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產經 > 建國六十周年農業報道 > 正文
我院大事記(1957~2006)
1957年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大會召開,鄧子恢副總理到會作指示。
1957年4月24日,中央批準任命丁穎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957年7月,李富春副總理指示,要在全國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化肥實驗示范研究工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負責組織全國化肥實驗網。
1957年8月,丁穎教授在《農業學報》發表了《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論著,論證了我國栽培稻起源于華南。
195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世界上首創用家兔培育成功牛肺疫弱毒菌種。
1958年3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農業科學研究所、站長及其直屬研究所、室領導參加的會議。
1958年8月20日,農業部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將所屬6個大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行政業務關系,除西南農業科學研究所下放云南省,全部下放到所在省領導,作為地方建制。
1958年9月22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原則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新建大豆、油菜等22專業研究所和蔬菜研究室。
1959年5月18日,國家主席劉少奇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1959年6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遼寧分院成立。
1960年2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編制1960~1967年全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綱要。
1960年4月21日,朱德委員長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
1960年5月18日,董必武副主席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沼氣所。
1960年7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完成精簡機構任務,京內原有研究單位精簡為11個,京外精簡為14個。
1961年1月10日,中央通知,同意程照軒同志為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
196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水稻專家丁穎教授主編的《中國水稻栽培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
1961年12月,朱德委員長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1962年9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參加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組擴大會議的科學家時指出:“在精簡中把農業科學研究機構精簡過頭了”“這些機構當然要恢復起來”,“科學研究方面的設備、儀器、人才和場地都要解決,可做為緊急措施來處理”。
196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討論和審議農業科學技術各有關專業1963~1972年的規劃,座談對20年至25年農業技術改造規劃設想。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主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承擔了具體會務工作。
1963年9月5日,中央批準張維城同志任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分黨組書記;免去程照軒同志兼任分黨組書記和副院長職務。
1964年,土壤肥料研究所“冬干鴨屎泥水稻‘坐秋’及低產田改良的研究”、“豫北地區鹽漬土棉麥保苗技術措施的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964年8月,朱德委員長親筆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茶葉學會創辦的《茶葉科學》書寫刊名。
1964年9月,譚震林副總理指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部、中央氣象局組成調查組對北方各省干熱風進行調查。
1965年6月5日,譚震林副總理、江一真副部長等領導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南圃場視察小麥品種試驗。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任命金善寶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968年9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金善寶院長主持研究育成春小麥雜交品種“京紅1號”和“京紅4號”。
1968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育成白單4號玉米雜交種。
1970年5月14日,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在同中國農業科學院、林業科學院的工軍宣傳隊、革委會負責人的講話中指出:“科研工作是依靠農科院7500人,還是依靠七億五千萬人口?是依靠研究所還是依靠農民的創造,農業研究要徹底走群眾路線,不是靠48個研究所(指農林水產方面),要靠廣大群眾搞。”此番話使農、林兩院遭滅頂之災,成為“文化大革命”中重災戶。
1970年8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對“關于農科院、林科院體制改革的報告”批示,“同意報告第三次下放的方案,作為第一步。留下的新機構620人,待再審查一次另批。”
1970年國務院決定撤銷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建制,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國農林科學院。本年度,原農林口各部門所屬科研單位68個,職工13963人,下放后合并成立中國農林科學院,暫編620人(其中干部603人,工人17人),組成35個科技服務組,分別到全國有關基層生產單位蹲點。
1971年1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下放工作簡報》中指出,全院原有35個單位,職工27345人,根據農林兩院體制改革方案,約需留下434人,占全院職工數的5.95%,應下放6911人。截至1970年底估計已下放京內外單位28個,職工25899人,占應下放人數的85.3%。
1971年12月9日,中國農林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成立,蘇格曼為組長。
1972年10月,根據李先念副總理指示,由中國農林科學院主持的有對外貿易部、商業部代表參加的優質蘋果鑒評會在北京召開,評出我國西北的蘋果品質趕上和超過美國華盛頓州的優質蛇果。
1972年10月11日,農業部在關于中國農林科學院調整體制編制的報告中指出,該院是“全國農林牧漁綜合性的科研機構”,除院部外,設情報研究所、農業研究所、農業物理研究所、林業研究所、畜牧(養豬)研究所。編制1000人,其中干部800人,工人200人。下放所調整領導管理和任務,以院為主雙重領導的8個研究所,帶全國任務的23個研究所,屬地方承擔部分國家任務的4個研究所。現屬部直接領導的生物研究所、生物藥品監察所……,擬不再辦理下放手續,并劃歸農林科學院領導。
1974年3月2日,《中國農業科學》復刊。
1974年9月1日,美籍華人科學家牛滿江在北京飯店與中國農林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人員座談。
1975年10月21~31日,中國農林科學院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主持,在長沙召開第四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代表考察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4省區4200余畝的雙季晚稻的現場,并鑒定1400畝旱季稻的生產表現,一致同意宣布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1976年,下放到甘肅省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研制成功牛泰勒焦蟲病裂殖體膠凍細胞菌苗。
1976年,下放到黑龍江省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等7個單位協作研究成功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弱毒凍干苗。
1976年10月5日,金善寶同志給鄧小平同志寫信,建議用良種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提供援助。
1977年9月27日,農業部上報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林科教工作和調整農林科學、教育體制的報告》提出,中國農林科學院擬收回下放北京市的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農業氣象室,原下放地方的31個專業研究所調整為以部為主和地方雙重領導,完全下放給地方的有9個單位。此報告后經黨中央批示同意。
1977年10月28日,中國農林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改名為中國農林科學院黨組。
1978年2月15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對1970年由農林部下放各有關省、市、自治區的43個單位作如下調整:實行以部為主,部與地方雙重領導的23個單位,包括原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田灌溉、農藥(植保研究所的一個室)、棉花、油料作物、養蜂、畜牧、草原、哈爾濱獸醫、蘭州獸醫等研究所和儀器廠;實行以地方為主、部與地方雙重領導的8個單位,包括原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煙草、麻類、甜菜、蠶桑、茶葉、柑橘等研究所和農業遺產研究室。
1978年3月13日,鄧小平副主席等中央領導批示,同意恢復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建制。
1978年3月1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有51項科技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6月17日,何康副部長代表農林部黨組宣布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黨組,徐元泉為黨組書記。
1978年7月1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金善寶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978年11月27日~12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工作會議。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恢復建制后召開的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討論制定中國農業科學院1978~1985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會議結束時陳永貴副總理到會講話。
1978年12月6日,方毅等中央領導批示,同意柑橘所、茶葉、蠶業、鄭州果樹分所、遺產室和甘肅畜牧三室的領導體制由以地方為主雙重領導改為以部為主雙重領導。鄭州果樹研究所分所改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蘭州畜牧研究室改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研究所。
1978年12月12日,農業部楊立功部長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會議上講話轉告:12月10日下午15時,紀登奎、陳永貴副總理把我們找去,紀登奎說:“1970年我的講話是錯誤的,沒有‘禁區’,你們可以批評,搞錯了就改正。”
1978年12月15日,何康副部長傳達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遷出下放的研究所搬回北京,對下放以地方為主雙重領導的研究所,恢復以部為主的領導體制。
1979年6月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徐元泉被國務院任命為農業部副部長。7月20日經中央同意,徐元泉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
1979年9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迅速恢復和加強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和教學條件。中央要求辦好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等幾個主要高級農業科學院和院校。
1980年2月16日,華國鋒主席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視察,同部分科學家座談關于加速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問題。
1980年3月5~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會議,傳達了華國鋒主席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講話,討論我國農業現代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1980年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提出“關于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設想”、“我國牧業現代化建設的設想”和“我國農業科學發展的設想”。
1981年,中國農科院作為第一完成人單位的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研究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
1981年6月16日,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同意接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設植物遺傳資源中心(國家種質庫)。
1982年,植物保護研究所“黏蟲越冬遷飛規律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198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小麥的種類及其分布”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82年2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的中國第二次大規模農作物品種資源的征集工作基本結束。3年新獲得約9萬份農作物品種資源,連同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征集保留下來的16萬份,共擁有25萬份,成為世界上擁有農作物種質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
1982年4月4日,國家農業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召開農業推廣獎勵大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示范推廣研究榜上有名。
1982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下列4名同志的職務任免:金善寶同志任名譽院長,免去院長職務,盧良恕同志任院長,楊巖同志任黨組書記,免去徐元泉同志的黨組書記職務。
1983年4月24日,趙紫陽總理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所,隨同有外交部長吳學謙等。
1983年5月,著名小麥育種學家金善寶主編的《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一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
1983年9月10日,中共中央通知,同意盧良恕同志任農牧漁業部黨組成員(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享受副部級待遇。
1983年12月20日,在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馬傳染性貧血病弱毒疫苗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1984年6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育成的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獲得國農發明一等獎。
1984年8月18日,國家作物遺傳資源貯藏中心(即國家種質庫)奠基典禮在北京舉行。
1984年9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提出“亟待開發我國奶牛胚胎移植技術”建議,受到胡耀邦總書記的重視,他批示:“這是一個好消息。加強加緊推廣和提高技術,辦法是對作出貢獻的同志實行重獎。但進口高產種牛和奶牛也要抓緊。兩條腿走路,總能更快些。”
1984年12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在北京科學會堂召開,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致賀信,國務委員方毅到會講話。會后,全體委員提出“關于加快農業科研改革步伐的建議”,選出名譽主任委員金善寶、何康,主任委員盧良恕。
1985年,棉花研究所“全國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及其結果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85年,蔬菜研究所“甘藍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及其配制的七個系列新品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985年,植物保護研究所“棉花抗枯萎病、高產新品種86-1號”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85年2月7日,文化部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85年8月19日,草原研究所實行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主,農牧漁業部和自治區雙重領導體制,同時掛“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研究所”的牌子。
1986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農業部依法授權,依托我院飼料研究所成立國家飼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
1986年2月,金善寶主編的《中國小麥品種志》(1962—1982),由農業出版社出版。
1986年4月25日,國家農牧漁業部批準,依托我院哈爾濱獸醫所組建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1986年6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的《我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發展的研究》獲得國務院農村發展中心理事會優秀成果一等獎。
1986年6月16日,農牧漁業部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1986年8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主編的《中國稻作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
1987年,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小麥條銹病流行體系”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7年6月20日,李鵬副總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視察。
1987年9月2日,國務委員、財政部部長王丙乾同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視察。
1987年12月21日,王連錚同志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1988年,蠶業研究所“Sm-1在誘導三眠蠶生產超細纖度蠶絲的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88年,甜菜研究所“抗病偏高糖型甜菜多倍體品種甜研301”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88年1月22日,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實行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煙草總公司雙重領導。
1988年7月23日,國務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宋健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1988年7月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一批長期堅持參加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農業開發并做出優異成績的28名科技人員受到國務院的表彰、獎勵。獲得一級獎勵的賈大林、張雄偉、何榮汾、李炳坦4位同志在北戴河受到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89年8月31日,沈桂芳同志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
1989年9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李競雄教授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頒發的獎章和證書。
1989年10月9~11日,中國水稻研究所落成典禮暨國際稻作科學討論會在杭州富陽舉行。
1990年,棉花研究所“抗病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中棉12”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990年6月1日,農業部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審計室升格為審計局。
1990年6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灌溉所。
1991年,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布魯氏菌羊種五號菌苗”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1年8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國務委員陳俊生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了解有關降解地膜的試驗情況。
1991年10月7~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南海與18位農業科學家座談,共商依靠科學技術振興我國農業大計,中國農業科學院沈桂芳、盧良恕、李競雄、徐冠仁、李樹德、賈士榮等六位同志出席座談會并發言。
1991年11月,國家科技部批準,依托我院建立國家昌平綜合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992年1月,國家計委批復,依托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組建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在農業部劉中一部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回良玉副主任的陪同下,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視察并看望科學家。
1992年8月24日,國務委員李鐵映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1993年,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豐產優質番茄新品種—中蔬5號和中蔬6號”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3年,水稻研究所“高產、優質、多抗雜交水稻新組合汕優10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3年,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粳型稻種的起源及耐旱性與耐冷性”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1993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溫家寶,國務院委員宋健、陳俊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農業部部長劉中一陪同下,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尉問科技人員。
1994年7月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九三學社、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舉辦金善寶教授百歲華誕茶話會。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主席李瑞環送來花籃,國務院總理李鵬題詞表示祝賀,李鵬的題詞是:為農業科技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功勛卓著堪稱學習楷模。
1994年11月12日,國務院決定,任命呂飛杰同志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995年,棉花研究所“適合麥棉兩熟夏套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6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5年,中國水稻研究所“稻飛虱鳴聲信息行為及其機制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1995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中國小麥光溫特性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綜合應用生物技術創造抗黃矮病普通小麥新種質”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5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姜春云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1995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喬石,視察中國水稻研究所富陽實驗基地。
1995年10月28日,國務委員陳俊生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牛所。
1995年11月21日,經農業部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機關調整后機構設置為八個職能部門,分別是:院辦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國際合作與產業發展局、計劃財務局、監察局、審計局、直屬機關黨委。
1996年2月18日,國務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宋健等同志,代表國務院、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向金善寶名譽院長拜年。
1997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溫家寶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研究所主持的山西壽陽旱地農業試驗區。
1997年6月26日,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九三學社名譽主席、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善寶同志逝世,享年102歲。
1997年9月10日,農業部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于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獸醫研究所與蘭州為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批復》精神,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獸醫研究所與蘭州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1997年10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建院40周年慶祝活動。國務院副總理姜春云、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全國政協副主席兼中國工程院院長朱光亞、農業部部長劉江、國家科委副主任韓德乾及國家計委、人事部、財政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新老科技作者700多人參加了慶祝活動。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李嵐清、姜春云、溫家寶等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題詞祝賀。
1997年10月21日,蔬菜花卉所方智遠院士主持完成的“甘藍顯性雄性不育的選育及利用”研究通過專家鑒定。
1997年11月,作物所運用“冬小麥育種專家系統”選育出CA9554、CA9555、CA9660等品系,這是國內外至今為止應用專家系統研究出的第一批小麥新品系。
1997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親切接見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呂飛杰同志。
1997年作物所“太谷核不育小麥”研究成果,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第一條。
1998年,棉花研究所“高產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中棉19”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鑒定與初步利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98年4月13日,國家農業部批復,依托我院水稻研究所組建國家水稻改良中心,依托我院作物科學所組建國家小麥改良中心。
1998年8月,國家農業部批復,依托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組建國家蔬菜改良中心,依托我院棉花研究所組建國家棉花改良中心,依托我院甜菜研究所組建國家糖料改良中心。
1999年,國家經濟委員會批準,依托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于1987年組建的“國家土壤肥力與肥料效益監測站網”,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級野外臺站。
1999年5月24日,“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CGIAR)1999年中期會議—中國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世界銀行副行長兼國際農業研空磋商小組主席IsmailSerageldin先生,CGIAR理事會成員及下屬16個中心負責人,CGIAR成員國代表等280多人,農業部和科技部的領導,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各省農科院及主要農業院校的領導、專家60余人參加了該項活動。
2000年,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我國抗稻白葉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0年6月,國家科技部批復,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和我院飼料研究所共同組建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0年11月21日,1960年農業部批準的依托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組建的“湖南祁陽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級野外臺站。
2000年12月19日,國家農業部批復,依托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建國家大豆改良北京分中心。
2001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農業部部長陳耀邦的陪同下,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考察“轉基因抗蟲棉”,并看望農業科技工作者。
2001年6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名譽研究員、國際著名水稻遺傳育種家庫西(G.S.Khush)博士榮獲國務院授予的2000年“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2001年7月30日,國務院任命翟虎渠同志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副部級)。
2001年9月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四川畜牧獸醫學院和西南農業大學合并,新的西南農業大學成立大會暨掛牌儀式在重慶舉行。
2001年11月16日,氣象所、生防所正式合并組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2002年,生物技術研究所“棉花抗蟲基因的研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2年4月1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佩云率領30多名全國人大《食品衛生法》執法檢查組成員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考察,與農業部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有關專家就《食品衛生法》執行情況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了座談。
2002年5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郭三堆的“抗蟲基因的研制及其應用于抗蟲棉花選育”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2年6月23~2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批杰出人才評審會議在北京召開。7月30日,舉行杰出人才聘任儀式,翟虎渠院長向首批國內外83名科學家發了聘書。
2002年9月,國家農業部批復,依托我院柑桔研究所組建“國家柑桔品種改良中心”。
2002年9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河北廊坊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合作意向。
2002年9月16日,由中國工程院、國家計委、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主辦的首屆國際水稻大會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開幕式并講話。
2002年9月27日,農業部批復在我院麻類研究所組建國家麻類作物育種中心。
2002年10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在《2002中國研究生院評價》中,以農學第一名的身份躋身12所中國一流研究生院行列。
2002年12月6~8日,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江蘇家禽科學研究所增掛“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牌子儀式先后在江蘇徐州市和揚州市舉行。
2002年12月28日,依托我院油料研究所建立的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通過國家農業部驗收。
2003年,國家科技部批準,由華中農業大學和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同組建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我院果樹研究所組建國家蘋果育種中心。
200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3年1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與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合并,成立作物科學研究所。
2003年1月15~16日,全國農業科研協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中心、國家計委、財政部、科技部、農業部、國家外專局的有關領導,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林、牧)業科學院,部分農業高校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領導、院士、知名專家近300人出席了會議。
2003年2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翟虎渠院長增選為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3年4月10日,水稻所錢前博士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我國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第一篇原始性論文。該項研究以在水稻育種中發現的分蘗極端突變體為材料,分離鑒定了水稻分蘗控制基因MOCl。對了解禾谷類作物分蘗調控的分子機理,并進而應用于水稻等禾谷類作物超級品種的培育,具有重大的理論與應用意義。
2003年5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品資所賈繼增研究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3年5月13日,土壤肥料研究所與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合并重組,暫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2003年7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研究所正式成立。
2003年7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了“矮敗小麥創制與高效育種技術新體系建立”成果鑒定會。
2003年8月18日,國家農業部批復,依托我院茶葉研究所組建國家茶葉改良中心。
2003年8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甜菜研究所與黑龍江大學合并暨黑龍江大學農學院成立儀式在黑龍江大學舉行。
2003年9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被中組部等部門授予“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工作單位”光榮稱號。同時,屈冬玉、張維理、童光志3位同志被評為先進個人,獲得“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
2003年9月28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承建的“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順利通過了最后一道質量驗收。
200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分別看望了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怡濂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屈冬玉博士。
2003年12月,國家科技部批復,在我院水稻研究所建立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4年2月4日,國務委員陳至立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4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4年5月11~15日,具有世界植保界奧林匹克之稱,由國際植物保護科學協會主辦、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及其掛靠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等承辦的“第十五屆國際植物保護大會”首次在北京舉行。
2004年8月,經國家發改委、農業部批準,依托我院煙草研究所組建國家煙草改良中心。
2004年12月19日,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揭牌。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地方人民政府合作,以建設農業科技區域創新中心的形式整合優化國家和區域農業科技資源,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支撐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第一步。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吉林省人民政府代省長王珉出席了揭牌儀式。
2005年,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的研制及應用”和水稻研究所“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質的發掘及利用”分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5年,依托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組建的“河南商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國家科技部納入36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之一。
2005年3月,國家科技部批復,在我院畜牧研究所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建立動物營養學重點實驗室。
2005年5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
2005年9月5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共同組織、作物科學研究所承辦的“第九屆亞洲玉米大會”在京舉行。
2005年9月18~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的“國稻二號”入選“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
2005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5年10月25日,翟虎渠院長向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以及農業部杜青林部長、科技部徐冠華部長等匯報了“十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溫家寶總理對此做出重要批示。
2005年11月,由我院農業資源和農業區劃研究所1997年建立的“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國家科技部遴選為國家級重點野外臺站。
2005年12月12日,依托我院蠶業研究所建設的“國家蠶桑育種中心”通過了國家農業部項目專家組驗收。
200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揮部總指揮回良玉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并轉達黨中央、國務院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對科研人員和干部職工的親切慰問。
2006年1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曽慶紅登門看望了農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盧良恕院士,向他致以親切的慰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賀國強,國務委員陳至立等也參加了慰問。
2006年5月,由中國工程院和農業部共同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承辦,加拿大國際開發署、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畜牧研究所等聯合支持的“國際畜牧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6年7月26日,國家科技部批準在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建立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6年11月15日,國家科技部批準,依托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建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野外觀測研究圃網。(來源:農科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