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油指標吃不飽 又無直接進口權
核心提示
山東是全國地煉第一大省,目前地煉業的處境極為艱難:由于國家分配給的原油指標非常少,又無權進口原油,在中石油、中石化享受1970元/噸進口原油價格的時候,地煉企業只能使用3600元/噸且品質更差的進口燃料油進行再加工;從今年1月1日起燃油稅改革后,燃料油每噸又要多繳830元稅,致使地煉油產銷價格嚴重倒掛,效益受到極大影響。山東地煉行業期盼的是:國家放開對地方煉化企業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
油源之困成本劇增
目前山東有地煉企業21家,占全國地煉企業總數的近50%,原油年加工能力4500萬噸,而國家原油配置指標只有179.3萬噸/年。長期以來,地煉企業裝置開工率嚴重不足。2002年國家放開燃料油進口,雖然燃料油加工的收益率低于原油,但山東地煉企業仍不得不選擇燃料油進行生產。
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劉愛英說,更為痛苦的是,從2006年4月1日開始,山東地煉企業燃料油進口時要繳納消費稅,加工成汽油、柴油銷售時還要繳納消費稅,本已經缺乏公平競爭優勢的地煉企業又背上了一個“包袱”。
“雪上加霜”的是,燃油稅改革后,燃料油市場巨幅增收消費稅,使得山東省地煉企業稅負大大增加,“包袱”越來越沉重。
“像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現在進口原油價格是1970元/噸,但因為國家政策的限制,地煉企業無權進口,外國的供應商非常了解地煉的‘處境’,故意‘卡脖子’,這就導致品質更差的燃料油竟然要3600元/噸,在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下,使用燃料油上交的消費稅高達812元/噸,增值稅138元/噸,比燃油稅實施前每噸燃料油實際需要多繳稅830元左右,根本抵扣不完,只有虧本經營來保市場。現在加工一噸燃料油就要賠掉至少400元。”劉愛英無奈地說。
行業期待原油指標
為了解決消費稅重復征收的問題,省國稅局先后兩次以省局正式公文的形式向總局進行了專項請示。經過努力,財政部、國稅總局終于發文明確,從2008年1月1日起,以燃料油為原料生產的應稅消費品,準予扣除原料已納的消費稅稅款。
“2008年,山東地煉共加工燃料油1400萬噸,根據爭取到的新政策,整個山東地煉因此抵扣的消費稅超過14億元,2008年受大環境影響,山東地煉企業效益由前年的32億元銳減至7億元,要不是消費稅抵扣了14億元,山東整個地煉行業要虧損7-8億元。”劉愛英表示。
但2009年燃油稅改革后,爭取到這一新政策已不能完全解決地煉企業的困境了。“沒有別的辦法,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放開對地方煉化企業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大型地煉企業、山東華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國峰告訴記者。
“我們正全力以赴地爭取。”劉愛英說,為解決油源帶來的稅負之困,山東省正在積極爭取國家增加原油計劃指標,爭取國家放開對全省地方煉化企業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給予山東省1000萬噸/年的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
山東這21家地煉企業中,大部分年銷售收入都在10億元~50億元之間,規模全國最大,但油源成了“命門”。“如果真能解決我們的油源問題,爭取到原油指標,那就最好不過了。”眾多山東地煉企業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