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 記者 賈瑞濤
鐵礦石談判折戟,稀土價受制于人……“中國買什么國際市場就漲什么,中國賣什么國際市場就跌什么”的怪局一直困擾著中國的市場和企業。16日,商務部發言人姚堅尖銳地指出,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成為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大問題。
相關業內人士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定價權的缺失究其原因,在于國內不健全的制度這一“硬傷”。要想形成“中國價格”,需要對不同所有制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建立完善成熟的期貨市場,加強大宗商品定價的話語權;拓展海外資源,從源頭上控制大宗商品的供應。
期貨市場不夠大 “供求關系是大宗商品價格漲跌的正常因素。以鐵礦石為例,供小于求自然會導致價格上漲,但其中也有非正常因素。”山東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導報特約評論員范愛軍認為,三大礦山壟斷、日韓鋼企接受價格都給中國帶來壓力,但中國經濟增長的超量需求以及國內鋼企的利益不一致是更直接的因素。 據導報記者了解,我國目前有大小鋼企1200家左右,其中大型鋼企約70家。與國際同行業相比,我國鋼鐵產業的集中度明顯偏低。
“有的地方政府和國內企業不顧整體利益,在進出口貿易中進行不正當的競爭和投機,我們稀缺的商品多頭對外,而我們出口的商品則低價競銷。這種情況下,定價權何從談起?”范愛軍說。
魯證期貨研發部副總經理張晶告訴導報記者,供小于求是一方面,期貨市場作為形成大宗商品基準價格的中心,中國目前還有很大欠缺。“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但我們仍然無法和歐美等國家相比,政府的調控能力和管理效率以及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也因之受到很大制約。”
“期貨市場的規模和市場份額足夠大,就比較容易形成國際市場的定價中心。”張晶表示,在大多數大宗商品貿易中,買賣雙方在簽訂買賣合同時,一般都是在雙方認可的期貨價格基礎上,根據一定的升貼幅度最終確定商品交易價格。目前,全球主要的國際期貨交易所均設在歐美發達國家,可以說他們掌握了全球石油、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定價權。比如在大多數原油交易中,以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價格作為定價標準,燃料油交易則以新加坡普氏公開市場價格為定價基準。
三招應對 針對產業集中度整治,范愛軍認為,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重組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現行的財稅體制下,每個省市、每個地方都是利益主體,都希望本區域內的工業企業發展,而對于跨省市、跨地區的并購往往持保守態度,跨區域重組步伐緩慢。這不僅不能有效解決行業集中度問題,也不能提高我國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反而可能延誤整合時機,導致長期受制于國際巨頭。
在煤炭、電力、有色金屬等行業,可鼓勵骨干企業跨行業兼并重組成綜合性企業集團;在鋼鐵、石化、汽車等行業,則可進行跨地區兼并重組;對于新能源、電子信息等行業,推進大中小型企業建立戰略聯盟,輕紡、商貿行業可發展產業集群。在這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在財稅、考核等機制上給予大力支持。
在私企重組方面,應放寬民營資本的市場準入,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盡量減弱對私企的擠出效應。“否則,企業并購這一市場行為就會異化為政府的行政行為,導致低效的‘拉郎配’現象,這就違背了并購的初衷。” 范愛軍還表示,應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通過直接擁有或參股、控股方式掌握大宗商品資源。同時,不僅要對外發展經貿關系,長期友好的政治關系也至關重要。 期貨方面,張晶認為,我國的企業在進口重要資源性商品的過程中存在信息劣勢,發展期貨市場可以改變這一狀況。目前,上海銅市、大連非轉基因大豆、上海燃料油期貨均有了一定的市場地位,我國的黃金期貨發展潛力也同樣很大。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世界大宗商品交易的中心將會向亞洲轉移,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一開始就要瞄準亞太地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目標,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力爭把中國期貨交易市場建成世界性的交易市場。”張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