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晏琴報道
在日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新能源產業毫無懸念地成為未來重點培育支柱性產業之一。其中,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將領銜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業內人士指出,本次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將與國家能源局制定的“新興能源發展規劃”形成合力,推動我國新能源合理地發展。前者將著眼新能源產業的上下游全產業鏈予以鼓勵支持,涵蓋范圍廣泛,而后者則主要聚焦能源領域2020年的發展目標安排。
“重壓”之下的能源走向
在去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占能源消費比例增至15%。
“這對今后一個時期中國能源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能源研究會第五屆秘書長鮑云樵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根據國家能源局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40余億噸標準煤,其中15%為非化石能源,這意味著可再生能源的總量將提升至6億多噸標準煤。
在當前復雜的中國能源消費格局面前,能源格局調整無疑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命題。鮑云樵指出,現在能源消費受經濟發展、地區差異等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局面難以很快改變。在新能源發展方面,經過了這些年的探索后,中央政府的總體規劃就十分必要了。
據了解,國家能源局制定的“新興能源發展規劃”已經上報國務院等待審批,規劃期為2011-2020年。這個規劃包含了潔凈煤等傳統能源的升級變革以及核電、風能等新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兩大部分。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表示,“2020年,新興能源消費占比設定15%的控制性目標,核電的目標是7400萬千瓦,水電3億千瓦左右,其他新能源利用規劃將達到2.4億噸標準煤。”
支持產業鏈均衡發展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針對新能源產業的財政支持及優惠政策一直存在,而本次國務院將其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范疇,意味著后續支持政策也將得到保證,同時針對整個產業鏈的支持也將更加明顯。
“實際上,新能源的投資機會覆蓋了整條產業鏈,但有的環節技術要求很高,國內企業在這些方面下的功夫就不夠。”多位新能源分析師曾向記者表示。
以風電為例,在數年爆發式的增長之后,中國的風電機組制造企業后來居上,看似搶占了老資格的國際風機企業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中國的風電機組本來就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更多的是依靠引進設計和采購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就連國內風電龍頭企業也需要跟國外公司進行戰略合作來獲得核心技術。
再比如太陽能光伏產業,由于多晶硅和單晶硅的提純技術長期以來主要依靠日本和德國,我國用太陽能光伏每發一度電,國外技術就會從中拿走0.1元錢。
專家們在分析造成我國新能源發展長期只能“喝湯”無法“吃肉”的原因時指出,一方面是企業的整體科研實力特別是基礎理論領域長期滯后,另一方面則是國家相關政策過分強調應用領域研究,重點扶持產業轉化。這兩大因素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研發領域缺乏核心技術的關鍵環節。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高級顧問周鳳起就呼吁,政府應該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來提升中國企業的核心技術水平。
這些發展難題在接下來的新能源規劃中無疑將會有所涉及。國元證券研究人士表示,對于新能源產業,重點關注具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優勢,從國家產業政策中受益較大、具有明確業績增長預期的細分行業和上市公司,其中,新能源行業上游企業的投資機會要好于下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