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代表中國經濟與社會生活的現代符號中,還沒有一個產業像汽車這樣——能喚起全體國人的熱情和憂傷,承載一個民族的夢想,并且伴隨著共和國工業凌亂而堅定的腳步整整走過60年
文 本刊記者 阮加文
在經歷了60個春秋的困頓和行動之后,中國汽車業2009年迎來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騰中覬覦悍馬,吉利鐘情沃爾沃,盡管這些并購新聞在汽車領域常常被傳為有名無實的勝利,但有一個事實是確鑿無疑的:中國的汽車產業已經告別蹣跚學步,并自信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路徑而堅定前行。即使是在騰中、吉利這些民營公司看來,曾經讓其仰望的那些首屈一指的汽車品牌也不再高不可攀。
與日本汽車同步起跑的中國民族汽車工業雖然未能創造出全球性品牌,但中國人從來沒有放棄打造“中國底特律”的憧憬。半個多世紀以前,共和國主席親筆為一汽的奠基題詞,成千上萬的人滿懷熱情從全國各地來到長春,豪情萬丈地投入到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廠基地的建設之中。時至今日,一些老北京還記得40多年前中國第一批紅旗小轎車不遠萬里來到京城的情景。修長的車身,車頭的經典標志,古宮燈造型的尾燈——正是這么一輛極富中國韻味的小轎車,成為無數中國人夢想開始的地方。
萬眾矚目“紅旗”的經典場面只不過是中國汽車故事中的一個小插曲,此后經歷的四個階段已經證明中國的民族汽車工業從來就充滿探索的深思。從第一輛解放卡車下線到改革開放,從1984年北京吉普首嘗合資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三大三小”(三大指長春、上海、十堰,三小指北京、廣州、天津)各領風騷,從1994年《汽車產業政策》出臺到21世紀最初幾年的中外車商混戰,直至今天民營車企的迅速崛起和國內外車業的并購與重組。這期間的每一個階段盡管都伴隨著數不清的曲折和爭議,但中外合作的真諦仍然顛撲不破。這種在夾縫中行走的合資道路,注定是弱不禁風的中國汽車產業求得快速發展的唯一可行道路。沒有合資,就沒有資金和技術,也就無從談起中國在最短時間追上世界汽車的步伐。
無論我們如何評價中國汽車工業這60年來所選擇的道路,今天滿眼的汽車已經展現了這個偉大行業的繁花似錦。1998年,中國躋身世界十大汽車制造國行列;2004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400萬輛;2009年,年產量1000萬輛的目標也已近在咫尺。豐田汽車的老板甚至斷言,要不了幾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毫無疑問,城市里涌動的車流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但這繁華背后掩飾的是我們的焦慮和憂傷——滿大街的汽車有中國的自主品牌嗎?通往全球品牌的路還有多遠?而這,正是每一個中國人內心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