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萍報道
“又提價,花樣真多,真受不了。”白領王小姐聽說工商銀行近日將要提價后,不滿地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不差那倆錢,但沒看見工商銀行提高服務,凈看見工商銀行以各種名目收費和漲價了。
退休人員王奶奶的牢騷則更迫切些,“我們家附近的工行網點還算多的,但自動取款我也不會,我都快70了,哪還上得了網?每月就這點錢,現在還要再多扣手續費。”
王小姐和王奶奶的怨言顯然不算個例。據悉,眼下針對工商銀行將要提價的消息,不少消費者紛紛發出質疑之聲。
“神秘消失”的提價公告
6月17日,工商銀行官方網站發布《關于調整部分個人金融業務收費標準的公告》(下文簡稱公告),宣布將調整23項個人金融業務的收費標準,涉及個人客戶匯款、異地存取款、資信證明等。其中,有20項收費標準上調,不少業務漲幅達到100%。
提價公告甫一在網上掛出,各種質疑聲更呈洶涌起伏之勢。“工行暴漲手續費是誰給的權力?”高收費能否帶來好服務?“銀行單方面漲價存在不合理性……”
隨后,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6月23日,工行未作任何解釋,突然撤銷了此前公告。網站上,原公告所在的位置,出現了一則6月5日發布的《關于調整部分電子銀行業務收費標準的公告》,其中所涉及的業務費用調整基本為下調項目。
公告被刪除,是否意味著本次收費標準調整將無疾而終?據《北京晚報》6月26日的消息,工行相關負責人稱,網站刪除公告不代表不執行,不過具體執行時間尚未確定。
為此,工行的這一撤帖舉動被網友調侃為“掩人耳目”。
據悉,根據現行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商業銀行制定服務價格,應至少于執行前15個工作日向銀監會報告,并應至少于執行前10個工作日在相關營業場所公告。
提價之辯
面對方方面面的質疑之聲,一直保持沉默的工行終于站了出來。
6月26日,《北京青年報》消息稱,工行有關人士表示,此次收費標準調整的目的是對相關業務產品服務價格體系進行規范,引導客戶更多使用自助機具和電子銀行渠道,堅持的是“保本微利”的原則,調整的內容也是有升有降有取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漲價。
這位人士表示,此次公告中,工行調低了自助終端和網上銀行等3項收費標準。同時,在此23項收費項目之外,工行還調低了信用卡外幣兌換手續費和電子渠道服務收費等多個項目,取消了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期限內撤銷、個人異地緊急特殊取款手續費等10項個人金融服務收費項目。
針對異地存取款收費調高100%的說法,這位人士解釋說,這兩個項目費率上并未改變。實際上大部分異地存取款金額都在這個區間內。也就是說,手續費在2元到50元之間的存取款,客戶并未多出費用,原來5元現在還是5元,原來20元現在還是20元。
即便如此,工行調整后的個別收費項目還是遠超同行業標準。以工行此次調整幅度最大的開具相關個人資信證明的費用為例。開具個人存款證明從每份20元提高到每份50元,漲幅為150%。據悉,目前建行、中行、招行等銀行開具存款證明的收費都是每份20元。
這位人士對此解釋說,此次調整資信證明的收費主要是由于銀行辦理這項業務需要進行嚴格的調查和查詢,要經過較復雜的手續,銀行還要承擔相應的信用和信譽風險。
6月29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致電上海工商銀行客服中心,一工作人員明確表示:“目前為止,上海方面沒有收到任何通知說要調整。”這位工作人員表示,“普通靈通卡異地取款手續費還是按照1%收取,最低1元,柜臺上最高50元封頂。”不過,本報記者6月30日致電湖北武漢工商銀行客服中心,工作人員則表示,湖北全省已按新規執行,異地存取款手續費收費標準最低2元,最高100元。
霸王條款?
不少消費者聞知調價公告,第一反應認為過于突然,不少消費者更將之形容為單方面提價的霸王提款。
不過,專業人士卻又另外地解釋。“這不是公用公共事業,是企業行為,沒有義務舉行聽證。”海通證券銀行業分析師佘閔華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按道理講,銀行作為一家企業,其所提供的商品漲不漲價,自然是企業發言權較大。按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茂輝的話說,在市場競爭充分的行業里,企業漲價行為如果得不到消費者認可,消費者完全可以不買賬,用腳投票。
但問題在于,我國銀行業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消費者和銀行不處在平等的位置上,消費者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消費者想要用腳投票?不可能。”孫茂輝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此種情況下,“政府作為市場的維護者,應該發揮作用。”孫茂輝認為,銀行表面上不同于水電等公用事業部門,但實際上因為其壟斷地位,銀行也擔負著某種公用事業部門的職責,既然享受了因此帶來的利益,其權利必須與義務相平衡。“姑且不論別的,最起碼漲價要經過一定的程序。”
孫茂輝建議把銀行業服務的相關定價、包括標準、流程等,甚至和客戶發生一些糾紛,從法律法規層面上給予一種規范。“如果銀行要調價,應該通過一定的聽證程序以及銀監會等審批,不能夠單方面制定價格。
之前亦有媒體報道稱,中消協相關負責人針對此事表態稱,儲戶和銀行存在服務合同,銀行單方面修改服務合同進行漲價本身就不合理;國有商業銀行的很多服務涉及公眾基本利益,調價前應依法舉行聽證。
而就現階段情況而言,“銀行業還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如果國家認為有必要,當然可以要求工商銀行提供漲價根據。如果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價格這塊國家便可以不多加干預了。”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提價關鍵在服務
對于此次調價的出發點,工行公告稱“是為向客戶提供更為優惠、優質的服務”。“調整原則是加強服務、兼顧成本,使您能享用安全、方便、快捷的個人金融服務”。如上文王小姐所述,不少消費者堅持認為,工行服務多年來提高速度緩慢,沒有提價的理由。
“銀行之所以做出價格調整,主要還是希望通過漲價來彌補人員、房屋租賃等方面的成本。這或者是銀行提價的真實原因。”孫茂輝推測。
眼下選擇個人金融業務進行提價,“有成本考核需要。相關部門在中間服務,前期投入的成本非常大,有成本補償要求。”推測提價的真實原因,郭田勇如是表示。
而另有專家認為,除了成本因素,銀行此舉實際上是逐步增加收費的戰略在起作用。佘閔華說:“國家銀行主要還是以存貸款為主要收入,其他中間業務收入比重較低,現在銀行在考核方面和導向上,采取了加大中間業務收入在整個考核中的比重。”
雖說此次工商銀行提價有其合理性,不過佘閔華還是認為整體來看,銀行的收益與成本不能僅僅看成一個簡單對應的關系。“如果單純以成本為提價依據,有些不妥當。關鍵還是要看是否為客戶提供了相應的服務,以及這個服務是否有競爭力。”
另外,就目前公布的漲價幅度,專家們也有不同看法。
“收益應該不會太大,本身國內銀行中間業務占銀行總贏利的比重并不大。比如工行,中間業務占銀行總贏利不到20%。漲價的是服務類的一些結算業務,在中間業務中也就占到10%—20%的比例。兩者相乘,顯然對工行總贏利影響不大。”郭田勇表示。
孫茂輝則認為,“如果銀行方面的價格在上漲,而客戶方面需求沒有減少的話,傳統的表內業務,即借貸款都在壓縮的情況下,通過簡單的提價就可以使自己的財務報表做得相當漂亮。盡管這塊業務不大,但帶來的是凈利潤,成本沒有任何增加,對銀行來說,利潤的獲得比較容易。”
之所以不選擇太大的漲價幅度,國信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邱志承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或許銀行本身的目標收費標準就比較高,但考慮到如果一次性提價很大,會對企業形象造成影響,才有了如今的分次提價。”。
不過即便此次提價幅度不大,孫茂輝還是表示了自己的擔心。“我國經過改革30年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畢竟我們的人均GDP不高,如果仿效歐美銀行,可以說80%以上的中小客戶,采取忽略或者通過價格歧視等方式,拒絕對其提供贏利很小的服務,這對銀行發展是不利的。這也不應該成為我國銀行業發展的一個導向。”
至于工行相關人士表示借此次調價主要想推行網絡服務。孫茂輝認為,“這種解釋經不起推敲,政府正在把金融服務越來越多地往農村地區拓展,而農村網絡化程度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