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昂
近日,《山東省煉化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出臺,整合21家地煉企業成了《意見》的核心內容。
山東擁有著全國最多的地方煉油企業,但卻一直受到石油壟斷體制的束縛和大企業的擠壓,始終掙扎在虧損和停產的邊緣。聯合重組似乎勢在必行。不過,有部分地煉企業的股東卻表示,只有作為整合平臺的公司獲得了原油采購權和成品油的銷售權,地煉企業才有“油源換股權”的動力。否則,即使強行整合也無法改變眼前困局。
這就陷入了一個無法開解的悖論中:若沒有企業的整合,分散的地煉根本無法形成足夠的話語權,但另一邊,沒有給出承諾,這些地煉企業卻不愿整合。
雖然有這個《意見》的出臺,但是這個矛盾不解決,山東這個存在了很多年的問題并不容易解決。
二次聯合
3月4日,山東省經貿委公布了《山東省煉化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根據《意見》,山東“將以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為載體,整合省內地方煉油企業,組建山東省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山東在全國地煉企業數量最多、產能最大,自1999年國家清理整頓結束后,山東省保留下來的地方煉油企業共有21家。經過十年發展,獲得國家原油計劃指標的21家企業產能成倍擴張,而且山東還出現了數十家計劃外的地煉工廠。截至2008年底,山東地煉全行業就業職工3萬多人,總資產約400億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萬噸/年。
“《意見》是由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草擬,最終能否促成地煉企業大整合還要經過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山東省經貿委技術改造處的官員告訴記者,一旦山東地煉實現整合,將是一支任何競爭對手都無法忽視的力量。
事實上,如果《意見》得以通過,這將是山東地煉的第二次聯手。此次將作為整合平臺的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當時,這家公司就是由21家保留下來的地煉企業自愿平均參股組建而成。公司職能主要是加強橫向聯合,提高地方煉油行業的經濟效益和整體實力。
然而,由于我國目前的石油壟斷體制所限,地煉企業始終沒有在原油采購權和成品油分銷權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對山東地煉的原油計劃指標十年中竟沒有絲毫增長。地方煉廠只能通過代管計劃指標發放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獲得不足產能三成的原油,成品油也不得不賣給中石化。天然的競爭關系,使得十年來雙方的矛盾沖突不絕于耳。
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一位相關人士,正在醞釀的重組方案將把21家地煉更為緊密的整合在一起。同時,也希望能把數十家不在國家原油計劃內的地煉企業考慮在內。只有聯合才可能提高與中央、國內石油巨頭博弈的話語權。
根據《意見》,山東地煉實現大整合后,將積極爭取國家增加山東省原油計劃指標,爭取每年1000萬噸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以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為基礎,建立成品油銷售網絡,把地煉成品油直接供應民營加油站。爭取三年內形成輻射全省地煉企業的輸油管網構架,年輸送能力4500萬噸,改變原油、成品油運輸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
整合之難
在石油版圖上,山東省一直是中石化的勢力范圍。但中石化在山東的石油加工能力只有兩千萬噸,地煉產能總和卻高達4500萬噸。山東地煉原來均屬地方國有企業,如今地煉企業的股權結構已經較為復雜。
到2008年,中國化工集團總公司在山東控股了濟南石化集團、濟南長城煉油廠、正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地方煉廠,中海油也控股了中海石化和山東海化有限公司。
“山東地煉股權的復雜性勢必加大未來整合的難度,尤其還有一些是央企控股。”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一位相關人士說。
事實上,2008年以來,地煉經歷了石油價格倒掛、經濟危機、兩大石油集團競相壓價等一系列的嚴峻考驗。
東明石化是山東最大的地煉企業之一,如今設備開工率僅有3成,維持在最低的運營狀態。據東明石化的一位副總經理介紹,國內石油巨頭擁有開采、煉化和成品油零售三大產業鏈條。為了遏制地煉企業,石油巨頭一再壓低處于中間鏈條的煉化價格。目前中石化、中石油成品油出廠價已壓到5400元/噸,地煉企業根本無利可圖,而石油巨頭的利潤卻可轉移到零售環節上兌現。
目前山東地煉開工率普遍不足20%,成品油銷量比往年同期下降了六七成。山東地煉企業正處于歷史上經營最為慘淡的時期。整合似乎勢在必行。
不過,地煉企業中對于整合也有不同的聲音。東營一位規模較大的地煉企業董事長認為,山東省煉化工業振興的關鍵不在于是否整合,而在于是否能突破國家現有的壟斷石油體制。如若無法化解原油來源瓶頸,無法解決成品油自主銷售的障礙,即使實現整合也無法改變現有的困局。
東明石化的一位副總指出,每個地煉企業都是地方經濟的支柱,有的單體資產規模已經高達數十億,自身的管理、運營都已較為完善。即使整合在一起也遠遠無法與中石化總量相比,反而不如發揮地方煉廠機制靈活的特點。
中國加油站網首席分析師李昱指出,煉化本身應該是一個以規模發揮效益的行業,整合是大勢所趨。但山東數十家地煉企業分散在各個地區,真正做到產業的整合難度很大。
相關專題: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