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調價操作機制徹底透明
本報記者 于洪海
據國內知名能源信息機構息旺能源統計:3月24日至4月21日的連續 20個工作日,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連續移動加權均價較上次調價漲幅達到13.41%;而剔除辛塔,加入米納斯后的三地連續移動加權均價漲幅同樣達到13.27%,市場對成品油價格上調預期有所上升。
實際上調可能性不大
不過,業內專家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發改委對成品油價格調整主要依據“國際油價持續20天日均漲幅降幅是否超過4%,而考慮上調或下調,并以一定時期內國際上幾種原油價格的平均水平為基礎,加上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因此短期內成品油價格上調的可能性不大。
“統計顯示,4月23日,國際油價在每桶49.62美元,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的幾率也非常小。”北京中期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李哲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國際原油需求仍在不斷下降,每桶50美元左右的油價符合各方的利益,短期大幅上揚的可能性較小。不過,他也指出,受各國經濟刺激行動的影響,油價下調的幾率也不大。
“目前國際油價基本上在50美元上下波動,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時候調整油價對市場供求關系影響不大,沒有調整的必要。國內成品油價格如果調整也是小幅度的調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國際原油油價沖到80美元,很難說國內的成品油價格是否也會很快到位。油價較低時,盡管石油企業會承受壓力,但各方購買者都會減輕負擔。往往油價上升之后各種問題就暴露出來了。4月10日財政部等七部委油價補貼政策的出臺,說明政府在進一步解決油價上升之后帶來的各種后遺癥。補貼政策的出臺,為油價調節制度的確立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
期待政策透明
“成品油調價機制的操作標準有點模棱兩可。”林伯強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發改委并沒有公布上次調價時的國際油價平均價格,市場并不能參照3月25日調整日當天的油價,這導致目前推算出來的油價漲跌幅度差異巨大。現在油價不高,正是完善成品油調價機制的好機會。一旦油價高企,沒有穩定的制度容易導致社會各方面尖銳的利益沖突。
“發改委最近初步公布了成品油調價的制度框架,這是一大進步。但是這個標準主觀性太強,標準的執行權和解釋權都在一個部門,讓市場不能形成穩定的預期。”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韓曉平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根據發改委下發的通知,今年1月1日起,成品油價格要和原油價格‘有控制’地間接接軌。但是,控制到什么程度,間接到什么程度,都沒有公開。最近發改委有關領導表示,如果20天變化超過4%就要調整。到底以哪個報價為基準呢?因為好幾個能源咨詢機構都在發布價格。所以到目前為止,不知道具體是怎么操作的。如果這個機制不公開的話,沒有辦法判斷。
在韓曉平看來,以發改委為主導的政府定價不應成為油價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市場定價應成為主體,而政府最應該做的便是讓更多的油企參與市場的良性競爭。發改委等政府部門應該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在最高限價的基礎上合理引導市場競爭,并逐漸改變中石油、中石化的長期壟斷格局,否則調價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有可能引發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