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大豆反擊,其實就是以主要依賴國產大豆的黑龍江一省企業之力對抗進口大豆
■本報記者 劉樹鐸
南方正值夏糧收儲季節,北方尚是郁郁青苗泛綠之時,但一場被媒體稱為“大豆反擊戰”的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卻在悄悄醞釀。
“我前幾天參加了一個關于大豆產業的小型會議,專家們提出了很多振興大豆產業包括增加大豆單產的建議,但總體來看,大家在許多方面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從大豆種植到深加工,從國內企業生存到如何與外資企業抗衡,從如何提高大豆自給率到國家應該怎樣扶持等,國內大豆相關產業鏈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并不容易。”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大豆進口創新高
據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統計,今年1—6月,張家港口岸從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進口大豆28批、121.9萬噸,貨值5.43億美元。僅6月份,張家港口岸進口大豆7批、33.8萬噸,貨值1.42億美元,進口量分別比去年同期和上月增長100.4%和42.3%,創下今年上半年單月進口量最高記錄。
據介紹,此番進口量增加,主要是市場需求強勁所致。我國是一個植物油嚴重短缺的國家,而夏季又是植物油需求高峰,對植物油需求的強勁增長直接帶動國內企業大豆壓榨能力的提高和大豆需求量的增加。
農業部農業經濟研究中心產業發展部部長張照新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從1—5月數據看,大豆進口量已經達到1960萬噸,增長了9.8%,而國內全年的大豆產量是1490萬噸,這加大了國產大豆的去庫存壓力。
“此種狀況今后將是常態,如果國家任憑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中國的大豆產業將全軍覆沒。”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
事實上,有關大豆全面反擊的聲音從年初就傳出來了,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看到什么具體行動。“很復雜,目前狀況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轉的,中國大豆協會已經把研究材料和解決方案上報給國家相關主管部門,但畢竟涉及了很多部門,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奢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豆行業內部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據這位人士透露,這次反擊戰既是敲山震虎,也是在鼓舞本土企業的士氣,關鍵是要建立自主定價體系,形成自主品牌。但是,有關大豆行業反擊的細節無法外泄,也不能外泄。
“其實,我們協會經常會給相關部門遞交報告和提出一些建議,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王小語說,同樣,中國大豆產業協會也常常給國家相關部門遞交類似報告,但對于這些報告和建議,有關部門遠遠沒有那么熱情。
王小語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說,現在還談不上反擊戰,行業協會要權沒權,要錢沒錢。與美國大豆協會相比,我國的大豆行業協會起到的作用太小了,甚至只能停留在呼吁層面上。
大豆的博弈
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總經理田仁禮一直在為國內大豆產業的振興憂心忡忡并不斷奔走呼號,作為國有企業老總,他對中國大豆產業的現狀更有切膚之痛。在他看來,中國大豆產業的整個產業鏈,正在遭遇來自全球的壓力。“在涉農產業引進跨國糧商弊多利少”是他一直持有的觀點,“至于說跨國糧商對國際貿易風險有更好的控制能力,正是跨國糧商所獨占的優勢,這一環節產生的操控手法和利潤,外資決不會讓給中國企業。”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大豆深加工企業基本形成了三股勢力:以豐益、嘉吉、路易達孚托福、ADM等為代表的外資企業,他們不但是油脂壓榨企業,而且控制著全球大部分大豆貿易;以國內中糧集團以及旗下的相關企業為另一股勢力,他們既擁有自己的貿易渠道,也擁有自己的食用油品牌,主要是以進口大豆深加工為主;東北企業以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為代表形成了第三股勢力,最弱勢的正是東北油脂壓榨企業,他們主要依賴國產大豆,而人們通常所說的國產大豆其實就是東北大豆,其中黑龍江的大豆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實際上,所謂的大豆反擊,就是以黑龍江一省之力對抗外資企業或者說對抗進口大豆,作為東北的糧倉,大豆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挺讓人遺憾的。”王小語在電話里的語氣頗有幾分苦澀。
專家們認為,綜合分析當前國產大豆面臨的困境與危機,限制進口,無疑是解決中國大豆產業問題的根本途徑,保護我國4000萬豆農的利益,要采取綜合措施。
專家們建議,國家應對進口大豆在商檢、海關、稅收等方面加以限制,對進口大豆實施從價計稅:當進口大豆價格低于國儲收購價格時,按照從價的原則,對進口大豆征收儲備稅,使其到港成本達到與國儲大豆相當水平,得到的稅費收入補貼到國儲收購增加的成本中,最終促進農民增收,使企業利益不受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