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郭慶方
本報記者 仝曉波 楊雯 《 中國能源報 》
郭慶方,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
近期,國際油價重新開始頻繁波動,而新近出臺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簡稱《辦法》),雖然首次從文本層面上明確了成品油價格調整機制的具體細則、市場化方向以及根據油價對消費者實行補貼和對生產者進行稅收調節等相關原則,不啻為一份指導性文件,但是,個中細節也遭到了諸多質疑。
是什么造成了國際油價的頻繁波動?《辦法》中是如何體現我國成品油市場化的程度?帶著這些問題,《中國能源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郭慶方。
世界經濟尚未復蘇
油價走勢難以預測
《中國能源報》:此前,國際油價一路上揚,形勢穩定。但在這周以來,國際油價又開始頻繁波動,繼15號大幅下降、18號急挫之后,20號、21號兩天油價再次全面上揚,已突破每桶60美元大關。請問您是怎么看待近期油價的這種波動?
郭慶方:此前國際油價水平出現的較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機性需求所致,并不是真實需求推動的,支撐國際油價趨勢性上漲的世界經濟還沒有完全復蘇,因此,國際油價在攀升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硬著陸”式的回調。
《中國能源報》:那您是怎么看待未來的國際油價走勢?
郭慶方:這個很難說。原油是價格波動幅度非常大的大宗商品,又存在很強的金融屬性。國際石油市場歷來都是以其復雜而著稱,影響國際原油價格的原因更是縱橫交錯,如果沒有百科全書般的知識和高超的預測未來的能力,要想弄清國際油價走勢簡直比登山還難。
《中國能源報》:從目前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水平看,國內成品油價格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郭慶方:油價涉及的主體很多,如消費者、生產者、銷售者等。不同的群體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觀點必然會產生分歧。我認為參照物標準不一樣,對國內成品油價格水平的界定結果就不一。就國際平均水平而言,國內成品油價格還算是比較適中的。
調價間隔不宜過短
區間調價利于穩定
《中國能源報》:《辦法》中將22天作為政府調價變動的參數,這個參數是不是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成品油市場化的水平?
郭慶方:這是一定的。《辦法》改革的意圖是向市場化大跨步邁進,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是遵循了我國漸進式改革追求改革、發展、穩定三位一體的一貫思路,是在穩妥地改革、平穩地推進。
《中國能源報》:按照最理想的狀態來說,油價應該完全市場化,也就是說,國際油價動,市場也動,而且這個波動應該是非常頻繁的,可是我們現在達不到這樣的頻繁,所以將變動的間隔設置為22天。那么,以后隨著市場化改革越來越深入,調價的時間間隔會不會越來越短?
郭慶方:時間的長短不能代表什么,市場化改革的程度與成品油調整頻率的長短不是一回事。作為一項公共政策,政府的定價不能也不應該過于頻繁,政府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要依據現有的規矩和程序,政府的參與是一只“有形的手”;而市場化則是自發的,是一只“無形的手”,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市場化的程度不是取決于時間間隔的長短,而時間間隔的變化也只是一個量的變化,不能用于衡量是政府定價多了,還是市場定價多了。
《中國能源報》:《辦法》第七條說道:“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于每桶80美元時,按正常加工利潤率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8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潤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原則,采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這種按照利潤區間對石油價格進行調價的方式,您怎么看?
郭慶方:成品油價格調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這些利益關系既有對立的,也有統一的方面,如果某一方的利益受到嚴重傷害,則會最終傷害整個石油市場的穩定。因此,成品油價格調整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才能保證成品油市場的穩定、有序。《辦法》試圖做到這一點。
利用價格杠桿
實現資源節約
《中國能源報》:發改委在對于《辦法》的解釋中說道:“必須切實從節約資源出發,運用價格和稅收杠桿,促進石油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由于在資源配置中,價格最能發揮效力。那么,您認為《辦法》中是如何利用價格杠桿來體現資源節約的?
郭慶方:《辦法》中的“資源節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油價本身,價格能基本反映出資源的稀缺性,我國是石油資源短缺的國家,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又使得我國石油消費規模快速擴張,我國石油供給壓力非常大,這就提醒我們要從“資源節約”的立場出發考慮石油資源的利用問題。二是價格機制,《辦法》規定國內原油和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市場價格接軌,而原油的價格實際上體現了原油資源的稀缺性。因此以原油的價格來考慮成品油的定價,就是“資源節約”思想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