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有消息稱,發改委有望縮短成品油調價周期,調整成“2% 10天”模式。發改委隨即否認了這一說法。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19日,有消息稱運行一年多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將進行細節調整。據悉,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對該機制基本完成了新一輪的優化評估工作。最新的評估意見中,將22天調價周期縮短到10天,對4%漲跌幅度進行修改,已經在內部得到共識。
不過這一消息隨即被發改委否認。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國家發改委價格司19日回應稱,價格司就一直在對《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中的定價機制進行優化評估工作。目前評估工作早已完成,但對于“調價周期將縮至10天”一說,對方表示“沒聽說過”。對于成品油定價機制將作出何種調整,發改委價格司方面僅僅表示 “逐步走向市場化一定是未來的改革方向”,但不愿明確說明。定價機制屢遭質疑
目前,我國的成品油定價根據2009年5月公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進行,即以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準,加上合理流通費用、國內平均加工成本和適當利潤等確定成品油銷售價。當三地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就可以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在運行的一年多時間里,《辦法》屢受爭議。特別是今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連續出現大幅波動。7月底,卓創資訊、息旺能源等多家分析機構發布分析報告稱,三地油價變化率已達到22個工作日累計下跌4%的條件,國內成品油降價條件已經具備。然而截至8月初,調價公告始終未“現身”,降價窗口也隨著原油價格走高而關閉。這一案例被市場稱為“看不懂”,因為自《辦法》公布以來,幾家分析機構的預測總能與實際調價結果合拍,有分析人士稱,發改委未能及時調價的原因是保護兩大油企利益。
這一質疑很快得到了發改委的回應,前述《中國經營報》報道提到,8月2日,發改委的表態措辭堪稱嚴厲,稱“未及時下調價格的質疑沒有任何依據,純屬主觀臆斷”。
國內權威能源專家、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19日接受《廣州日報》采訪時稱,市場機構測算油價與國家發改委“有偏差”,近期國內油價不調整的主要原因還是沒有達到調價標準,對于備受關注的定價機制是否需要調整,周大地直言,“定價機制本身并沒有要調整的壓力,要改變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經營報》也引述周大地的話稱,“根據目前的波動幅度,即使調價,也是0.1元至0.2元每升區間的調整,這樣的調整不會對CPI產生影響”。業內人士:調價周期應縮短,定價機制應透明
綜合《每日經濟新聞》、《中國證券報》和《廣州日報》的報道,業內人士稱,新政調價周期過長是市場出現囤油和投機行為的重要原因。
中石化某地一名石化廠廠長稱:“從運行一年多來的情況看,價格調整周期過長,調價頻率不夠,引發了比較突出的市場投機現象,建議縮至10天。”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指出,相對于10天的調價周期,4%的漲跌幅度要降低到2%才可能相吻合。由于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瞬息萬變,2%的漲跌幅度很容易實現,這就使國內成品油隨時都有調價的可能。
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劉峰也指出,如果可以將成品油價格調整窗口周期縮短到10天,調整頻率的增加,必然會使調整幅度小于現在的4%,這樣一來,市場對于油價變化的預期將會減弱,市場投機行為必然就會減少。
另據《南方日報》日前報道,廣東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建議,發改委可適時對油價調與不調的原因向公眾作出解釋,消除公眾的誤解。另外,不妨像美國能源署那樣,定期對國內的油品咨訊作出公布。 “油價的定價公式制訂出來后,應由第三方掌握計算,避免發改委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嫌疑。”
而前述《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援引發改委認為,現階段我國完全開放成品油定價權或者油價調整頻率過快,將有可能擾亂我國成品油市場秩序,威脅國家能源安全。“因此,我們會在國家調控下逐步完成成品油定價的市場化進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