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加快收購資源型企業
外媒擔憂影響本國原材料供給安全
本報記者:肖瑩瑩
中石油近日表示,將斥資19億加元(17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兩處規劃油砂項目的60%股權。這是中國投資海外商品和能源領域的又一個大手筆。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加快了在金屬、石油和天然氣等大宗商品領域的海外收購行動,西方媒體稱之為“中國趁經濟危機正有計劃地建立原材料戰略儲備”,他們擔心,這將影響其國內的原材料供給安全,并且最終會對大宗商品價格有重大的負面影響。
俄羅斯《生意人報》8月26日的文章指出,2009年上半年世界能源市場上的并購數量低于去年同期,2009年第一季度并購數量比2008年同期幾乎少一半,分別為46個和86個,在第二季度為83個和126個。其中大并購案的參與者幾乎都是中國的石油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
文章指出,中國在海外大量并購原料資產不僅僅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和想成為世界主要的經濟體,而且還由于石油的國內需求不斷增長。俄羅斯“資本”公司分析師瓦列里·克留科夫表示,在危機時期,中國成為能源資產并購市場最積極的參與者,這是因為中國想使自己的投資和石油來源多元化。他還指出,在危機下購買實業資產特別重要,這些資產既能保值,又能鞏固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而且由于發生世界性經濟危機,資產的價格大幅下跌,中國成功地利用了這一點。
德國《商報》的文章反映,德國工業界已經開始擔憂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采購活動會引起原材料緊缺,并威脅到“上千個工作崗位”。文章還指出,目前,關心安全的原材料供給這一話題的不僅僅是德國企業。明年春天,歐盟也將確定自己的戰略。現在它已經在起草草案,12月就將提交。歐盟委員會的一個工作組建議,確定一份“重要金屬”名單,以便讓歐盟國家特別注意采購這些金屬。
還有媒體指出,中國主動尋找原材料長期供應的舉動,最終會對商品價格產生重大負面影響。理由是,我們正處于經濟周期中商品供應過剩的階段。中國已累積起龐大的原材料儲備,去年也與供應商簽訂了供應協議,商品市場價格的強勢并不能維持很長時間,商品價格遲早會回到邊際生產成本的水平。事實上,中國對原材料的投資,最終會令商品供應增加,對市場并非利好。
法國《論壇報》則對中國目前海外投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文章稱,中國人將為這一國際化付出很多,先是高價收購,然后還要為收購企業付出不可忽視的代價。文章還以TCL公司收購湯姆森電視機公司、上汽集團收購雙龍以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例子說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必須具備讓外國實體與自己充分合并的能力,同時必須具有超越人員管理和工作方式等差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