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賓
和鋼鐵等行業(yè)類似,我國的大豆加工業(yè)如今正走上瘋狂的產能擴張之路。與此同時,轉基因大豆的進口量同樣在迎來新的高峰。
有關數據顯示,今年將會是近年來新建大豆加工企業(yè)投產最多的一年,而產能卻“已經過剩至少一半”,“如果弄不好,大豆產業(yè)將會面臨又一輪的洗牌。”一位業(yè)內人士如是警示。
瘋狂的進口刺激加工產能
“要想保證我們的口糧安全,就騰不出那么多土地來種植大豆。”對于我國在大豆方面如今遭遇的困局,中華油脂網首席信息官郭清保如是解釋。
我國的食用油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經無法依靠國內油脂原料自給。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完全放開大豆國際貿易后,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數量迅速增加,沿海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壓榨企業(yè)蜂擁而起。
2004年的第一輪產能過剩之后,如今,我國的大豆壓榨業(yè)正處在又一輪的狂飆突進中。而刺激大豆壓榨企業(yè)加速擴張的,是瘋狂進口的大豆。
在過去的連續(xù)五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均在逐年增長,2009年達到4255.2萬噸,較2008年增加511.6萬噸,增幅為13.67%。
而現在看來,今年的進口量又將創(chuàng)造歷史紀錄。根據進口大豆裝運船期及到港情況預計,5月份,有83船進口大豆到港,數量總計為485萬噸。這已經超過了之前478萬噸的月度歷史紀錄。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6、7月份,我國大豆的進口量都將超過500萬噸,6月甚至將達到600萬噸。
“當前國內大豆油脂的加工能力已經超過9000萬噸。”中國大豆產業(yè)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說。
記者了解到,2007~2009年我國大豆壓榨能力增長迅速。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三年之內至少有16家大型大豆壓榨油廠建成投產,合計日壓榨大豆能力接近4.5萬噸左右。而2010年將至少有8家大型大豆壓榨企業(yè)先后建成投產,合計日壓榨能力超過2.5萬噸,年新增大豆壓榨能力超過750萬噸,這也是最近5年來我國新增大豆壓榨能力最多的一年。
“從現在來看,產能過剩至少一半。”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對記者說,“去年我國進口大豆為4200多萬噸,黑龍江國產大豆壓榨量僅為200多萬噸,很明顯,9000萬噸的產能至少有一半閑置。”
而大豆加工業(yè)產能加速向沿海積聚集中,同樣直接導致了進口大豆數量的攀升。我國從2008年開始在東北地區(qū)執(zhí)行了近兩年的大豆臨時收儲政策,也從側面刺激了這一趨勢。
據了解,黑龍江龍江福公司投資建設的營口油廠就將于今年建成投產,以進口大豆為原料,年加工能力100萬噸,比其在黑龍江的工廠還多60萬噸。
大豆業(yè)再現“國進民退”
讓人尷尬的是,2008年,國家發(fā)改委就印發(fā)了《促進大豆加工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指出了我國大豆加工業(yè)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意見》中這樣表述道:由于產能擴張過快,全行業(yè)開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超過90%,2007年降至44.2%。
而其提出的壓縮產能的目標是: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萬噸/年;到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6500萬噸/年。很顯然,這已經淪為一句空話。
“《意見》根本沒有得到執(zhí)行,停留在紙面上,在項目審批時,主管部門最多就是提醒一句,‘大豆加工產能現在已經嚴重過剩了,上的話會有風險’,但最后還是順順當當批下來了。”一位國有糧油集團的負責人對記者說。
“其實當初那個《意見》的思路主要是為限制外資的,”郭清保對記者說,“到后來國家對于大豆產業(yè)的思路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他所說的變化是指,國家開始扶持中糧集團、中儲糧總公司、中紡集團這樣的大型央企加快在大豆加工業(yè)的擴張,這也是出于抵御外資集團對這一領域過高控制的考慮。
于是大豆加工產業(yè)這幾年下來也走出來一條較為清晰的“國進”路線。
最為典型的是中糧集團,這兩年中糧提出的“全產業(yè)鏈”概念開始在國內高調登場。
而另外一家央企中紡集團則選擇了一條較為低調的擴張路徑,這家之前一直以紡織貿易為主的企業(yè),這些年在油脂貿易加工領域不斷開拓,尤其近兩年,其通過閃電般的并購,將沿海的9家油脂加工企業(yè)收歸麾下,產能迅速增長到600萬~700萬噸,穩(wěn)居國內壓榨行業(yè)前三名,規(guī)模直追中糧。
其實,不光是央企在加快建設,已經掌握了國內大豆壓榨業(yè)半壁江山的外資糧商,也在通過各種方式增加自己的產能。據悉,近5年來,來寶公司、邦基公司、嘉吉公司、路易達孚公司和托福公司等跨國糧商對我國18家油廠進行了資產重組。
“大豆加工業(yè)本身是一個風險比較高的行業(y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開工一年賺的錢就足夠其彌補來年的停產,這也正是為什么各個企業(yè)爭相上馬油脂加工項目的原因。”郭清保對記者說。
和我國大豆加工業(yè)集中在加工環(huán)節(jié)的擴張不同,嘉吉、邦吉、路易達孚、AMD、益海這些跨國糧商更看重的是對整個產業(yè)鏈的控制。
“他們不太理會國內大豆壓榨環(huán)節(jié)虧損還是盈利,實際上很多都是虧的。他們關心的是把上游的原料消化掉,關心的是產業(yè)鏈的順暢。”前述央企人士說,“這些跨國公司通常會利用各國稅率的不同進行戰(zhàn)略安排,比如新加坡的所得稅率只有5%,其他國家也大致是這個水平,而我國的所得稅率是25%,他們就可以選擇在國外盈利國內虧損,這樣的好處是,少繳或者不繳稅,在全球的產業(yè)鏈范圍內實現盈利。”
這一輪沿海大豆加工產能瘋狂擴張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東北主要是黑龍江地區(qū)國產大豆壓榨產業(yè)的產業(yè)鏈已經破碎不堪。而對于國人普遍關注的國產大豆種植業(yè)以及豆農的命運,現在只能寄望于國家的補貼和收儲政策。
“現在必須對我國的國產大豆生存思路進行清晰的思考和定位了。”郭清保說,“畢竟不能把每年生產的大豆都積壓在糧倉里。”
而在王小語看來,必須想辦法使黑龍江的大豆加工業(yè)整合起來,形成合力,這樣才可能有一絲希望。
小鏈接
第一輪產能過剩:2004年,我國大豆加工業(yè)出現了第一輪產能過剩。由于進口大豆價格大跌,眾多之前訂購了大量進口大豆的沿海油脂企業(yè)遭遇巨虧,幾大跨國糧商藉此完成了對國內大豆加工業(yè)的收購和洗牌,控制了中國大豆加工業(yè)超過60%的產能。
大豆臨時收儲政策:2008年,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中儲糧分次多批在東北地區(qū)以最低收購價進行國產大豆的臨時收儲,由此造成國產大豆的價格大大高于進口大豆。東北地區(qū)的大豆加工企業(yè)(國產大豆成本較高)與沿海地區(qū)的大豆加工企業(yè)(進口大豆成本較低)也就處于了一個不對等的巨大價格差異之中。這也進一步刺激了眾多企業(yè)到沿海建廠的沖動和積極性。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