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紛紛獻策,建言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要“公開透明”
□ 本報記者 朱寶琛
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似乎處于“休眠”狀態,因為距離上一次6月1日的調整已近四個月。
根據此前發改委發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即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但是,近四個月來,雖然期間調價條件兩次滿足,但發改委一直“按兵不動”。而關于成品油定價機制縮短至10天的傳言,也被國家發改委予以否認。
其實,自新政實施以來的每次油價調整,或每次臨近調價窗口,市場上都會出現質疑的聲音。甚至在不少人看來,國家發改委的調價“只漲不跌”,或是“漲多跌少”。
業內專家稱,新機制保持了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平穩運行,但是也存在著調整不夠及時的問題,與國際油價的變動明顯滯后,相關規定存在著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關于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也是呼聲已久。如年初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表示,2010年國家發改委將對油價管理辦法有關細節進行調整,并將以相應的方式征求社會意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亦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縮短現行機制規定的調價間隔時間,并將一定區間調價權下放石油企業。而在8月23日,中石化高層向媒體透露,國家正在對成品油定價機制進行評估、分析和完善,總結實行情況,尋求進一步優化的可能。
“自實施新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以來,我國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關聯性進一步增強,但是,新的價格機制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能源行業研究員表示,在我國現有管理體制下,國家對成品油定價不可能完全放開使其走向市場化,而只能是可控地、間接地與市場接軌。因此,我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首先應該使定價機制走向公開、透明。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可以將成品油價格調整窗口周期縮短到10天,調整頻率的增加,必然會使調整幅度小于現在的4%,這樣一來,市場對于油價變化的預期將會減弱,市場投機行為必然就會減少。而4%的價格平均移動幅度,無法明顯反映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波動頻率,容易造成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步伐的滯后。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認為,如果只是在價格辦法上做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價格是由市場結構決定的,在現在的市場結構下,政府定價格上限不管怎么定,都會出現問題,比如遇到油荒或者供應過剩的時候。所以,價格機制的改革長期看更應注重從改變市場結構入手。
“國家成品油調價機制實際上更多面對的是終端消費者,因此改革應該讓消費者滿意。定價機制的關鍵是如何在消費者接受能力與石油巨頭盈利之間找出平衡。”業內人士稱,未來改革成品油零售價格,在繼續參照三地變化率對成品油價格做出調整的同時,也應該將國內成品油批發價考慮到其中。同時,還要考慮到國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而實現區別定價,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價格差距要有所體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