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王斌 肖娟)銀信合作信托產品目前正逐漸退出市場,很多偏愛信托產品的投資者表示,其他可供選擇的理財產品較單一,收益也受到牽連。記者昨日采訪發現,銀信合作信托產品被銀行“下架”,而由信托公司自主發行的信托產品卻開始火爆,由于其兼具穩健和高收益的特點,投資者甚至要預約才能買到。
信托產品成“香餑餑”
劉先生從來都是在銀行買的信托產品,然而銀監會7月份突然叫停了信托公司從事銀信合作業務。據銀監會透露,預計年內該業務難以恢復。由于銀信合作今年以來增速過快,僅上半年就已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規模,如此龐大的資金流于監管之外,監管層擔心里面包藏風險。因此投資者不得不開始與信托公司直接打交道。
“我在網上看到中融信托一個產品不錯,我打的過去買居然已經沒得賣了,才發行2個小時而已,太瘋狂了吧!”劉先生向記者抱怨道。據中融公司客戶經理介紹,信托產品一般需要提前一星期登記排隊購買,大多數人都是先跟客戶經理聯系,說明資金數額、購買期限,若有合適的產品準備發行,客戶經理就會提前電話通知,等到產品發行再購買,買到的機會很小。
購買最好提前預約
銀信合作業務被叫停,不能再從銀行購買信托產品,像劉先生這樣的投資者怎么才能直接購買信托產品呢?
中融客戶經理向杰透露,該公司有上萬個客戶,遍布全國18個主要省份,很多都是1000萬資金量的個人。雖然國家出臺政策,購買信托產品的自然人不得超過50人,但單筆300萬以上的自然人不受數額限制。現在很多信托產品在評審時就已接受預約,他建議投資者要提前跟客戶經理報備,有意向購買就快速登記。劉先生感嘆道,“不先下手登記,是拼不過人家的。”為了不再錯過投資良機,他決定守株待兔。“定期打電話咨詢信托公司客戶經理,了解最新的信托產品推介信息。”
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除了去信托公司認購,信托產品還可以通過銀行的私人銀行部等間接渠道獲取信托產品的信息,并借此渠道投資購買,但需要支付一定的申購費用。
投資者應行使知情權
信托產品通常購買門檻較高,在100萬以上。資金量不等,收益也有差異,當然風險也是跟收益成正比的。在向投資者推薦產品的時候,信托公司不會提示太多的風險,所以投資者需要自行判斷風險,謹慎選購。“他們當然說高預期收益,但是碰到風險高的,就要自己當心了。”劉先生說。
專業人士建議,投資者應在簽訂合同時,對審計事宜、信息披露進行明確約定,若是自行放棄行使知情權,無異于在信托本身固有的金融風險上又大大增加了人為因素。此外,信托合同簽訂后,在信托計劃推介期內可以解除;信托計劃成立后,不能解除,但可以轉讓他人,轉讓時,轉讓方和受讓方均須繳納一定的手續費。
“買的時候最好看好資金走向,信托公司實力、以往業績、實力排名等。”專業人士表示,信托資金投向股票等領域的項目風險較高,而優質房地產、能源、電力、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項目,相對安全性較好,投資者可根據自身需求認購。目前市場上的信托產品大多已實現確定了信托資金的投向,因此投資者可以透過它投資項目的行業、現金流的穩定程度、未來一定時期的市場狀況等因素,對項目成功率預估,進而預計該信托產品的盈利前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