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一艘來自澳大利亞,噸位為16萬噸的礦船正在靠岸卸貨,碼頭上的六臺卸船機全部開動,十幾輛大卡車,正在忙碌的把紅褐色的鐵礦石,源源不斷地送往岸上的堆場。
距離天津港不遠的一個專門儲存鐵礦石的裝卸場,等著排隊進場的運輸車排起了長龍。
蘭格鋼鐵電子信息公司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侯志蕓認為中方在進口鐵礦石價格談判喪失話語權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單純的行業信息被竊取,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我們國家的進口鐵礦石秩序比較混亂。
主編:孟慶海 編導:付豫、莊嚴、康敬峰 攝影:陳艷波,張小明
有消息說,三巨頭從六月中旬開始已經停止對中國的鐵礦現貨出口,然而記者發現事實真相并非如此。在國際鐵礦石談判中喪失話語權,根本原因在于在現有的礦石進口貿易機制下,中國企業的利益分割,自己不能步調一致,不能結成一個共同體,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鐵板一塊,共同增加談判籌碼。
上周四,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澳大利亞鐵礦巨頭力拓駐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胡士泰涉嫌為境外竊取國家機密被中國國安部門依法拘留。這起事件,又給鐵礦石談判增添了一層迷霧。與此同時有消息說,三巨頭從六月中旬開始已經停止對中國的鐵礦現貨出口。如果考慮到我國每年所需鐵礦一半左右都依賴進口,這個舉措無疑將給國內鋼鐵企業會帶來不小的震動。然而,事件的真相真的如此嗎?來看看記者的調查。
港口親見:鐵礦進口源源不斷打破停止進口謊言
早在六月初,國際三家巨頭就發布消息,宣布從六月中旬開始,將徹底停止對中國鋼鐵企業的鐵礦石現貨供應,我們知道,這三家巨頭掌握著全球90%的鐵礦石供應量,換句話說,如果這個消息屬實,三家巨頭確實要停止對中國鋼鐵企業供貨的話,那目前在中國的各個港口,我們應該是看不到到港鐵礦石蹤影的,事實情況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今天我們來到了北方最大的港口天津港進行調查。
在這個碼頭上,記者注意到,一艘礦船正在靠岸卸貨,碼頭上的六臺卸船機全部開動,十幾輛大卡車,正在忙碌的把紅褐色的鐵礦石,源源不斷地送往岸上的堆場。現在這個碼頭上正在運輸的就是鐵礦石,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個泊位上停的這艘貨輪,它的噸位應該是16萬噸,來自澳大利亞。
記者從天津海關了解到,天津港是我國第二大鐵礦石進口港,到港的鐵礦石有50%來自澳大利亞,另外, 20%來自巴西, 30%來自印度。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鐵礦石裝卸總量達4754.9萬噸,同比增長53%,這段時間,運輸量仍然有增無減。盡管碼頭已經處于24小時連續運轉的狀態,但仍有大批礦船在幾公里以外的海面上排隊等待進港卸貨。一位貿易商告訴記者:“現在你往港口走,現在在錨地,船都壓港,一壓壓半個月”。
記者來到距離天津港不遠的一個專門儲存鐵礦石的裝卸場,在場里面了解到一個情況,最近的的業務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現在這個裝卸場不得不進行3個班次的倒班才能維持運轉。在現場我們也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等著排隊進場的運輸車排起了長龍。一位司機告訴記者,他已經排了一個多小時了,這是這兩個月頭一回堵車。
貨車司機告訴我們,這些日子,鐵礦石運輸量突然大了起來,港口周圍的幾家貨場都已經堆滿了礦石。他告訴記者,從六月份開始運量增加,以前一個月拉4萬多元,現在能拉五六萬元。一輛二三十噸位的貨車一天要拉四五車。
記者了解到,近日,連云港、青島、曹妃甸等國內主要的鐵礦石進口港,鐵礦石進口量都出現了小幅上漲,據蘭格鋼鐵網數據監測,截至7月10日,國內19家港口鐵礦石庫存已經超過了1億噸,目前到港的基本都是現貨,并出現了量價齊升的局面。一位貿易商告訴記者這幾天鐵礦石行情上漲,前兩天印度鐵礦粉640元一噸,現在漲到680元,短短幾天就漲了40元。
對于目前鐵礦石談判大限已過,而三大巨頭關于停止對中國現貨進口的消息,港口工作人員和貿易商們都一笑了之,在不少人看來,這些消息,不過是那些坐擁全球頂級礦產資源的大佬們放出的煙霧彈罷了。一位貿易商說:“中國那么大市場,他不往中國賣,往誰那賣去,賣別處看看,從商人角度看,鋼鐵協會壓他,他也想壓鋼鐵協會,是這個道理”。
運鐵礦石的貨輪在海上排隊,拉鐵礦石的貨車在港頭排隊,從天津港的一派繁忙景象,我們不難發現,國際礦業巨頭傳出停止對華出口的風聲,完全口是心非。在中鋼協代表中國鋼鐵企業與三大國際礦業巨頭博弈的時候,類似這樣事件接二連三,如最近傳出國際礦業巨頭對中國鋼企索賠90億美元等等,讓人莫辯真假,但是這些消息無疑會讓中鋼協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而這一張張牌的背后,和力拓員工涉嫌泄密事件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關聯呢?
專家視點:進口秩序混亂導致話語權缺失
蘭格鋼鐵電子信息公司,是國內主要從事鋼鐵金屬行業信息分析研究的知名公司之一,有14年的從業資歷,記者來到這里找到公司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侯志蕓。她告訴記者,出于工作需要,她多年來一直密切關注我國長協礦的談判進度。作為一名資深的業內人士,她是如何看待力拓公司事件的呢,她表示:既有震驚,但又在意料之中,整個過程得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從5月26號力拓和日本的新日鐵談下來價格之后,中鋼協又苦苦奮戰了40天,但到6月30號還沒有談下一個結果。為什么力拓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還是如此強硬的一個態度?
國際鐵礦石的價格分為現貨價和長協價兩種。現貨價會隨著市場的波動隨時發生變化,而長協價則是基于全球三大鐵礦石生產商與鋼鐵廠之間商定的長期協議價格,一般是一年一議價。由于鐵礦石的現貨價格受短期需求及海運費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因而一般情況下,鐵礦石的現貨價總是大大高于長協價。但是,然而從2004年起,長協礦的價格開始一路飆升,2004年至2008年,鐵礦石長協價漲幅分別為:18.8%、71.5%、19%、9.5%、79.88%。 2008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鋼鐵市場需求持續下降 ,鐵礦石現貨價格出現了7年以來首次低于長協價格的局面,2009年,中國鋼鐵行業協會首次代表中國企業參加全球鐵礦石價格談判。比照現貨礦的價格,中鋼協提出,長協礦至少降價40%以上,才是中國鋼企談判的底線。
5月26日,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宣布,已與日本新日鐵達成2009年度全球鐵礦石談判首發價,其中粉礦降價32.95%。6月19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宣布,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阿賽洛米塔爾接受了其降價28.2%的結果。但是,獨獨跟中國,自2008年11月開始的談判,一直處于僵持狀態,6月30日,是2009年鐵礦石談判的最后截止日,國際鐵礦石三巨頭最終都沒能接受中鋼協降價40%的要求。這些巨頭強硬的態度,讓侯志蕓等業內人士感到難以理解。她說:“我們感覺到今年的價格的不合理是什么呢?就是說應該是供大于求的時候應該是買方決定價格的主動權。第二點,長協礦的價格,因為它相對是穩定的保證供需雙方的穩定的,它有一個穩定的買主。這個價格按照規律按照以往來說,應該低于現貨價格,但是今年這個談判價之后,實際上現在屢屢已經高于現貨價。6月30日大限已過,但還沒有談下來。我們就感覺到這樣一種情況下,是有其他問題”。 侯志蕓告訴記者,力拓事件爆出,能夠部分地解釋,我國長協礦談判出現被動的原因。如果說談判的一方掌握了對方的一些財務數據,比如說毛利率、或者庫存量等等這樣一些數據的話,在談判中他就可以推算出來我們鐵礦石的需求量,也就是我們對鐵礦石的依存度。這樣的話,他在談判的過程中可以依據這個來掌控價格調低的幅度。
但是,侯志蕓也提出,從市場形勢上看,我們的鐵礦石進口量占據了世界鐵礦石的50%,作為最大的買家,中方理應在進口鐵礦石價格談判上擁有話語權,喪失話語權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單純的行業信息被竊取,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她說:“深層次的原因我們感覺到首先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國家的進口鐵礦石秩序比較混亂,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能不是一年兩年,它表現在就是說每年我們在鐵礦石談判的時候,一些中小企業現貨市場都是在搶購鐵礦石,所以對我們就是屢屢在談判價上處于被動。這個是緊密相關的”
2000年到2007年是中國鋼鐵工業的黃金時代,粗鋼產量年平均增速達到了19%,與此同時,我們對進口鐵礦石的需求量也從不足1億噸迅速增加3.83億噸,年平均增長高達27%。現在,我國鋼產量占世界的50%,鐵礦石進口量也占世界的50%以上,但正像侯志蕓提到的,除去力拓事件之外,鐵礦石進口貿易的混亂,才是導致中國鋼鐵企業在國際談判中喪失話語權的主要原因。
追根溯源:國內商家囤積居奇催生“瘋狂的石頭”
鐵礦石談判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混亂的局面,是誰在大量買進國際巨頭的現貨鐵礦石,為了進一步了解進口鐵礦石的流向,記者來到了唐山曹妃甸實業港務有限公司的商務部。在這里,我們見到了一份關于進口鐵礦石任務完成情況的統計報表。部長單春鵬告訴記者,主要的買家是唐鋼、國豐、津西、首鋼、中聯或者也叫榮程。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至5月,在從曹妃甸進口鐵礦石的買家當中,國有鋼鐵企業只有唐鋼和首鋼兩家,而這兩家企業進口的鐵礦石只占到港口總量的12%,在剩余近90%份額中,民營鋼鐵企業成為鐵礦石進口的大戶。
同樣是在青島港,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畫面,從畫面中不難看出,鐵礦石卸載的繁忙程度。
港口工作人員:“每天都保證四條五條大礦船在這卸,但仍然是卸不完。”
據統計,今年前5個月,我國已經累計進口鐵礦石超過2億噸,鐵礦石庫存更是遠遠超過1億噸,高出正常庫存量的3倍。在全球鋼市慘淡聲中,我國的鐵礦石進口卻依然大增。那么為什么我國的鐵礦石需求量在市場需求嚴重下降的時候還能保持這么大的需求量呢?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主要的原因是 大中型鋼鐵企業減產的同時,而地方中小企業在大幅度的增產。”
在中鋼協與國際礦業巨頭的價格談判正處于僵持階段的時候,中小鋼鐵企業卻通過現貨市場大量購買鐵礦石,加緊開工生產,搶占市場。而經過一個月的調查,中鋼協認為,這還只是造成我國鐵礦石進口激增的一個因素,更主要的原因來自于囤積居奇的國內鐵礦石貿易商。
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今年的貿易商比去年同期大約增長了20%,就是它的進口量比去年大約增長了20%,增長了大約3900萬噸,也可以說目前礦石之所以積壓,就是我們貿易商超量進口。”
單尚華告訴記者,一些貿易商認為今年鐵礦石談判不會取得太大的降幅,鐵礦石價格還要上漲,因此囤貨待價而沽,這就造成鐵礦石進口量的大量增加。
目前我國具備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共有112家,其中鋼鐵生產企業70家,鐵礦石貿易商42家。只有具備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才有可能享受到進口鐵礦石的長期協議價格。而根據我國鐵礦石進口代理制實施方案的規定,為沒有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代理進口的,轉賣企業只能收取3%至5%的代理費,不允許隨意賺取差價。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關于代理費的規定卻成了一紙空文。
唐山建龍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濤: “實際上國家倒是有政策,執行的不好嘛,你比如說這個代理制,你就加個3%大家都能享受,大家都能心平氣和,這個東西我認為,關鍵是現在有了這個進口權力這些企業或者是拿到長協礦,然后他按照現貨市場價格再賣給我們,也是有很多問題。”
徐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8年7月,當時的進口長協礦價格約為每噸700-800元,但沒有鐵礦石進口資質的唐山建龍公司卻享受不到這個價格,他們最終從鐵礦石貿易商手中買進的價格竟然高達每噸1400元,加價幅度接近100%。
徐濤:“這些有長協的就掙大錢了,沒有長協的你只有吞下這個苦果了,你只有去買高價的礦”。
徐濤的這一說法,記者在另一家民營鋼鐵企業——唐山寶業集團也得到了證實。
寶業集團鐵礦石進口業務的負責人劉增林告訴記者,盡管自己的企業每年有300萬噸長協礦的進口資質,但公司每年鐵礦石的需求量卻有1500萬噸,剩下1200萬噸的鐵礦石缺口只能靠從現貨市場上的貿易商手里購買。
劉增林:“應該說鋼鐵企業是(鐵礦石)最終使用單位,實際貿易公司它不然,它買回來它也不使,它價格來講,它只能空間越大越好,它并不考慮到下游的企業的成本能不能接受,只要你需要,空間越大越好,那么說空間一大,下游的企業從它手里買去,它會大膽的去更高的去采這些大批量的國外礦進來,這就是惡性循環。”
半小時觀察:結成利益共同體,增加談判籌碼
力拓員工涉嫌竊密事件的曝光似乎能讓人恍然大悟,為什么手握巨大訂單的中國鋼鐵行業在對國際礦業巨頭的價格談判中表現得如此艱難?原來,對手把我們鋼鐵企業的原料庫存的周轉天數、進口礦的平均成本、噸鋼單位毛利、生鐵的單位消耗等財務數據,摸得清清楚楚。這幕現實版的潛伏,讓中國鋼鐵行業在與國際礦業巨頭的博弈中,基本上處于弱勢地位。
然而,從前面的調查,我們這并不是答案的全部。早在幾個月前,就當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呼吁國內鋼鐵企業一致對外,不要進口現貨鐵礦石的時候,就有38家中小鋼企集體倒戈,大量現貨鐵礦石涌入國內港口。與此同時,一些中小鋼鐵企業指出,國內具備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高價倒賣,賺取長協礦價格與現貨價的巨大差額利潤,迫使它們不得不出此下策。所以就出現了一種反常的現象,今年一季度鋼鐵行業銷售收入較同期下降22%,整體虧損33.1億元。而1到5月,我國累計進口鐵礦石2.42億噸,同比反倒增長了26%。
在國際鐵礦石談判中喪失話語權,根本原因在于在現有的礦石進口貿易機制下,中國企業的利益分割,自己不能步調一致,不能結成一個共同體,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鐵板一塊,共同增加談判籌碼。從這個意義上說,這起事件是鐵礦貿易亂象的結果,而不是源頭。作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的中國,長協礦在總進口中的比例還不到一半,而日本和歐洲每年進口鐵礦石中,長協礦比例占到95%以上。僅礦石一項,中國鋼廠的平均成本就要比日本和歐洲高出50%。由此可見,中國經濟所付出的代價。如何扭轉這樣的被動?除了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恐怕更多的利益還得靠我們自己來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