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的美國夢
10月19日,消息稱中海油將從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手中拿到美國墨西哥灣地區部分油氣區塊的勘探開采權。盡管資產數額并不大,但這至少標志著中海油的美國夢已找到了突破口。
進入美洲是中海油戰略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尋油的原因除了占有資源,還為了規避價格風險。9月初,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貿易投資洽談會在廈門舉行,小布什的三弟尼爾。布什在會上熱情兜售美國油田。不過其有意無意僅對民營企業表示了歡迎。
而投資美國油田的確有大好前景。一是其成功率很高,另外配備有穩定的法律體系和優惠的稅收政策,在開采方面也算是歷史悠久。據悉,從2005年失利優尼科后,中海油就已決定要將墨西哥灣地區作為突破口。從2008年起,中海油就在積極尋找合作伙伴,試圖通過各種合適的機會,參與到美國墨西哥灣地區的石油項目。
中海油一向是一個面朝國際,野心勃勃的公司。1994年中海油購買阿科公司在印尼馬六甲油田32.58%的權益,實現了海外并購零的突破;2002年至2004年僅僅2年時間,中海油共成功完成6宗海外并購,涉足多個國家。但是面對美國,中海油始終郁郁不得志。
悲痛的優尼科
中海油的國際化優勢一直保持到2005年。這一年,中海油盡管拿出了185億美元的高價,但還是沒能買回美國排名第九的優尼科,其海外拓展步伐就此遠遠落后于后起之秀中石油。
其實是中海油錯過了機會。起初中海油海外獨立董事并沒有完全意識到優尼科對于他們的價值,于是生生錯過了優尼科給的提出邀約的最后期限,雪佛龍趁機就插了進來,中海油平白無故地多出了一個競爭對手。據《中國大收購》介紹,更讓中海油沒想到的是,雪佛龍甚至發動美國40余位國會議員向布什總統遞交公開信,以國家安全和能源安全名義,要求政府對中海油的并購計劃進行嚴格審查。由于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恐懼感以及美國民眾對中國本能的反對情緒,當然再加上一些傳播渠道的煽動性,中海油被生生逼出了這個并購交易。
據周明劍《中國大收購》評論,中海油并沒有失敗,理由是期間中海油股票的上漲使股東獲得了額外的可觀收益,另外這個國際三角并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形象,為公司進一步海外拓展打下了基礎。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換一種想法,中海油的初衷并不是想進行并購演習,這個層面的收益也并不是最完美的勝利。如果并購順利完成了,股東的收益會比并購演習高出許多,而企業形象也會有更大的說服力。
臨界點的并購
失利優尼科,其實充滿了巧合,中海油并沒有特別大的失誤之處。在哪兒跌倒,就在哪兒爬起來。中海油的美國夢怎么能就這樣攔腰而斷?
2007年到2008年,高企的油價讓所有的并購行動都顯得幼稚而可笑。2009年金融危機的烏云還沒有散去,油價是跌了,但此時進行并購在中海油眼里還是不明智的行為。傅成玉屢次公開表示,“海外資產價格最低的時候,也是風險大的時候,不會沖動收購”,甚至稱“金融危機期間,不考慮對外收購公司”。
這個道理讓人迷惑,海外抄底不就圖個便宜嗎?成本最低的時候不出手更待何時?更何況被并購的公司還是一樣的公司。而中海油集團的人士解答了這個疑問,理性的海外并購并不是“抄底”,而是在價格逐漸脫離底部,呈現復蘇態勢之時。“當全球經濟、資產價格處于底部時,旗下資產越多,也意味著負擔越重”。一句話讓人幡然醒悟,就算用最低的價格成功地進行了并購,但是在經濟低迷的時候,新并購回來的公司并不能馬上創造預期的利潤,反而會增加企業的重量,說不定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把企業拖垮。最理想的時候,是經濟低迷和復蘇的臨界點。成本還是低成本,而經濟態勢扶搖直上,利潤也就隨之而來了。
伸出腳趾頭試水
2009年上半年,經濟還處于低迷的泥潭中,中海油還在觀望。在6月3日的股東大會上,中海油聲稱將要實施收縮戰略。而在石油化工行業一波又一波的海外并購交易中,中海油仿佛處身事外,一直在低調地潛伏。
下半年形勢急劇扭轉,此時應該已到了中海油的收購臨界點。果然,中海油方面透出消息,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中海油將著重研究海外收購兼并的策略。思路一定,中海油立刻行動起來,7月13日,宣布與中石油共同收購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安哥拉32號油田20%的股份,打響金融危機以來行動的第一炮。隨后又聯合中石油競購西班牙石油公司雷普索爾價值175億美元的阿根廷資產。9月底,開始謀劃尼日利亞大油田的股份,據悉,如果交接成功將是中國海外并購最大的一個手筆。
此次中海油對墨西哥灣地區油田的成功接手,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開始了中海油的美國夢,據《中國大收購》所說,我們可以一只眼睛瞄著經濟,另一只眼睛盯著政治,但不要輕易把企業行為習慣性地上升為對國家負責的高度,更不要忽略那些隱藏在各種細節中、最后可能影響整個局面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