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其玨 ○編輯 王穎
9月11日上午9點,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江蘇中能”)的集中控制室內。只見50多臺顯示屏在房間中央一字排開,每個屏幕上都躍動著各種各樣的線路圖形和字符圖案,同時映射出的還有工作人員嚴肅、專注的臉龐。
“這是霍尼韋爾的集中控制系統,管理著我們現有三條生產線的全部生產狀況。”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指著這些顯示屏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詳細介紹說:“每條線有4000多個監控點,對生產線上的溫度、流量、壓力進行監控,然后數據通過傳感設備和傳動電纜輸送到這里。之前,集中控制系統已對傳輸過來的每個數據都設置了一定的上下值參數,只要超過這個值就會報警,然后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遠程處理。”
他所說的生產線指的是江蘇中能目前已投產的三條多晶硅生產線,總產能高達1.8萬噸。這一產能規模在亞洲已堪稱第一,在整個世界也可位居前三。
作為光伏電池的主要原料,多晶硅是支撐整座光伏產業大廈的基石,也是近年來最吸引眼球的新名詞之一。不過外人很少知道,它的生產過程基本上是一個有危險性的化學反應過程:首先是主要生產設備一直處在高溫、高壓狀態中,如還原爐的溫度就超過1000℃;同時,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三氯氫硅和氫氣又屬于易燃易爆的危險品。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安全就成為多晶硅廠首要解決的問題。而上述集中控制系統的存在便如同給多晶硅生產線加了一道“護身符”,足以將危險性降到最低。
然而,即便這套神奇的系統可以讓多晶硅生產線泰然如斯,卻未必能令國內整條多晶硅和光伏產業鏈安然無恙。
記者從業內獲悉,今年上半年,國內大批光伏組件企業剛剛從一場鮮為人知的多晶硅“對賭”中僥幸脫難,而這場“對賭”差點令它們全軍覆沒。
緊接著,近期召開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指出,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這是多年來中央首次就一貫支持的新能源產業發出產能過剩的警示信號。
此后,國家環保部和國家發改委先后發文限制多晶硅進口。一時間,產能過剩成為國內光伏業無可回避的阿喀琉斯之踵。
而更為嚴峻的是,最近有德國企業已準備向歐盟遞交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申請。
由此,剛剛經歷了金融海嘯“沖刷”的中國光伏企業面前又出現了另一場急風驟雨。
本報記者了解到,就在昨天,國家有關部門召集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等幾位光伏業大腕聚首議事。此前的一個月中,中央有關部委已多次開會討論光伏業危局。
這是否預示著一套可以維護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安全的“集中控制系統”也將應運而生?
鮮為人知的“對賭”
從無錫火車站下了火車,要經過一條地道才能到達出口。地道的兩邊排列著幾塊巨大的廣告牌,其中一塊上赫然提著八個大字:“尚德務實,和諧奮進”——此為無錫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宣傳口號。而無錫有一家光伏組件龍頭企業的大名就叫“尚德”。
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這家赫赫有名的光伏巨頭卻陷入一連串麻煩之中。
今年2月發布的四季度財報顯示:尚德在全年實現凈利潤1.11億美元的情況下,第四季度單季凈虧損6590萬美元,每股凈虧0.42美元。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全年毛利潤率為17.8%,而第四季度毛利潤率僅為0.6%。
在此期間,高價硅料庫存、匯率損失、客戶延緩訂單、股價暴跌、變相裁員、險遭收購……一連串質疑接踵而至。而尚德股價也在2008年已經大幅跳水的背景下進一步下跌,從2月12日的9.70美元/股,跌至2月27日的6.09美元/股,跌幅約為37.22%。
同一時間,國內其他光伏企業幾乎也都經歷了同樣的驚魂一刻,尤其是去年四季度多晶硅從每公斤400美元的價格高位“跳水”,令一大批簽訂了多晶硅長單的廠商苦不堪言。
“如果按照去年和多晶硅廠商所簽長單的價格來執行,那么國內一大批光伏組件企業都會被拖死,其中不乏一些名企。而如果不執行,它們可能倒得更快。這是因為它們中有不少簽訂的都是‘對賭’協議。”一位了解內情的光伏業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說。
據他介紹,所謂“對賭”指的是在下游組件企業與上游多晶硅廠簽訂供貨合同后,如果前者不按照合同價購買后者的多晶硅,則后者可以將硅料賣給其他企業,其中,與合同價格的差價部分由前者來支付。同理,如果后者不能按照合同供應足夠的多晶硅,則前者同樣可以從其他渠道購買,其中差價則由后者來承擔。
“由于去年簽訂的硅料長協價格基本都在200美元左右,而今年以來硅料現貨價格直跌至100美元以下,組件企業無論是否遵守合同都會面臨巨額損失,甚至存在失去控股權的危險。”上述人士透露說,事實上國外一些多晶硅大廠已開始拿著當初簽訂的長單和國內組件企業打官司,麻煩才剛剛開始。
就在這段最困難的歲月,國內最主要的多晶硅供貨商——江蘇中能主動宣布和下游客戶重新簽訂合同條款:約定在合同總金額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延長供貨年限來提高供貨總量,由此變相降低了多晶硅的供貨價格——從去年簽訂的每公斤100多美元大幅降為只有幾十美元。
“當時正值經濟寒冬,光伏行業上下游企業只有相互扶持、報團取暖,才能真正渡過危機。”江蘇中能一位實際控制人在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時說,“當時很多私募基金也希望我們像國外大廠一樣,和下游客戶打官司。但我寧可得罪基金,也要客戶活著。”
對組件企業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雪中送炭”。此后,市場回暖,庫存下降,企業出貨重新變得順暢——盡管這些與政策暖風頻吹也不無關聯,但追根溯源,如果沒有江蘇中能當時的主動退讓,結局恐怕很難逆料。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剛逃過一劫的國內光伏企業近期又面臨來自歐洲的“反傾銷”威脅……
“光伏反傾銷”始末
上海交大的崔容強教授最近有些憂心。
身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常務理事和光伏專業委員會的副主任,他很早就開始為國內光伏產業的成長奔走呼吁,其間也經歷過無數風雨挫折。好不容易在最近幾年等到光伏產業爆發式增長的“好光景”;但近期,來自歐洲的一則消息卻讓他重新陷入深深的憂慮。
這則消息顯示,德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Solar World已聯手另一行業巨頭Conergy向德國政府和歐盟上書,“鑒于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片生產企業獲得了政府的不當補貼,有必要阻止地域范圍內的發電投資商購買相關產品。”此外,德國光伏產業聯盟也在游說歐盟對來自我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如果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中國光伏產業再遭遇歐盟反傾銷,那么受到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說這話時,崔容強神色頗為鄭重。在他看來,國內光伏市場由于還沒完全起來,98%以上的產品仍依賴出口,反傾銷所帶來的沖擊就會比其他產業大得多。
他告訴本報記者,光伏反傾銷的出現和當前金融危機蔓延有著重要關聯。由于一些國家調減了光伏補貼計劃和發展速度,沖擊了整個光伏市場,不少歐洲光伏企業因出貨困難就寄希望于反傾銷的手段。
對此,江蘇另一家光伏龍頭企業的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進一步透露,歐洲一些光伏企業去年以來就出現嚴重虧損甚至裁員,這是他們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的重要背景。
“像Q-cells這樣的大廠竟然裁員500人,此外還有2200人從全職變為兼職,相當于在德國有2700人失業,加上這家公司去年虧損6億美元,這些對公司的壓力太大了,提出反傾銷也是形勢所迫。”上述負責人說。
但與以往針對生產成本不同,德國光伏產業聯盟這次認為,正是由于中國光伏產業獲得中國政府的大量補貼使得中國光伏產品與德國光伏產品的價格差距由之前一直穩定的5%拉大到30%。
對此,上述負責人表示,中國其實根本沒有像歐洲同行想像的那樣給予光伏制造企業大量補貼,反而江蘇的光伏企業還要承受相對高昂的電價。
“我總的感覺,這種所謂的‘反傾銷’的指責,是站不住腳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馬學祿告訴本報記者,“事實上,中國光伏企業從德國進口了大量裝備和輔助材料,應該說,促進了德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況且,光伏行業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的手段,不應當把這個問題作為一般的貿易摩擦來對待。”
各方備戰“反傾銷”
“前兩年整個光伏市場非常好的時候,歐洲企業排著隊到中國要貨,而國內企業都開足馬力生產,盡量予以滿足。如今遭遇金融危機了,他們就想動用反傾銷武器。希望對方也能想一想我們當初給他們的支持。”崔容強對此不無感慨。
盡管如此,面對山雨欲來的反傾銷,中國仍需要嚴陣以待。
“據我所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以及其他部委最近已連續開了好幾次會議,其中包括9月11日召開的最新一次會議,主要就商討如何應對反傾銷可能帶來的問題。”上述江蘇光伏企業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透露說。
此外,9月10日下午,包括尚德電力、常州天合等國內多家光伏企業的高層也齊聚北京,議題同樣是中國企業如何反擊“中國光伏組件低價傾銷”的指控。
而在上周召開的“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產業峰會”上,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更公開表示,將于本周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面。他將向溫總理反映當前光伏業的問題和情況。
另外,在此次會議的間隙,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石定寰也向本報記者透露,該學會正組織工作小組研究對策;有關方面也已準備在近期組織國內一批光伏企業負責人赴歐洲,與當地政府、企業會商此事。
顯然,歐盟可能揮動的這根反傾銷大棒已在中國光伏界乃政府層面引發軒然大波。
但上述江蘇光伏企業負責人表示,相信歐盟不會輕易接受申請,因為“如果真的接受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摩擦將會急劇上升”。
在談到如何應對可能的歐盟反傾銷時,崔容強的觀點認為,首先應盡快成立全國性的光伏行業聯盟或行業協會,以代表整個行業與對方交涉;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則表示,其實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政策層面的支持,能真正起到效應的政策的出臺,而這不僅對光伏業應對反傾銷調查起到實效,更為重要的意義則在于推動國內光伏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總之,我們要盡快行動起來。”崔容強最后說。
激辯“產能過剩”
盡管反傾銷尚未有定論,國內外關于中國光伏產能是否過剩的爭論卻已沸然一片。
事實上,產能過剩與反傾銷本身也有一定的邏輯關聯。在外界看來,正是由于中國光伏產品的過剩,使得在海外的低價競爭愈演愈烈。而國務院和相關部委近期的一系列舉措,劍鋒所指也正是產能過剩問題。
本報記者從業內獨家掌握的一份《中國多晶硅項目產能產量情況表(2007-2010)》顯示,去年中國多晶硅的產能為10760噸,產量為4300噸;而今年,這兩個數字將分別飆升到47960噸和16180 噸,約是去年的四倍。
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就此認為,中國很快將面臨多晶硅供應過剩的局面。
“現在國內光伏企業正在搞‘圈地運動’,其中不少甚至連基本條件都不具備,如此做法必然會帶來嚴重的產能過剩。”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如是說。
據他介紹,在美國如果要建電站,至少需要三個前置條件:首先是采購電的合同;其次是土地租賃合同;三是融資保證。但中國的很多電站項目合約,在國家發改委還沒有出臺具體電價,土地合同和銀行貸款也都不具備的情況下,最多只是企業的一廂情愿。
“但下游這些瘋狂的舉動會給上游產能投資帶來錯誤判斷——后者以為其中空間很大,加上地方政府的推動,最終會造成產能過剩的結果,并給社會資源造成浪費。”高紀凡說。
但崔容強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不同意產能過剩的說法,“中國市場還沒起來,怎么能斷言是否過剩呢?況且當下對產能過剩的斷言是建立在一些計劃產能基礎之上的,而這些計劃很多都沒有形成真正的產能。此外,還有很多企業都號稱要上馬的產能,其實都沒有達到。”
他認為,只要中國光伏市場真正啟動了,當前這些所謂“過剩”的多晶硅產能很快就能消化掉。
“全球多晶硅產量的確會供大于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江蘇中能母公司——協鑫光伏首席執行官江游開門見山地說。
他認為,這一現狀決定了未來全球多晶硅產業的格局將發生巨變,除了處在“第一軍團”的多晶硅企業外,其他企業都可能受制于成本壓力。而“第一軍團”主要凸顯三大特征:一是產能達萬噸級以上——今后,萬噸級以下的多晶硅廠將很難生存;二是質量較好的高純多晶硅也主要在這些企業中生產;三是多晶硅成本將控制在每公斤30美元左右。
在江游看來,隨著明年更多的多晶硅項目投產,意味著供大于求的矛盾將越來越嚴重。屆時,價格將繼續下滑,一些多晶硅小廠將無法生存,“因此,我們并不擔心產能過剩,我們的策略就是繼續擴張,引進更新的技術,生產更低成本、質量更高的多晶硅”。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成都)新能源國際論壇”上表示,國家相關部門提出了要警惕出現產能過剩的趨勢,但絕對不是就此限制新能源產業發展。
市場反轉還是短暫“虛火”?
應該看到,無論是反傾銷還是產能過剩,都是在當前光伏行業出現回暖跡象的背景下發生的。但到目前為止,各界對光伏市場是否真正觸底反轉還存在分歧。
尚德電力首席策略官Steven Chan上周在一次行業會議上表示,在最大的太陽能市場德國引領下,8月全球太陽能需求出現明顯改善。這種改善讓尚德更加堅信可以實現2009年的出貨目標。而上月,尚德曾在年內第二次下調2009年太陽能電池出貨量預估。
“大約一個月之前,市場還低于我們的期望。但從上月起,受德國帶動,市場開始回暖。現在尚德和其他公司都很忙,在竭盡全力向客戶發出盡可能多的產品。今年多數時間都可能保持這種狀態。”他解釋說。
高紀凡則表示,嚴格意義上,光伏產業并不存在危機的概念,因為和去年相比,今年的產量并沒有下滑。
“盡管產業沒有危機,但企業有。”他表示,一些比較大的光伏企業此前過分樂觀地估計了產業發展趨勢,結果在決策上出現失誤,由此給企業帶來沉重包袱。
在他看來,未來光伏企業會分化,有些會取得良好發展,有些會受到壓力甚至被市場淘汰。
顯然,高紀凡的公司屬于前者。由于去年及時下馬了多晶硅項目,天合光能沒有和一些同行一樣陷入多晶硅“黑洞”。二季度以來,該公司出貨情況改善,融資也越來越暢通,不僅增發了450萬美國存托憑證,更于近期獲得5家銀行3億美元的銀團貸款。
江蘇中能同樣如此。據江游介紹,這家目前已是亞洲最大多晶硅廠的龍頭企業第三季度以來重新出現產品供不應求的景象,不僅沒有庫存,產銷率也高達98%。
但在另一些業內人士眼中,上述這些回暖跡象很可能只是短暫的“虛火”,是在德國政策明年可能調整的背景下引發的一輪短期采購沖動。
峨嵋半導體材料廠一位管理人士近期就表示,雖然最近太陽能電池需求較火,但從下游看,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在全球都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光伏產業的復蘇必然會遲于全球經濟的復蘇,而目前各大光伏企業仍處在虧損、微利狀態。
他認為,二季度以來出現的需求旺盛局面或許和市場擔憂德國補貼政策明年會較大幅度調整有很大關聯。為趕在調整前用足政策,各大企業忙于提前采購、上報項目以申請補貼。
顯然,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現在就斷言市場反轉還為時過早。一方面,海外市場遲遲未現真實復蘇;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又始終沒有真正啟動,光伏產業在經歷短暫回暖之后的前景仍晦暗不明。
太陽還會照常升起。對光伏企業來說,所需要的可能就是一點點等待……
今年上半年,國內大批光伏組件企業剛剛從一場鮮為人知的多晶硅“對賭”中僥幸脫難;緊接著,又被指,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
而最近有德國企業已準備向歐盟遞交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申請。在中國98%以上的光伏產品仍依賴出口的情況下再遭遇歐盟反傾銷,則國內光伏行業受到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重重危機,光伏產業是該積極應對,還是等待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