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潔
一筆20億美元的舊賬,至今懸而未決。
5月17日,本報記者從可靠消息渠道獲悉,2009年,中國鋼企在從三大國際礦商(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進口鐵礦石時,尚有超過20億美元的巨額預付款,至今未能收回。
在2009年初的鐵礦石談判中,因中國拒絕跟隨日韓與三大礦達成的“在2008年基礎上降價33%(55-60美元/噸)”的協議,三大礦在向中國鋼企銷售時,多按2008年價格的80%(66-72美元/噸)結算,即,較日韓談定的價格高出13個百分點。
一位權威鋼企人士給本報記者算了一筆賬:“粗略估算,每噸大概多收了中國鋼企10美元以上,以總體進口量2億至3億噸計,即使考慮到少數企業享有小幅優惠,保守估計,中國鋼企多支付了20億美元,也就是說,現在面臨的潛在損失近人民幣140億元。”而整個2009年,中鋼協旗下的68戶大中型鋼企,合計僅實現利潤553.88億元。
當時,三大礦表示,只要中方簽字同意日韓2009的談判結果,便將多收的預付款退還中國鋼企。但時至今日,中方始終未對此正式表態。
“表態同意,我們又會損失什么?一個面子就真的值那么大代價嗎?”上述人士稱,不滿情緒,正在部分中國鋼企間蔓延。
不過,對于一直在鐵礦石談判中代表中國鋼企“發言”的中鋼協來說,這卻是難以邁出的一步。客觀而言,此舉可能會使得中鋼協,在未來與三大礦的交鋒中,陷入持續被動。
2009年至今,為了在國際鐵礦石談判中獲得“合理”待遇,對于三大礦與日韓鋼企達成的2009年鐵礦石長協價和2010年二季度鐵礦石結算價,中鋼協均未表態接受。
多付20億美元
2009年,在日韓鋼企與三大礦達成了“降價33%”的協議后,由于中鋼協認為該降價幅度不夠,并且其力主的“中國模式”也未能推行,所以,至今未正式簽約同意執行該價格。
據本報記者了解,盡管中國企業私下表示“愿意跟隨日韓價格”,但三大礦仍要求急需礦石的中國鋼企按高于日韓價格的臨時價格結算,“多退少補”。這也是雙方在談判懸而未決時的應對慣例,但不想一懸就是一年。
5月17日,華東一家鋼企的高管對本報記者回憶稱:“當初有一種說法是,等中鋼協談定一個價格后,再按照新價格結算。”整體而言,中國鋼企大多按照2008年鐵礦石價格的80%向三大礦付款,即,比日韓鋼企每噸多付10美元以上。
而整個2009年,中國從力拓和必和必拓進口的鐵礦石約為2億噸,從巴西淡水河谷進口了約9000萬噸,按每噸多付10美元計算,總額將為20至30億美元之巨。
當時,由于這一價格比現貨價仍便宜很多,所以,多數中國鋼鐵公司都同意了這一臨時價格。三大礦也放話稱,只要中鋼協簽字同意按日韓價格結算,可以把多收的預付款退還中國客戶。
“很多合同都是按2008年價格的80%執行,說是談完了再退錢。但因為一直沒談完,所以就不退錢了。”聯合金屬網分析師胡凱對本報記者說。
被“差別對待”
“事實上,三大礦都在不約而同地拿‘2008年中國鋼廠推遲、取消長協礦’說事,可以說,中國鋼廠違約的后果,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消除。”上述鋼企高管如此解讀三大礦的“要挾”之舉。
五礦集團旗下中國礦產公司副總經理張曄,亦對此表示認同。“我相信,礦商對中國買家真正過不去的芥蒂,還是金融危機期間很多長協礦停頓了。這是個心理上的坎,雖然,從結果來看,也看不出礦山有多難受。”
本報記者從可靠消息渠道獲悉,當時,在實際執行中,三巨頭已開始對中國鋼廠實施了“有差別的政策”:少數在2009年一季度的困難時期仍然堅持從三大礦采購的中國鋼企,獲得的降價幅度,可比其它的中國公司稍高。而“按2008年價格的80%結算”,則主要適用于當時未執行合同的多數中國鋼企。
這似乎是三大礦在讓中國鋼廠為“違約”買單。但在部分鋼企看來,三大礦應將矛頭指向中鋼協。
“固執己見。”一位鋼鐵業內人士這樣評價這個行業協會。“新的結算年度已經開始了,如何處理這筆舊帳?至今,仍然沒有人愿意承擔責任。難道我們中國鋼鐵公司真要白白送給三巨頭近140億元人民幣的利潤嗎?”
5月17日,鋼鐵業資深專家戴國慶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去年,我就堅決反對片面強調‘中國模式’,原因之一就是,怕三巨頭順竿爬,中國反而得不到與其他國家一樣的價格,那樣的話,我們就虧大了。”
在戴國慶看來,目前,可能的解決方案之一是,“中鋼協,或通過寶鋼,簽字同意2009年的日韓談判結果”,或是“公開宣布,各鋼鐵公司可以自行與礦山協商去年的最終執行價格”,“不然,鋼協不放話,鋼鐵公司誰也不敢自行動作”。
更大的代價
不過,即便中國鋼企最終如愿收回這20億美元,但在此次讓步后,它們卻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
中信證券鋼鐵行業首席分析師周希增不久前測算,2010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的量肯定在6億噸以上,以現在每噸平均到岸價100美元和現貨價180至200美元計算,中國在進口鐵礦石方面將耗資1000億美元。
而這,僅僅是基于目前鐵礦石價格的預測。進入2010年之后,三大礦力推的“季度定價”已事實上取代了此前的“年度定價”,鐵礦石的價格正在變得越來越不確定。
“現在,采購協議還是存在的,但只有量,沒有價。在原有機制完全打破后,我們的壓力在于,礦商怎么說就得怎么走,包括供應的數量,包括對價格指數的選擇。”上述華東鋼廠高管說。
目前,中國鋼鐵企業仍未正式表態是否接受“新價格”和“新機制”。不過,中鋼協已默認,“企業可與三巨頭簽署臨時性的短期供貨協議”。
不過,中國鋼企依然在遭遇“差別對待”。2010年2季度,“中國鋼廠基本按照120美元/噸在執行”,而日韓鋼企與三大礦達成的“季度結算價格”,則為105-110美元每噸。
“我近期聽到風聲,外礦已經決定,三季度的價格還要繼續上浮。”上述高管稱。5月13日,《日本金屬日報》亦分析稱,2010年3季度,澳大利亞出口商的鐵礦石發貨價將上漲32%至158美元/噸,達到最近三個月現貨市場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