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金玲報道
“中鋼協很尷尬,確實有點騎虎難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鋼廠老板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感嘆。
6月30日是傳統鐵礦石談判結束的日子,但是中鋼協和三大鐵礦供應商的博弈并沒有結束,對于談判結果的種種猜測也隨之而來。
對于談判最后結果,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侯志蕓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談判結果對中國鋼企影響甚微,鐵礦石和鋼材價格形成是由市場決定的,最終達成的長協價也只是市場需求的一種體現。”
自從5月26日力拓和新日鐵達成降幅32.95%的全球鐵礦石首發價以來,鐵礦石談判進入艱難的博弈過程,雖然中鋼協數次發表聲明堅持40%的降幅,但是隨著鐵礦石談判越來越接近尾聲,形勢對中方也變得越來越不利。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目前已經基本接近首發價格,鐵礦石現貨價格和鋼材價格的大幅拉漲,逐漸吞噬了中鋼協手中的談判砝碼。
侯志蕓認為,最后具體達成什么樣的協議,那要看雙方博弈的結果,這主要是由雙方利益和市場來決定的,她告訴記者:“如果降幅太小,國內鋼企今年還有可能持續虧損下去,不符合中國鋼企的利益,中鋼協不會同意;如果中鋼協堅持40%以上降幅不符合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的利益,也會遭到其反對,這里面市場需求和談判雙方利益起主要作用,談判最終達成的協議可能是雙方相互妥協的結果。”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分析師孫明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中國鋼企未來走現貨的可能性不大,中小鋼企和民營鋼企或許有可能繼續走現貨市場,但大型鋼企走現貨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無論最后降幅是多少,但是肯定會達成長期協議。
但最后的談判結果會達成怎樣的降幅呢?是33%的降幅還是40%以上的降幅,仰或是在33%—40%之間達成另外一個降幅,目前還有待進一步明朗。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琳認為,最終結果很可能走長協礦和現貨礦相互結合的第三條路,而鐵礦石談判依然可以達成期限一年的合同,合同約定的供貨將分為固定供應量和額外供應量兩部分,固定量部分的價格將在談判中確定,額外量的價格將參照現貨價格隨行就市。
張琳告訴記者,鐵礦石現貨市場的頻繁波動,不僅鋼企難以承受,鐵礦石供應商同樣面臨風險,雙方缺乏長期供需合約,供應商無法給鋼企以長期供貨的承諾,其投資回報率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