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圖/CFP
■ 核心提示
7月6日,國內最大食品業央企中糧集團,聯合厚樸基金入股蒙牛20%,中糧成為蒙牛大股東。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食品行業最大一宗交易案,總價值61億港元。原大股東董事長牛根生等一致行動人,持有蒙牛乳業的股權降至15.18%。中糧成為實際第一大股東。
曾被評價為跑出“火箭速度”的蒙牛,一向標榜自己的民營身份“體制靈活”,但這個“靈活體制”隨著中糧和厚樸基金的聯手入股,而開始變得模糊。
中糧集團出手化解蒙牛“危機”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態:不會參與蒙牛經營,沒有增持計劃。這給了蒙牛發起人們足夠的發揮空間
今年4月,蒙牛披露2008年年報,去年虧損9.486億,超過其2007年全年利潤。
從“三聚氰胺”事件曝光開始,蒙牛股價一路狂泄。蒙牛集團總裁牛根生的博客停滯在2008年9月17日,自此之后,一直沒有更新。他最后的博客說,“面前一條是死路,一條是活路。”事態尚未平息,3個月后,蒙牛OMP事件又爆發。質檢總局先稱正研究蒙牛特侖蘇牛奶OMP物質安全性,隨后衛生部確認安全,但認定進口未報批。蒙牛品牌再遭陰云。
2008年11月,牛根生在某聚會上稱公司可能被外資惡意收購,一度激動落淚,并給柳傳志、馬云等國內企業家發了一封一萬多字的“求助信”,尋求現金幫助。
按照牛根生的說法,蒙牛是一家比較特殊的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股權公司,股權極為分散,連持股10%左右的大股東都少有。國際上大股東持股低于25%是警戒線,如果低于25%,那么極有可能被惡意收購,而每年的八九月又到了股東集中賣股的時候。
“與其不知道會被誰暗自買走,不如投靠一個最穩當的靠山,但是蒙牛不得不將大股東地位拱手讓人。十年來,牛根生和蒙牛諸位高管辛苦創業,卻難守住控股權,這對于蒙牛意味著什么?”招商證券分析師朱衛華說,雙方強強聯合,各取所需,這也是蒙牛要付出的代價。
在7月7日的“中糧入股蒙牛”發布會上,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態:不會參與蒙牛經營,沒有增持計劃。這給了蒙牛發起人們足夠的發揮空間。也就是說,盡管出讓了第一大股東位置,但是牛根生等一致行動人,仍將經營權握在手中。
按照牛根生在發布會上的說法,今年3月,雙方開始正式談及合作事宜。但中糧和蒙牛最少開始有合作想法,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牛根生發出“萬言書”后不久。
外界不少說法都認為,“中糧入股蒙牛”源于寧高寧和牛根生兩人的“私交甚篤”———兩人都是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會員,寧高寧是榮譽主席,牛根生是輪值主席,在2008年比較頻繁的交流中,碰撞出了商機。
對此,蒙牛董秘郭偉昌13日對記者表示,“三胺事件”后,“公司何去何從,董事會肯定討論過,但是當時基本未提及引入戰略投資者問題。”此后,與中糧的合作,“主要是寧高寧和牛根生兩人在理念上一致,在合作的討論上也是一拍即合。”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份,中糧就已經啟動了入股蒙牛的實質性步驟。蒙牛乳業曾發布公告稱,今年5月1日起,獨立董事劉福春進入蒙牛董事會。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劉福春曾任職于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業務策劃部及綜合辦公室,也曾在中糧集團駐美國銷售代表處任職,并擔任中糧集團糧油部副部長及部長。
神秘第三方
厚樸基金低調入股
引入厚樸基金,有利于優化蒙牛的股份制股權結構,形成“國有資本+民營資本+戰略投資者”的多元化混合經營模式。
“為什么選擇蒙牛?很簡單,蒙牛是好公司,蒙牛目前業務和管理基礎是中糧最適合的合作公司”。
“為什么選擇中糧?寧總我很熟悉,其他的人不熟悉”。
這是新聞發布會上,寧高寧和牛根生的對白。
與二者的一唱一和,高調亮相不同,此樁交易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厚樸基金及其掌舵者方風雷,除了出現在公告里之外,其并未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厚樸基金是方風雷創立的一家私募股權公司,管理著25億美元的資產,高盛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為該基金提供支持。
厚樸基金的國內總部設在金融街英藍國二層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類似紅色印章的LOGO掛在了不大的辦公區入口處,上面篆有繁體字的“厚樸”二字及其英文名字“HOPU”,低調而質樸。
據記者了解,就在寧高寧和牛根生在中糧總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之時,神秘的方風雷已經飛到了香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方總的行蹤沒人能知道,除了他秘書。”
“真正的PE都很低調,都是私下協商的。也許老總之間認識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談起來也許幾個小時就成了。”方風雷的老友,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小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這樁交易就是一個聯合投資的商業行為,不存在什么人情關系的因素,相互之間都是為了爭取利潤。”業內人士則向記者表示,“厚樸基金的介入,有助于通過政府機構的審批。”
中糧集團表示,引入厚樸基金,有利于優化蒙牛的股份制股權結構,形成“國有資本+民營資本+戰略投資者”的多元化混合經營模式。在寧高寧看來,這是歐美緩解經濟危機采用的國際通行模式。
對于中糧來說,選擇厚樸基金這樣的私募資本合作,是個很穩健的做法。在三年鎖定期后,如果厚樸基金將持有股權轉讓給中糧集團,中糧集團將坐穩蒙牛乳業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蒙牛集團
除了資金還有“打算”
蒙牛在奶源地建設上的投入,將需要一大筆資金。引入中糧集團,民營企業蒙牛“單打獨斗”的局面將大為改觀
借助中糧和厚樸基金,蒙牛化解了此前一直擔心的“外資惡意收購”的潛在威脅,但招商證券分析師朱衛華認為蒙牛還有更長遠的打算。
去年11月底,在牛根生“萬言書”被曝光后,市場一度傳言蒙牛陷入資金鏈周轉危機。聯想控股也證實柳傳志2億元緊急注資“老牛投資”。關于資金的問題,蒙牛集團副總裁趙遠花當時曾承認“資金緊張,但沒到最危險的時候。”從時間上來看,“萬言書”和與中糧談合作前后也就相差一個月。
在“中糧入股蒙牛”發布會上,蒙牛被關注的焦點是,到底差不差錢?但牛根生和寧高寧都否認。
牛根生為了表明蒙牛現階段資金充裕,甚至提前透露稱“按照去年底的報表,蒙牛的現金儲備12億左右,過一段時間有中報,至少在32億以上。”
牛根生稱,和中糧合作之前,蒙牛已經多了很多現金儲備,“如果有資金鏈的問題也不會一拍即合。”
中國奶協常務理事、廣東省奶協原副會長王丁棉則堅持認為“三胺”事件后,蒙牛是缺錢的,并認為有20億到30億的資金缺口。他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蒙牛面臨著一項遲到的浩大工程———奶源建設。
他分析認為,之前蒙牛之所以跑出火箭速度,和過去10年不斷跑馬圈地營銷擴張直接相關。不斷攻略城池,南下擴張,完成市場布局。但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原有奶源供應體系告急,“作為奶業發展基礎的奶源地建設,已經不容遲疑。”
王丁棉認為,“全國乳品銷售都仍在恢復中,即便蒙牛當前現金充裕,但單憑其自身力氣壯大奶源,恐將拖累蒙牛所追求的發展速度。”而在奶源地建設上的投入,將需要一大筆資金。
此外,國內目前的幾大乳業巨頭伊利、光明、三元等都是國資背景。一向以民營企業“體制靈活”自居的蒙牛在“三聚氰胺”和“OMP”事件之后,面臨的壓力不言而喻。在引入中糧集團以后,除了資金面更為充裕外,蒙牛“單打獨斗”的局面就將大為改觀。
中糧蒙牛
共同瞄準奶源基地
寧高寧表示未來將主要著力上游奶源建設,對中國的乳品行業,從產業鏈起點上,能夠從飼料、養殖、收奶、加工上徹底把這個產業鏈搞清楚
發布會上,蒙牛和中糧的表態顯然應證了王丁棉的分析———寧高寧和牛根生都表示未來將主要著力于上游奶源建設。
“希望這次中糧和蒙牛一起,對中國的乳品行業,從產業鏈起點上,能夠從飼料、養殖、收奶、加工上徹底把這個產業鏈搞清楚,徹底消除過去可能存在的隱患,徹底把產品的安全性提高一些。”寧高寧說,“下一步投資的力度不會小”。
牛根生表示,蒙牛從去年底到現在,行業事件發生之后重點抓基地建設,推進現代化牧業的速度,一直在尋求幫助蒙牛實現這個愿望的途徑。
寧夏乳制品工業協會秘書長趙淑銘13日對記者表示,原料奶的收購旺季即將來臨,但不少地區的本土企業開始掀起反擊戰役。今年6月,寧夏當地的22家乳品企業共同倡議,從2009年6月10日開始,收購原料奶一律實行區域劃片,不允許各乳品企業跨區域收購,或用不正當手段搶奪其他企業的奶源基地。
奶源建設是個“慢活計”,前期投資大,收效慢,不少企業不愿意自己投資建設奶源地,各地上演搶奶戰近年已不足為奇。但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無論是蒙牛,還是伊利或其他奶企,都不得不重新面對這個最為核心,最為基本,而之前被忽略的命題。
事實上,在奶源基地建設方面,蒙牛已經選擇了借助外部力量。去年12月初,美國私人資本運營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 Co.(KKR)公司,聯合另一家基金以及蒙牛乳業,共同投資安徽的現代牧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借助投資,現代牧業擬在之后幾年,新建立20個到30個大型的農場。如此大規模的建設,可見“現代牧業”在蒙牛奶源投建中的地位,也同時提供了蒙牛奶源建設的范本。
引入中糧集團,既化解當前惡意收購危機,又鋪墊了未來擴張之基礎,牛根生謹慎地為蒙牛選擇了一個最佳選項。
本版采寫 本報記者 胡紅偉 丁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