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時鋒
在電力短缺和電力過剩這需求變化的兩極之間被反復“折騰”的電力行業,迫切需要在下一個五年規劃中找準自身的位置。
日前在“電力科學發展高層研討會”上,談及已經著手開展的“十二五”電力規劃的編制工作時,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曹述棟直入主題。
他表示,編制規劃的一個著眼點在于“做好電力規劃,避免出現大起大落,保持電力工業平穩發展”。
緊缺與過剩:此起彼伏
作為仍處于國家計劃密切調控之下的行業,電力工業的發展受到規劃的較強約束,目標過低易導致電力短缺,目標過高又容易造成電力過剩。
據參與此次研討會的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回憶,2002年之后,全國電力短缺問題出現,究其原因,是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1998年、1999年電力需求特別弱,之后制定電力規劃時較為保守,導致好幾年電力供給大幅下降。
2008年,受金融危機和罕見自然災害的影響,中國的電力工業又面臨同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相似的局面:用電需求下滑,電力供給過剩。
不同的是,當前的電力過剩不是僅由需求不足所致,目前電力的建設規模似乎出現了絕對過剩的跡象。截至去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約為7.9億千瓦,同2005年的5億千瓦相比,近3年幾乎每年增長1億千瓦,這是人類歷史上幾乎任何其他國家都從未有過的。
而且,基于當初快速扭轉電力短缺局面的客觀要求,建設周期較短的火電機組現已達到了全部裝機容量的75%,扭曲了電源結構的可持續性。
所以,在總體過剩和結構不合理的背景下,如何維持合理的增長速度和結構,就成為新一輪規劃的首要問題。
未來五年:
要適度緊缺還是適度過剩
此次參會的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永干指出,從當前情況看,“十二五”必須對電力需求作認真的預測和評估,比如要考慮下一個五年計劃中,電力增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彈性系數及我國的現狀,即四大高耗能行業電力需求的逐漸減少。
華東電網有限公司發展計劃部高級工程師楊宗麟說,電力過剩背后的現實問題,一方面是電力行業已出現目前全行業虧損,整個產業的利潤在下降,電力過剩造成電力集團的再投資能力下降;另一方面,2004年全國曾有21個省市拉閘限電,但缺電絕大多屬于季節性缺電,缺的其實不是電量,而是電網的輸電能力。因此,電力過剩的危害要大于電力短缺。
“如果按照負荷來劃線,負荷高于95%的最高峰在這一年(2004年)中只有不到100小時。鑒于當前電網建設的難度很大,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電力適度緊缺有助于電網和電力建設投資投向適當的方向。”楊宗麟說。
林伯強的觀點則不同。他表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有著剛性的用電需求,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需求使得中國對水泥、鋼鐵等高耗能行業需求很大,而規劃不可能準確預知未來的用電量時,下一個五年的電力供應寧可選擇適度過剩。
不過,他也解釋說,社會的用電量是電力供給與節能之和,增加電源建設不是保證電力供給充足的唯一手段,電力工業也需要從節能方面實現戰略轉移。
國家電網公司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進一步分析說,從歷史數據看,電力和經濟發展速度并不一致,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在1~1.03之間屬于基本供需平衡;受前期快速投資的影響,2010~2012年的電力供給將相對過剩,“十三五”后幾年將基本上維持在1~1.03之間,基本上屬于供需平衡的范圍。
他強調,如果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電力規劃本身就需要進行綜合資源規劃,作為需求側管理的基礎,全面考慮需求和節能的因素對供給的影響。
火電:繼續“上大壓小”
相比總裝機容量目標的設立,電源結構的安排可能更為重要。這方面,火電的“上大壓小”工作或將成為首要任務。
曹述棟透露,國家將繼續加大“上大壓小”的力度,明后兩年,新建的常規火電項目原則上都要相應地關停一定規模的小火電機組。
至于其他的電源機構調整措施,他提出了兩大目標,即在下一階段,能源局將支持熱電聯產發展,改善北方地區的生活質量,優先在尚無熱電的大中型城市作規劃建設;鼓勵大型煤電一體化項目,結合大型煤礦的開發,積極推進大型煤電基地建設。
水電發展三大困難
“我們要加快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移民和生態保護條件成熟的水電項目,可加快開工建設。”曹述棟補充說。而這一句話,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總經理晏志勇可能已經等待了很久。
“去年全國沒有一個百萬級的水電站獲批,分析起來,引起困惑和決策困難的,應該是三大問題:地震、移民、環保。”晏志勇說。
在他看來,國內的水電業在處理地震和環保問題上都有較為豐富的經驗,而移民確實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因為這一類的移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所暴露出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多。
“國家需要將移民安置作為重要的目標。移民要考慮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特點,結合新農村建設等來安置移民,同時進一步明確水電開發的規范程序,真正實現有序開發。”晏志勇說,“如果國家能實現已經承諾的水電和火電同網同價,我們可以講,水電將相應增加的收入可以更好地用于環境保護、移民安置,這樣會使得我們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