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顥
大豆收儲價1.85元/斤,市場價1.5元/斤。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國家先后四次在東北主產區進行大豆收儲,總量達到725萬噸。在國內大豆豐收的情況下,此舉的目的是,確保農民的增產增收。
不過,據黑龍江大豆協會測算,當地目前僅有不到10%的收儲量直接來自于老百姓,其它的收儲量,都被中間貿易商控制。收儲價與市場價之間,三毛五分錢的價差,也有超過一半落入了中間商的口袋。
“這種現象100%存在!5月24日,黑龍江大豆協會一位人士非常肯定地告訴本報記者。據本報記者了解,一個月前,黑龍江省有關調研部門已向當地政府遞交了一份有關大豆產業的報告,其中一個主要內容便是“有關中間商搶占豆農收儲指標”的情況匯報。
三毛五分的差價
“一年不開工,開工夠吃十年!边@是當地對這些中間貿易商最形象的描述。
2008年10月,國家對大豆的掛牌收購價格高達1.85元/斤,即每噸3700元。這項措施的考慮在于,2008年我國大豆喜獲豐收,但由于生產成本價格的上浮,農民每種一斤大豆的成本在1.65元-1.7元。
而與此同時,進口大豆的價格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路下跌,達到每噸3000元左右,即1.5元/斤。因此,收儲價格一出臺,便高出市價每斤三毛五分錢。
正是這0.35元,讓貿易商們看到了巨大商機。
據黑龍江大豆協會方面介紹,貿易商們通常先從農民手里以略高于市價的價格收購大豆,一般價格在1.6元/斤-1.7元/斤,隨后,貿易商將這些大豆再以1.85元/斤的收儲價格賣給糧庫。這樣一來,每斤便有1-2毛錢的利潤可賺。
據悉,黑龍江地區大豆前四次收儲的量大約在700萬噸,其中90%的量被中間貿易商壟斷,以此推算,貿易商所獲利潤就達十多億元。
豆農的無奈
將大豆以低于收儲價的價格賣給貿易商,對于豆農們也是無奈的選擇。
過去,黑龍江豆農手中大豆通常的銷售渠道是當地的加工廠。但是,由于2008年低價進口大豆的沖擊,國產大豆加工廠出現了嚴重的價格倒掛。九三糧油董事長田仁禮曾告訴本報記者,現在每加工1噸國產大豆,企業就是虧損900塊左右。目前,包括九三糧油在內的位于黑龍江的大豆加工企業,從2009年年初開始停產至今。
在加工廠不再收購的情況下,豆農只能通過國儲渠道進行銷售。
前述大豆協會人士表示,據他們的調研,此次收儲,特別是在第一批計劃下達時,由于收儲量特別小,造成豆農出售難的情況。“有時候,豆農排好幾天隊,都收不了!
并且,收儲對大豆質量也提出了較高要求。田仁禮曾告訴記者,相當一部分大豆質量達不到國庫標準,比如,國庫收購標準為含水不能超過13%。而收儲對“純糧率”的要求,則需要農民使用專業的篩選工具。
對于當地大部分豆農來說,由于產量較小,如果為了進庫而購買一些專業的工具,再加上還要雇車運送,那將增加大量的成本。何況,還要面臨不能收購的境遇。因此,直接以低于收儲價的價格賣給貿易商,成為豆農無奈的選擇。
貿易商的角色
“由于經營并不穩定,在黑龍江,貿易商的具體數量很難統計,但少說也得幾百家。”上述黑龍江大豆協會人士告訴記者。
據其介紹,這些中間貿易商大多是糧庫員工出身,在前一輪糧庫改革中,很多人離開了糧庫崗位,自己干起了貿易商。一方面,他們有著和原來糧庫的老關系,另一方面,他們跟當地農民也比較熟悉。
而有的糧庫自己就設立了貿易公司,并通過糧庫貸款進行大豆收購!耙龃蠖官Q易,一般人沒有資本也不行。”
在糧庫和豆農之間,貿易商扮演著一個“收儲中介”和“價差攫取者”的角色。
該人士透露,在黑龍江個別地方,一些糧庫采取了“將收儲指標分配到當地農民手中”的方式。由于收儲量少、農戶多,分到每戶也就1-2噸,于是,貿易商們就集中從農民手中收購這些零散指標,甚至是“1分錢1斤收購收儲指標”。
還有一部分糧庫,則直接通過招標的方式,把手中的指標交給貿易商。這給了貿易商們巨大的機會,“有的就直接找糧庫要指標”。
這位人士表示,這樣的境況,可能是當初“為保護農民利益”而出臺收儲政策,所沒有預料到的!(收儲)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執行、監管等方面存在政策漏洞,一推進就變樣了。”
而至今,這一狀況仍沒有明確的責任方可以追溯。
黑龍江大豆協會曾經就此事質詢作為“收儲主體”的中儲糧,得到的說法是,中儲糧就是一個企業,誰來賣都不能拒絕,何況,收儲的大豆并沒有質量問題;而糧食局,只是提供糧庫作為收儲載體,其職責僅是對糧庫收儲情況進行統計。
據黑龍江大豆協會的測算,目前,黑龍江農民手中尚有100萬噸左右的大豆,而據其預測,2009年,當地大豆播種面積將比2008年減少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