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鈴
“目前,征求意見和評估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9月21日,針對近期業內盛傳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即將出臺,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研究員對記者表示,“去年發布的只是試行管理辦法,未來出臺的正式條例,將是在之前管理辦法的大原則下進行調整,將進一步突出市場的導向原則,主要亮點將是縮短調價周期,以更加與市場化接軌并遏止投機套利行為,但是,發改委并不會放棄對成品油價格進行指導。”
近日,國家發改委就“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問題”下發的成品油價格運行操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被曝光。在該意見稿中,除將成品油調價間隔從目前的22天縮短至10天外,還提出兩個具體操作方案:一是,將定價權限下放給三大石油巨頭,二是,由發改委委托中介公司頒布調價。
根據第一個方案,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每桶40-130美元時,三大石油公司可以按照國家確定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根據國際市場油價變化及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求情況自行確定調價方案,發改委不再發文。
“將定價權下放,是三大石油巨頭力爭的一個方案,不過,考慮到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強三大石油公司的壟斷,從進一步推進市場化并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角度考慮,目前應該還不具備推行條件。”上述研究員表示。
而按照征求意見稿提出的第二個方案,當國內成品油滿足調價邊界條件時,發改委將委托中介機構公布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和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價格,企業可以此為基礎自主確定具體執行價格,每次調價政府不再發文。
“這一條也是為了進一步與市場化接軌,突出市場對價格的引導作用,但為了保持市場相對穩定,防止過度投機行為,短期內,價格調整仍將在發改委的指導下進行。”上述研究員說,“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逐步調整,逐步放開。”
在招商證券石化分析師裘孝鋒看來,“未來幾個月,國內成品油定價的市場化進程將會明顯加快,種種跡象已經表明,可能出現變化的領域,除了成品油價格調整周期縮短,還可能包括,汽油價格放開以及在某一原油價格下面汽柴油價格自主定價。”
在裘孝鋒看來,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走向真正市場化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從2001年起步,經歷了由單純依照新加坡市場油價到依靠三地油價變動來定價,現在已經允許成品油銷售企業在國家規定的最高限價下展開競爭,可以說,已經是準市場化狀態。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競爭已逐步加劇,且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實施已經一年半,第三階段的調整改革時機已成熟。”
中國成品油市場的“準市場化狀態”,更多的體現在“煉油”和“加油站”兩個環節,在這里,中國成品油市場已經具備了充分競爭的基礎。
首先,近幾年來,中國煉油廠產能大規模增加,而投放主體也更加多元化。除中石化及中石油這兩大傳統巨頭外,中國化工、中國兵器和中海油等已競相進入煉油領域。除了在長三角,中石化優勢較為明顯,其它地區(如珠三角、渤海灣)的競爭十分激烈。
而在加油站領域,兩大巨頭的份額加起來一共約為50%,其他競爭主體就更為廣泛。
“毫無疑問,更為靈活的成品油價格定價機制將進一步促進市場競爭,從而使中國的油品市場真正形成市場化競爭的格局。”裘孝鋒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