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 宇
從11月初開始,我國多個省市天然氣價格一路上漲,華南地區已從每噸4000元左右漲至4500—5200元/噸,北方地區由3250元/噸漲至3800元/噸
據中央氣象臺最新天氣預報,未來數日,受冷空氣影響,中國大部分地區仍有雨雪,局部地區甚至有大雪。連日來大范圍的雨雪天氣致華北、兩湖、西北和華東地區天然氣使用量增長迅速,天然氣供需矛盾突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已采取措施努力加大天然氣供應量。鐵道部也已開始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減少雨雪天氣對鐵路運輸的影響。
多個城市天然氣告急
由于近期受全國大面積暴雪和低溫天氣影響,多個城市進入天然氣用氣高峰期,天然氣供應緊張的局面凸顯。據悉,已有部分城市緊急停供了工業用氣。
陜西西安擬啟動天然氣應急預案。11月16日,西安市天然氣日用量達創紀錄的560萬方,近期天然氣管網運行壓力已低于最低警戒線。市政、天然氣等部門表示,用氣高峰將首先確保居民生活用氣。若氣候繼續變化,將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應急預案,其中包括日最低氣溫低于零下7℃,加氣站將限時加氣。
湖南長沙啟動預案確保天然氣供應。伴隨著北方強冷空氣席卷全國,長沙的天然氣使用量也成倍增長。該市公用事業局宣布,長沙已經啟動供氣應急預案,以確保居民生活、公共福利單位、CNG汽車供氣,同時希望社會各界節約用氣,共渡難關。
重慶天然氣供需缺口大。進入11月份以后,重慶天然氣供應形勢十分緊張。據重慶市經濟信息委員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紹,要完成全年51億立方米供氣計劃,今年后三個月,西油公司應給重慶市供氣1780萬立方米/日,而目前的實際供應量僅為1360萬立方米/日左右,相差420萬立方米/日。供需缺口巨大,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湖北武漢居民購氣被限量。武漢本月15日以來的大雪天氣導致該市天然氣供應緊張,武漢所有出租車停止供氣。16日凌晨,武漢市26座加氣站全面停止供氣。截至目前,該市的用氣缺口驟然增至近80萬立方米,工商業用氣大面積停供,甚至居民用氣也開始受到影響。
四川成都公交出租私家車爭“氣”。氣溫驟降,成都CNG用氣也迎來了嚴峻的寒冬。本月17日,成都各大加氣站外等候加氣的車輛擺起“長龍陣”,公交車、出租車同樣受到“氣緊”影響,為保證高峰期發車頻率,成都市公交集團不得不加大平峰期公交車發車間距;出租車司機則普遍反映凌晨加氣困難,一等就是5、6個小時。
河南鄭州車用燃氣供應受影響。盡管供氣部門已多方協調氣源,但今年入冬以來,鄭州市天然氣用氣量較往年明顯偏高,市區內日用氣量由110萬立方米驟增至220萬立方米,日缺口超過50萬立方米。由于管網壓力降低,部分對壓力要求較高的采暖用戶和燃氣汽車加氣站受到影響。
浙江杭州有1/3的城區居民用氣受影響,因天然氣短缺,截止17日該市已關停11家企業,并采用企業輪換停氣的措施來供應居民用氣。
據中石油的統計數字顯示,11月1日—16日,華北地區天然氣日均用量同比增長56%。其他幾大氣區用氣量也有明顯增長。兩湖地區日均用氣量雖與計劃持平,但同比增長22%。
中石油有關負責人本月18日表示,目前華北、兩湖、西北和華東四大氣區已聯網運行。受雨雪天氣影響,華北地區巨大的用氣增幅給整個管網運行帶來巨大困難,也影響到其他地區用氣。目前華北地下儲氣庫已提前嚴重超采,預計11月超采氣量達1.7億立方米,將給冬季天然氣銷售保供帶來巨大風險。
價格暴漲 供應趨緊
“天然氣價格已經快要趕上柴油的價格了。”業內人士分析,從11月初開始,天然氣價格一路高漲,在全國多個省市已普遍出現,華南地區目前已從每噸4000元左右漲至4500—5200元/噸,北方地區由3250元/噸漲至3800元/噸。在全國天然氣供應吃緊的情形下,11月1日—16日的半個月之內,國內天然氣批發價格漲幅平均已超過兩成,而且漲勢目前仍在持續。
對此,專家分析,由于冰雪天氣持續,各地燃氣公司、加氣站本已存在的供需缺口會進一步加大。在各地政府力保供氣不斷的壓力下,燃氣公司和加氣站寧愿高價從一些民營企業進貨,最終導致各地天然氣價格暴漲。
其實,最近3年“氣荒”現象在國內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中國天然氣產生所有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他認為,關鍵領域由少數央企高度壟斷,未能依靠市場進行充分的資源配置是造成供應短缺和民企高抬天然氣價格的根本原因。
韓曉平表示,包括勘探開發等天然氣領域中上游高度壟斷,我國并沒有形成一個多元化和充分競爭市場,也無法充分調動民企和一些地方國企的積極性。
目前的天然氣行業情況是,上游勘探、生產主要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手中,中游的長輸管網也主要由上述三大企業壟斷,而下游城市及工業燃氣的輸配業務則是國有、私營企業共存。
而中石油人士則表示,今年情況比較特殊,中國北部地區遭遇了大雪和冰凍,北方天然氣需求量急劇上升,上游對長江以南這些城市進行了減供。這導致了“西氣東輸”管道下游南方城市的“氣荒”。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師認為,因為今年冬天來的早,全國范圍突然降溫。而國內大氣田都沒有準備好,沒有及時的供氣預案。加上交通受阻后,國內液化天然氣(LNG)的調峰作用也無法體現,也是導致“氣荒”的一個原因。
“氣改”方案或加速出臺
一場突襲的暴雪,令早已備受詬病的中國天然氣供應和價格形成體制的問題再度暴露出來。
業內人士認為,自然災害只是導致“氣荒”的一方面原因,現行的天然氣供應機制導致的價格偏低、資源緊缺等問題才是根源。此次的“氣荒”可能推動天然氣價格改革加速出臺。
“主要還是我國缺氣,此次天氣的原因只是把我國天然氣資源少的情況更加惡化了。”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說。
“缺氣的根源還是在于目前天然氣的價格管制。對于企業來說,沒有利益的驅動,根本就沒有動力去勘探更多的油氣田。而進口天然氣也是因為價格的矛盾遲遲難以進到國內。”董秀成表示。
業內人士舉例說,中石化的“川氣東送”項目,是從四川的氣田供應到華東,原本是今年要投產的,但是因為與浙江、江蘇等地方沒有談好價格,所以一直拖延沒有投產,氣源無法進入華東區域。如果說這條線的氣能夠按時投產,那么此次的“氣荒”可以大大緩解。
據悉,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專家解釋說,由于價格一直被國家管制,天然氣上游漲價成本主要由下游企業自己消化。國內天然氣的價格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和其他替代能源相比,同熱值下的價格也是偏低。
“價格長期低于價值,導致國內天然氣資源量增長緩慢。”而隨著國內天然氣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內天然氣缺口卻越來越大。
面對嚴峻的形勢,天然氣價格改革或將有重大突破。有消息稱,天然氣價改具體方案最快可能于今年年底出爐。關于價改方案,可能采取成本加權平均的定價辦法,推進“混合定價”機制,同時按照熱值當量參考可替代能源價格波動。
“企業會以此向國家相關部門施壓,此次的‘氣荒’很可能成為國內天然氣價格改革的一大推動力。”業內人士預計,出廠價大約會上漲兩至三成。
加快發展是最現實的選擇
針對中國能源現狀及其未來發展趨勢,部分能源專家認為,中國天然氣正進入快速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加快天然氣發展是中國能源發展的現實選擇。
知名能源專家、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許永發說,中國天然氣正進入快速發展的歷史新階段,2000年以來,中國天然氣呈現出儲量、產量雙快增長態勢,遍布全國的骨干管網初步形成,國際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后多氣源供應格局正在形成。
據統計,2000年以來中國天然氣儲量進入增長高峰期,年均增長4753億立方米。截至2008年底,累計探明地質儲量6.34萬億立方米。剩余可采儲量由1998年9405億立方米增至2008年3.2萬億立方米,年均增長2260億方。儲采比保持在高位水平,保持天然氣產量增長具有良好儲量基礎。2008年產量775億立方米,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
許永發分析,2000年以來中國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14%,而煤炭產量年增10%,石油產量年增2%,世界天然氣產量年增3%。天然氣增速明顯快于煤炭和石油,并在全球領先。
在市場方面,2000-2008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由245億立方米增至807億立方米,并呈加快增長態勢。在2000-2005年年均增量為45億方,2005-2008年年均增量為113億方。天然氣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4%提高到2008年的3.8%。
中國正制定實現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戰略目標。作業能源消費大國,2008年中國能源生產總量為26億噸標煤,消費總量為28.5億噸標煤,近9%的能源需求依靠進口滿足。
許永發說,未來10年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雙快發展階段,能源需求持續剛性增長。預計到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為36億噸標準煤,2020年為42億噸標準煤,保障安全穩定供應的壓力很大。
許永發說,世界天然氣發展經驗表明,建立完整的天然氣產業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高度相關性和互促性。以西氣東輸工程建設與運營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貢獻為例,全區工業增加值增長了25%以上。
目前,中國天然氣利用結構中,工業燃料和發電用氣分別為27.8%和14.7%,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化工用氣比例為23.2%,遠高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