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財經時報 北京報道】“曠日持久”的中外鐵礦石價格談判,在6月30日“大限”將至之時,似乎又發生微妙的變化。6月18日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網站稱,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先后會見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董事馬定思、澳大利亞FMG公司史貴祥董事一行,商討“鐵礦石合作事宜”。
“分化”戰術奏效?
負責協調今年鐵礦石談判的單尚華,撇開“兩拓”而與淡水河谷以及FMG先后會見,讓人感覺中鋼協似乎正在采用分化的戰術:一方面孤立冷落“兩拓”,很可能不與“兩拓”簽訂長協合同;另一方面,可能與淡水河谷簽訂長協合同,并且在“打壓”兩拓的同時,把FMG這家很有潛力的公司拉進長協陣營。FMG公司是澳大利亞第三大礦企,2009年規劃產量為3800萬噸,不過其遠景規劃為將年產量提高到1.2億噸。FMG的第二大股東,是中國湖南華菱集團。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一位國內大型鋼鐵企業高層透露,今年中方很可能降低澳礦采購比例10%左右。
這種說法驗證了上述中鋼協“分化”戰術的猜想,也得到了數據的一定支持。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進口鐵礦石中,來自巴西和印度的鐵礦石分別占鐵礦石進口總量的24.8%和23.4%;來自澳大利亞的占38%左右。
去年中國進口的4.44億噸鐵礦石中,來自澳大利亞的礦石達40.5%,而來自巴西的只占20.5%。
這種“區別對待”的戰術,似乎取得了一定效果,單尚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幾家都是找上門來談,(我們)就是考慮怎么安排、跟誰談的問題。”
歐洲、印度不利消息
不過,雖然鐵礦石價格談判出現了一些看似有利于中方的轉機,實際形勢仍然不容樂觀,或者說甚至更加惡化。
就在單尚華與上述兩家礦企董事會面之后,6月19日,全球最大鋼廠歐洲安賽樂米塔爾,宣布接受日韓企業與淡水河谷此前談定的2009年度鐵礦石長期協議價。這一“歐洲價格”的出現,使得中國在希望“分化”海外礦企的同時,自身真正進入了“孤軍奮戰”的階段。
不僅如此,作為中國鐵礦石出口的另外一個重要來源地,隨著季風季節的來到,印度果阿(印度低品位鐵礦石的主要產區)附近的港口將被迫關閉,未來四個月或者更長一段時間內,該地區的鐵礦石將不得不放緩。再加上印度鐵路運輸成本昂貴,印度政府還對鐵礦球出口課以5%的重稅,分析人士認為,09財年印度鐵礦石出口可能不升反降。
據印度礦業聯盟的數據,印度去年出口鐵礦石1.05億噸,其中9000萬噸銷往中國,這個數字大約是去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的20%。另外,隨著其他各國長期協議價的相繼簽訂,鐵礦石現貨價格也隨之上漲,印度出口的中等品位鐵礦石現貨離岸價在過去一個月內攀升了10%-12%,達到每噸54-58美元,已經接近同類產品的長期協議價格。印度出口的鐵礦石以中低品位為主。
“供過于求”但進口激增
事實上,中鋼協之所以能夠在其他國家已經與三大礦業巨頭簽訂長期協議的情況下,仍然表現出強硬姿態,其底氣主要是“需求論”。中國是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且鐵礦石總體供大于求,據中鋼協的數據,今年前4個月,全球鐵礦石過剩量多達2億噸,而鐵礦石進口增量也主要來自中國。
但中國近來鐵礦石進口的急劇增加,卻在拖中方談判的“后腿“。根據中鋼協的數據,今年1-4月份,中國鐵礦石進口共達到1.88億噸,遠超過鋼鐵產業實際消耗需要。實際上,中國鋼鐵產能也已經嚴重過剩,根據中鋼協的統計,6月上旬,全國粗鋼日均產量達149.8萬噸,高于5月下旬的148.54萬噸,6月上旬粗鋼日均產量相當于年產5.47億噸,高于去年的粗鋼產量5億噸,并遠超今年中鋼協定下的粗鋼產量目標4.6億噸。
分析人士認為,在鐵礦石和鋼材價格上漲的刺激下,中小鋼廠產能迅速擴張加上囤積鐵礦石套利的心理,是鐵礦石進口急劇增加的重要原因。
中鋼協應對
對于鋼鐵產量的增加,單尚華表示,7月后鋼產量可能會大幅下降,因為4、5月份是建筑施工和鋼材銷售高潮,而6、7月份南方將進入雨季、北方將進入高溫季節,傳統的淡季將維持一個季度。
除了對于鋼材需求隨季節變化下降的期待之外,中鋼協也在主動采取措施限制鐵礦石進口的激增。近期將由商務部、中鋼協、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鐵礦石分會(下稱“五礦商會”)等聯合成立鐵礦石協調小組,從源頭上對超量進口鐵礦石進行徹查,對“倒賣”外礦的貿易商一經發現違規,將被臨時取消進口資質。
據悉,6月17-18日,中鋼協、商務部和五礦商會聯合組成的調查組已經奔赴山東日照,要求新成立不久的日照國際鐵礦石交易中心聲明“不從事進口鐵礦石交易活動”,否則取締。
另外,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長陳燕海16日表示,要培育國內礦山的競爭力,對開采條件較好,但選礦難度大的菱鐵礦、褐鐵礦、微細晶粒赤鐵礦,加大勘探開發和科研力度,科學利用起來。同時,對巨量的品位在15%左右的超低品位礦山的科學開采利用提上議事日程,從而避免長期依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