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強
“十二五”能源規劃正在加緊研究制定。本報記者掌握的規劃初稿顯示,“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2015年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將貢獻3.46億噸標煤,盡管如此仍難改煤炭主體地位。2015年預計煤炭需求量將達38億噸,創歷史新高。
“十二五”規劃將煤炭兼并重組作為重要內容。煤炭企業由當前的11000家減少到4000家,銳減7000家。“十二五”末,將形成6~8個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煤炭資源將進一步集中。
對于煤炭產業而言,“十二五”規劃提出按照區域經濟特點開發煤炭資源,并首次提出煤炭“調入區”和“調出區”概念。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難變
國家能源局官員算了一筆賬:“以‘十二五’GDP年均增長8%,單位 GDP能耗年均下降3.7%,能源彈性系數(能源增長與GDP增長速度的比例關系)為0.51計算,預測到2015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42億噸標準煤。”
在這42億噸標煤能源需求中,煤炭將貢獻26.86億噸標煤,折合原煤38億噸;水電、風電、核電、石油天然氣等非煤炭能源將貢獻15.14億噸標準煤。
“在沒有重大能源技術變革和新的主體能源出現的情況下,以煤為主的消費結構長期難以改變。根據測算,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相當于每年增加4000~6000萬噸的其他能源替代煤炭。”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說。
發展非煤能源產業是“十二五”的重要任務。“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向能源應用的前沿。
按照規劃,水電將重點開發黃河上游、長江中上游、紅水河、烏江、瀾滄江等8個流域13個水電基地,2015年我國水電裝機可以達到2.8億千瓦,電量達8482億千瓦時,折合2.67億噸標準煤。
2015年,國家規劃風電9000萬千瓦,風電電量1800億千瓦時,折合標煤0.57億噸;生物質能裝機容量將達1300萬千瓦,電量650億千瓦時,折合2000萬噸標準煤;核電將實現3000萬千瓦,折合標煤6800萬噸;太陽能發電裝機500萬千瓦,發電量75億千瓦時,折合240萬噸標準煤,集中在寧夏、新疆、西藏、青海、內蒙、云南等地。
如果上述可再生能源能夠按照規劃如期推進,2015年將有3.46億噸標準煤的貢獻量。
按照能源局預計,2015年國內原油產量2億噸,原油需求量將超過5億噸,折合7億噸標煤;2015年天然氣國內產量達1600億立方米,需求預計達到2600億立方米,折合標煤3.2億噸。
“即便新能源盡最大努力發展,也不能滿足國家一次能源的需求。另外,大型水電、核電建設周期均在五年以上,其對能源消費的貢獻率有可能低于規劃量。非化石能源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過程很難,煤炭供應壓力很大。”方君實說。
然而煤炭生產的形勢不盡樂觀。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和市場需求呈逆向分布,西部煤炭資源豐富,但遠離消費中心。東部和中部適宜建設大型礦區的資源越來越少,可開采的資源埋深在1000米以上。據了解,目前全國煤礦平均采深400米,東部地區煤炭采深超600米,全國已有34個礦井采深超過1000米。
總體來看,煤礦開采越來越深,地質構造日趨復雜,瓦斯等災害嚴重。京津冀、東北、華中、東南等地區資源缺口很大;晉陜蒙寧等煤炭集中地水資源短缺,限制煤炭就地轉化,北煤南運、西煤東運壓力加大。
煤炭企業將銳減7000家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繼續推進煤炭產業兼并重組。
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透露:“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煤炭兼并重組政策,該政策有望上升到國家法規層面,如果順利近期就能出臺。”
方君實這樣描述當前國內煤炭企業現狀:“目前,國內共有煤炭企業11000家,年均產量30萬噸,比較分散;資源回收率35%左右,小煤礦回收率只有15%左右,實際上數字更低;生產效率低,環境污染較嚴重,安全事故較多;勘探開發秩序比較混亂,礦區缺少統籌規劃,越界開采情況時有發生。”
“十二五”期間,國家計劃用三年時間,通過兼并重組將煤炭企業由當前的11000家減少到4000家,煤炭企業平均產量達到80萬噸以上,煤炭資源回收率提高到40%,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環境保護和治理能力加強。
國家鼓勵企業以產權為紐帶,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兼并重組,鼓勵在被兼并企業所在地注冊子公司。到2015年,國內年產億噸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達到6~8個,年產5000萬噸~1億噸企業達10個以上,特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根據本報記者了解,當前國內億噸以上的煤炭企業只有神華和中煤兩家。2009年位居前五位的特大煤炭集團產量占全國產量21%,其中神華煤炭產量3.28億噸、中煤1.25億噸、山西焦煤8000萬噸、同煤集團7700萬噸。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十二五規劃’沒有把握將億噸以上煤炭企業增加到8個,因而謹慎提6~8個。”
煤炭產業“劃疆而治”
“十二五規劃”提出按照區域經濟特點開發煤炭資源,并提出煤炭“調入區”和“調出區”概念。
綜合考慮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和開發現狀,兼顧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對東中西地區實施不同的煤炭開發政策。即穩定山東、安徽、江蘇等中部煤炭地區生產規模,加強山西、河南、河北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快陜西、新疆等西部煤炭資源勘查和開發。
正在起草中的“煤炭十二五規劃”將新疆納入大型煤炭基地之列。國內重點建設的大型煤炭基地上升為14個,即為神東、晉北、晉東、蒙東、云貴、河南、魯西、晉中、兩淮、黃隴、冀中、寧東、陜北、新疆。
在能源局的規劃中,按照煤炭產地的不同功能,將全國煤炭產業布局劃分為煤炭調入區和調出區。調入區為東北、京津冀、華東、中南、川、渝、青、藏,調出區為晉、陜、蒙、寧、甘、云、貴、新疆,主要位于西南和西北。
調入區承擔穩定煤炭產量的功能,將采取穩產、轉型和轉移的發展方式,通過既有煤礦技術改造和新井建設,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生產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穩定煤炭產量;調出區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適宜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炭,承擔起滿足全國煤炭供應和調節煤炭市場的主導作用。
此外,“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研究設立煤炭準入門檻。接近國家能源局人士告訴記者,屆時一般礦井的年產量規模不得低于30萬噸;國家重點規劃礦區礦井產量不低于60萬噸,沒有瓦斯突出和水災害嚴重的礦井;各主要產煤省份的礦區礦井不低于120萬噸。
國家鼓勵煤炭企業開展煤炭、電力、化工、鐵路、港口一體化經營,實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培育國際競爭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適度發展煤化工,但政策導向是限制煤化工發展,鼓勵煤轉電。
為增加煤炭企業集中度,國家在政策上鼓勵一個礦區一個開發主體,一個開發主體可以開發多個礦區,促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一位煤炭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部分企業的礦業權設置不規范,一個整裝煤田有十幾個企業同時獲得開發權,布局極不合理,也不利于總體規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