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鐵礦石定價機制,正在一派亂象中邁入陣痛的變更期。
相比3月中旬,目前鐵礦石報價已大漲30%。4月19日,品位66%的巴西粉礦報價飆升至1450元/噸,澳大利亞62%塊礦為1340元/噸,59%粉礦則為1210元/噸。
與此同時,進口鐵礦石的到港量呈現下降趨勢。“礦山的產量并沒有比去年增加多少,鐵路、港口碼頭的發貨運力又達到了飽和。”聯合金屬網分析師胡凱表示,“再者,現在的高價格,也基本接近了鋼廠成本承受力的極限。”
沒有了協議價,又一次面臨談判進展無果的中鋼協,指責礦商“定下價格必須接受、否則停止供礦”。目前,中方仍然沒有接受國際礦商提出的季度定價模式,但礦商與鋼企間展開“一對一談判”已有時日,包括數量、價格、交易方式等。
一位資深業界人士對本報記者稱,“鐵礦石的定價機制,現在正處在‘擺脫人為定價階段’的轉變期。”此前,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都已表態,正向客戶推行季度定價。
中國鋼企是否應該主動迎接“指數化定價”?現實是,中國鋼鐵業,從企業到主管部門,對“指數化定價”還未做好應對的準備,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心理上。
而鐵礦石定價機制的變遷,已吸引了諸多的投機者。目前,全球主要金融機構、第三方網站等,都在積極建設各自的“指數”,包括中國國內的相關機構。
“對于現貨定價,我們是該回避還是正視?是不是用開放的心態,更有幫助?”國內鋼鐵咨詢商mysteel一位負責人稱,“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指數,這個條件已經成熟了,也有這個需求。如果采取回避心態的話,可能還是會一直受制于人。”
但胡凱對本報記者指出,“從鋼廠角度考慮,就算是全現貨,一船一個價各自談,也千萬不能采取指數定價。不然,鐵礦石市場最終會金融衍生品泛濫,如同干散貨那樣,不是供需決定指數,而是投行操控指數,礦山和鋼廠都占不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