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陷僵局:中鋼協強硬被指缺乏經驗
早報記者 陳靜思 發自北京
面對昨日中國已接受鐵礦石半年“首發價”的傳言,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簡稱中鋼協)副秘書長戚向東對早報記者稱,“不知道此事”。中鋼協一高層官員拒絕了記者進一步的采訪要求,“產業危機之中忙得焦頭爛額,沒有時間”。但記者獲悉,中鋼協目前似已放松降價40%的底線,鐵礦石談判可能將于近日“收官”。
態度“異常強硬”
2009年度鐵礦石國際公開價格談判的傳統“時限”已過一周,外界有關談判結果的推測更是甚囂塵上。但中鋼協在今年鐵礦石談判桌上的態度此前一直強硬,主持鐵礦石談判工作的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曾表示,2009年鐵礦石價格應回落至2007年水平,也就是下降40%。
中國聯合鋼鐵網分析師夏傳罡認為,中鋼協治所態度強硬,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是由于“如果鐵礦石價格沒有下降到合理位置,將使中國鋼企大面積虧損”。
其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也被認為是中國的重要籌碼。去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約為4.4億噸,超過中國全部鐵礦石用量的一半。而三大礦商以停止現貨礦供應“要挾”中國接受長協首發價,對中國構不成實質性威脅。
其三,“此前,所有談判都由商務部來做整體規劃,寶鋼牽頭談判,然后再把談判情況報告給中鋼協,中鋼協再向商務部匯報,商務部再報給中央。今年是商務部第一次放權給中鋼協,中鋼協或許也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勁頭,想把事情談下來。”
談判存在軟肋
但目前,即便有了上述這些籌碼,中國鋼鐵產業高度分散背后的不同利益訴求,卻是談判中最大的軟肋。據悉,35家中小鋼企已與淡水河谷達成長協礦協議,進貨量約5000萬噸。輿論也將導致談判無果、陷入僵局的原因歸咎于此。
一家小鋼企的負責人對早報記者道出苦衷,“中小鋼鐵企業的這種‘倒戈’,并非不理智,而是不得已為之。具有長協資質的大企業,經常把低價購進的鐵礦石高價轉賣給中小鋼廠。”這位負責人還表示,要想避免鐵礦石巨頭繞道中鋼協,與小鋼廠簽訂長協合同,就要求我們從內部消除談判后“大鋼廠享利、小鋼廠墊底”的不一致情況。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是中國鋼鐵行業全國性行業組織。現有團體會員單位209個,個人會員10人。理事109個,常務理事69個。早報記者了解到,掌握中鋼協話語權的,都是大型國有鋼鐵企業。本屆會長鄧崎琳現任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副會長則由寶鋼、鞍鋼、首鋼等全國13家大型鋼企的領導擔任。
中鋼協吸收新會員的基本條件就將中小鋼企排斥在外——“普鋼生產企業年產鋼100萬噸以上不是唯一標準,還必須在設備、環保、能耗、項目審批、品種質量等方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特鋼生產企業和鋼材加工企業也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上述要求,同時,應在同類產品的企業中規模比較大。”
也正因此,知情人士昨天對早報記者說,“對于小鋼企來說,談判沒有實際的好處,不愿意摻和。他們表面上支持鋼協壓低價格談判,但實際上還是有怨言的。”
最終可能妥協
目前,整個亞洲只有中國仍堅持要求更大降幅。
但鐵礦石現貨價已高出今年鐵礦石首發價。鋼鐵行業分析師表示,現貨價高過長協價,對中方的談判將會更加不利。出于成本的考慮,將使中國鋼廠更傾向于接受日韓價格。此外,鐵礦石不僅左右成品材的價格漲跌,還影響上下游上很多產業,易造成市場紊亂,這也是傾向于妥協的一個原因。
從1988年至今,20次的國際鐵礦石談判中只有6次是價格下跌,其余年度均不同程度上漲。現在適逢金融危機,中鋼協此次是以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對國際鐵礦石巨頭說“不”。
但也正因這種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令中鋼協在此次談判中被認為“缺乏經驗,應做足功課”。夏傳罡說:“今年是中鋼協第一次自己去談,日韓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談判并積累經驗了。”昨天,記者從中鋼協相關人士處獲悉,由于現貨價格已經高于長協價,中鋼協的態度已有所松動,因此“接受日韓首發價也存在一定可能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