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欒璐報道
一個季度,完成了全年計劃新增信貸總額的90%。銀行信貸資金連續3個月放出天量,而最具活力、最能解決就業卻也是最缺資金的中小企業,其貸款需求是否能真正得到滿足?
據了解,今年一季度的大部分信貸是中長期貸款。海通證券宏觀經濟高級分析師陳勇認為,此輪信貸增長主要對象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導的大項目、大公司,即銀行俗稱為“鐵公基”(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而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貸款閘門仍感覺偏緊。
“一季度信貸投放仍存在向大型企業貸款較多、向小企業貸款相對較少的問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如是說。一些金融界人士亦反映,在一季度的貸款結構中,服務中小企業為主的短期貸款僅占25%,且2月比1月銳減3000億元,錢主要在國有大項目與銀行間流動,中小企業融資難加劇,紡織等貿易型、出口加工型企業貸款依然困難。
談到申請貸款的事情,小企業主劉女士也是感慨萬千。“我想向銀行貸50萬元,銀行認為我的企業沒有發展前景就拒絕了。可就在我申請貸款的當天,這家銀行給一個大企業授信了5億元額度。” 她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早就聽說銀行“嫌貧愛富”,沒想到這樣的事情還就讓她趕上了。
“其實所有的銀行都是嫌貧愛富的,規模大的企業風險小,銀行選擇大企業放貸是一種理性的選擇。研究表明,銀行規模越大,中小企業客戶占比就越低。但是在發達國家,中小型銀行數量很多,他們更適合做中小企業。”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稱。
郭田勇認為,要防止信貸資金出現“頭重腳輕”的情況,目前還是在壘大戶,只要與政府沾邊的項目,銀行都搶著往里面投。一季度如此之大的信貸增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沒有明顯的放大,對民間投資拉動也有限。
連平則強調,大銀行的內部機制很不適合對小企業進行資金發放。他說,大銀行的業務流程和管理主要是針對大中型企業設置。因此,理念、制度和流程的改變需要很大力氣,需要一整套體制創新,才能令信貸資金有效流入中小企業。
“目前,大型國有銀行已經開始設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部門,但還須盡快落實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問題。”連平說。
而“解決小企業貸款難,需要破除過高的制度門檻,根據小企業實際,通過機制創新,識別出優秀的小企業。” 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后、某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部負責人陸岷峰指出,服務小企業,銀行應借鑒“信貸工廠”模式,批量化、標準化經營。“銀行需要這樣的軟件:它能自動優選客戶、自動風險評級、自動定價、自動風險預警……這樣,就依靠軟件而不是客戶經理來管理客戶,從而降低成本。”
陸岷峰還認為,“解決小企業貸款難,也應該讓地下金融擁有合法的身份。”而且,政府應該像支持商業企業一樣,放寬準入條件,成立專為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