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記者/蘇稻香)今年國際油價激烈震蕩,國內油價卻難得漲跌,此舉被質疑為成品油定價機制有名無實。近期,國家發改委人士對媒體關于“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具體操作上確實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的答復,再次讓業界升起“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微調”的期待,業內人士則建議應盡量縮短國內成品油調整的幅度和時間,更好地與國際油價接軌,同時防止投機行為。
現象 國際油價劇震國內卻“巋然不動”
從2009年開始運行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在當年的嚴格執行后進入一個懈怠期,今年盡管國際油價經歷了無數次激烈的震蕩,但國內油價堪稱“巋然不動”,時間已進入2010年的第三個季度,但國內油價僅分別在2010年4月14日和2010年6月1日漲跌一次,漲跌的時間間隔從上一年的幾乎每月一調大幅削減為三、四個月一次。
在不少關注油價調整的業內人士眼中,如果依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22個工作日”和“4%的變化幅度”兩個條件來看,在2009年11月9日國內調油價之后,并非只有兩個時間達到調油價的條件。“在6月1日后的兩三個月時間里,國際油價最高上到80美元每桶,最低跌至60多美元,上下振幅超10%,國內油價并未有任何體現,當然國內油價調整的條件依照的是油價的加權均價變化率。”廣東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說。
在今年4月的漲價前,業內不止一次出現因預期油價上漲機動車到加油站排隊加油的現象。而今年6月國內下調成品油價后的兩個月內,國際油價跌跌不休。根據國內多家能源信息提供商的監測,在7月初和7月下旬連續多日“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連續22個工作日加權均價變化率”超過了4%的幅度,油價下調紅線一再逼近。不過在7月底,國家發改委宣布國內尚未達到調價條件。
“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調油價公式并不透明,從來沒有對外正式公布,計算方法的不同導致不同的結果。”姚達明說,從抑制投機的角度,“誰也猜不透發改委到底會在什么時候調價,況且相關的定價機制還規定,可根據國內的情況對油價作出靈活處理。”
結果 對消費者與銷售企業兩頭不討好
對于國內油價為何今年只有兩次調整,社會上議論紛紛。有人表示“可能是去年油價調整太頻繁,機制太透明導致投機商有機可循,今年降低調整頻率是為了抑制投機”,甚至有人稱,“發改委主管油價調整部門發生人士變動,導致調價思路變化”……如此種種均是未經確認的市井猜測。
中石化有關負責人在8月底的半年業績報告會上披露,發改委正試圖對油價機制進行調整。
“2009年5月份公布的油價管理辦法僅僅是試行,這本身就說明該辦法還不完善。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我們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具體操作上確實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來自發改委某官員如此解釋。
不管是什么原因,一個結果卻是,2009年正式實施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其目的是使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盡可能接軌,解決國內外油價倒掛的現象,充分保證煉油企業的利潤,緩解油荒。目前看來,在定價機制下,煉油企業按一定的公式計算利潤、緩解油荒上是做到了,煉油廠扭虧便為實證。但在與國際油價的跟隨和對接,保證消費者和油品銷售企業利益方面,仍有不少差距,“時斷時續的調整兩頭不討好,消費者認為定價機制只跟漲不跟跌,油品銷售企業認為跟漲沒跟上。”姚達明說。
“國際油價是市場化的,緊隨國際意味著向市場化邁進一步,但現在溫吞的油價調整似乎又向計劃式定價倒退了一步。”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建議 縮小調價幅度讓調價更靈活
姚達明建議,發改委可根據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對油價作出靈活調整,不過也可適時對油價調與不調的原因向公眾作出解釋,消除公眾的誤解,另外,不妨像美國能源署那樣,定期對國內的油品咨訊作出公布。
“油價的定價公式制訂出來后,應由第三方掌握計算,避免發改委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嫌疑。”姚達明說,“應把當前4%的變化率縮小,即縮小調價的幅度,這樣調價可更靈活,同時避免油品囤積的投機行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