為小鋼廠,很難規范,有很多炒作因素,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計價的依據。
此外,單尚華強調,國際海運費價格波動比較大,且振幅高于鐵礦石價格振幅,指數則是采用礦山租船的價格為依據,顯然與實際情況差距較大,使鋼廠的運費損失甚至高于礦價的損失,而礦石的質量問題有如害元素多少,冶煉性能如何,減少排放和能耗,中國鋼廠都自己的質量標準要求和溢價,但礦山方面對此的要價太高。(虞利 發自大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