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江金騏 北京報道
4月20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資產處置核銷操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就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資產的處置問題,明確其具體的操作規程。但對“抽水”后的輔業凈資產的未來去向,《指引》并未做明文規定。
根據該《指引》,有業內人士猜測,千億輔業資產在計提完相應的費用后,有可能會被注入正在醞釀的“中投II號”。但《華夏時報》記者就此專訪國資委產權管理局時,包括鄧志雄副局長在內的相關領導,對此都未做任何闡釋。
改制之路探7年
兩年前就有傳言稱,國資委將要成立一個類似于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資產管理公司,這一傳聞在今年的“兩會”上,得到國資委有關領導的證實,媒體一致將其冠名為“中投Ⅱ號”,認定其將成為國資委今后運作實業資產的資本平臺。
“如果真能成立這樣的資產公司,將輔業資產注入其中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周紹鵬說。
據介紹,央企輔業資產的處置始于2002年,最初都是集團自己做——誰家的孩子誰抱走。但幾年下來發現,由于中央企業在消化自己的輔業或者包袱時,做得不專業,且進度慢,為此,國資委轉而對相關的央企資產進行托管試點。
“所謂的托管,其實就是國資委通過構建試點公司,對央企的三類資產(不良資產、輔業資產和剝離資產)進行打包處理。”中信建設證券宏觀分析師黃付生介紹,此前在國資委的名下,早有誠通集團和國開投兩家資源配置平臺,用來集中處置央企不良資產和輔業資產,被稱為國資委的“資產池”。
在主輔分離過程中,業績不佳的輔業資產與一批嚴重虧損的央企資產,多被劃撥給誠通或國開投托管,目的是為央企的整體改制掃清障礙,后來的結果證明,誠通集團和國開投的資本化運作,效果不夠理想。
這次,國資委再次發布輔業處置的《指引》,對由于主輔業分離而產生的數千億資產以及上百萬脫離央企帽子的員工,進行了程序上的規定。
按照國資委的規劃,到2010年,近15萬億的中央國有資產,將集中在80-10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剩下來的輔業則由單一的資產管理經營公司來進行打包管理。
“甩賣”輔業資產
在國資委為輔業資產做出各種制度性安排的同時,擁有巨大輔業資產的企業也在各自尋找出路,目的是趕在改制時間表之前,讓出手的這部分資產能有更大的回報。
“對于企業母體來說,輔業資產都是競爭性、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正在為山東淄博市作主輔分離業務輔導的國融大通財務顧問公司總裁李智慧博士,4月24日在電話中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有些輔業相當好,如一些科研院所,都是中國行業的排頭兵,國資委系統中有27個這樣的一級院所,還有300家二級院所。
針對輔業改制,專家表示,企業在履行完評估、審計等相應的法定程序后,可以對旗下的資產做出市場化的處理。
除了主動剝離,產權市場也成為央企股權轉讓、退出非主業資產的重要平臺。在不久前召開的“國投資產管理公司產權轉讓項目專題推介會”上,記者了解到,自3月份以來,央企中有22個非主業資產項目,被國開投推至滬上集中掛牌,項目涉及總金額數億元。
“央企輔業資產中,有火山型(差的),也有金山型(好的)。”項目負責人在進行項目推介時表示,一些看上去是“甩賣”的產品,但在技術含量、市場競爭及盈利方面,具有相當的投資價值。
國資委轉身倒計時
輔業資產集中“甩賣”的出現,跟國資委關于主輔分離的時間限制有關,但是也從一個層面反映了企業對托管處理的不信任。
“這兩家公司的試點效果并不理想。”李智慧博士向本報記者介紹,以誠通集團為例,其所接手的資產,多數局限于商貿流通流域內的企業。無論是從資產規模還是級別上來說,對龐大的央企產業群,該公司難以承擔產業整合功能。
和誠通集團相比,國開投面臨的壓力更大。按國開投模式,它只進行資產托管,不合并財務報表。“這樣,成功的就接著做,不成功的,就直接納入政策性破產。”李智慧說,這也是促使國資委考慮新組建一家公司、親自做資產處置的原因。
“組建專業公司,將是國務院國資委朝出資人身份轉化邁出的第一步。”
按照《國資法》要求,國資委必須要回歸到“出資人”的角色,而不是現在飽受詬病的“婆婆+老板”。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多次強調,“國資委要做一個干干凈凈的出資人,資產在2億元的(央企),將來都要交給資產經營公司管理”。
國資法實施進入倒計時,國資委完全有可能集各種力量,全力打造這個“產業中投”,因為這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配合國資委在2010年以前,將央企的數量由目前的138家,通過重組精減至100家以內。基于此,上述專家中就有人推測,隨著央企主輔分離大結局,其中的部分輔業資產可能將通過適當的渠道被“嫁接”到新公司中。
該專家表示,上述想法僅僅是個猜測,現在的問題是,擬將成立的這家公司,資產的規模還不為人所知,資產的來路也仍然是個謎。
不過,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透露,該公司的啟動資本可能來自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資金。央企去年上繳的547.8億元的紅利中,將有一部分被拿來作為這家新公司的注冊資本金。而公司最終的資產規模,“主要取決于有多少家央企被裝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