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進口鐵礦石致多數國產礦停產減產
證券時報記者 周榮祥
本報訊 年初以來鐵礦石進口量居高不下的態勢在3月得到延續,日前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鐵礦石進口總量達到5208萬噸,再創歷史紀錄。在鋼產量下降的同時,礦石進口激增表明國產礦所擁有的市場份額再次受到擠壓。
“我的鋼鐵”分析師曾節勝表示,由于國產礦總體生產成本較高,甚至比印度礦的成本還高,在與三大礦山價格競爭中處于劣勢。鐵礦石價格的大幅下跌已導致國內礦山企業利潤大幅下滑,不少出現虧損。由于目前的礦石價格低于其生產成本,多數礦山已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據了解,一季度鐵礦石進口激增除鋼材市場持續數月的暫時性回暖導致對未來的過分樂觀因素外,供應寬松使得進口礦的優勢逐步顯現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曾節勝說,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由于需求不足,印度現貨礦價格持續下降,明顯低于國內礦石價格,同時,澳洲、巴西供應商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也大幅降價促銷,其在國內港口銷售的價格與印度礦差不多,有的甚至更低。
他表示,由于國外鐵礦石資源豐富,生產成本較低,產能擴張明顯。歐洲等地鋼鐵企業減產力度加大,多余的鐵礦石只能依靠中國來消化,這將對國產礦形成沖擊。“未來數月,不管海運鐵礦石談判完成與否,進口礦的價格均低于國產礦價格,進口礦比國內礦石更有優勢,將成為鋼鐵企業采購的優先考慮對象。”曾節勝說。
對于進口鐵礦石依賴度將進一步上升會否削弱我國談判話語權,曾節勝稱,由于全球鋼產量大幅度下降,前幾年礦山大規模擴產形成的產能也將會釋放,鐵礦石供應明顯大于需求,買方市場已經形成,鋼廠在價格上將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就如何應對國外礦山沖擊,曾節勝說,對于礦山企業而言,加強行業整合、實現規模化生產是大勢所趨。同時,礦山企業應在追求低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精礦的細磨程度和含鐵品位,或加工成球團礦,這不僅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也滿足了鋼廠對球團礦用量增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