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李永江
對待核電建設,地方政府曾經是“推出去”,現在是“拉進來”。
這種“推”與“拉”讓經歷了核電十幾年變遷的全國政協委員、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李永江喜憂參半。
“高興的是各級政府對核電有了正確的認識,積極推動核電在本地區的發展;憂的是我國核與輻射監管力量還不足,技術支持平臺缺乏。”李永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按我國核電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就要超過法國、日本而接近美國,成為世界第二核電大國,而目前全國核電監管人員才300人左右,美國現有104臺核電機組,監管人員為3900人。
目前,國務院批準在建或即將開建的機組有26臺,發改委已批準開展前期工作的有17臺。李永江表示,按照《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核電發展關鍵階段,運行機組的數量較多,建造機組的數量較大,給核電安全監管提出了挑戰。
李永江說,過去十幾年我國核電安全監管和安全運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核電安全的事件等級分為7級,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過2級及以上事故)。但是要提高警惕,尤其是在核電發展加速的時候,更要將安全監管和預防工作放在前面。
核電發展進入快車道
《21世紀》:作為核電行業代表,你怎么看目前的“核電熱”?
李永江:首先這說明各級政府對核電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國是能源需求大國,但是核電裝機規模在世界上還是小國。截至2008年底,已經運行的機組僅11臺,只占電力總裝機的1%左右,而法國和日本各有50多臺、美國有104臺核電機組。因此,我國核電發展就裝機容量來講,還處于起步階段。
十幾年前,地方政府對核電“落戶”十分謹慎,主要考慮安全和環境因素。當時,銀行出于同樣的原因,對于給核電廠貸款也十分謹慎。
但現在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各方態度都非常積極。其根本原因是基于我國核電十幾年安全運行的結果。
《21世紀》:除了安全因素外,還有什么因素讓地方政府如此趨之若鶩?
李永江:當然最大的吸引力還是對地方經濟的影響。
一個核電廠(兩臺百萬千瓦機組)投資約240億元左右,這給當地帶來規模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對地方GDP拉動作用也很明顯。此外,核電建設過程中,平均每年給當地帶來的稅收也有幾千萬。核電廠建設需要一支五六千人的建設隊伍,他們會在當地生活5-8年,形成消費和創造就業機會。核電廠建設完成投入運營后的稅收每年要按照7∶3的比例交給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會從核電廠獲得可觀的稅收收入。因此核電建設對推動地方經濟有積極意義。
設立部管局加強安全監管
《21世紀》:目前我國核安全監管力量如何?
李永江: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核電機組就要發展到接近美國現在的水平(建成和在建約100臺機組),美國現在有104臺核電機組,而監管人員有3900人。日本和法國各有50幾臺機組的情況下,也各有監管人員約2000人。
我國環保部下的國家核安全局人員為300人,除了要負責國外相同機構的職責外,還負責核安全設備、輻射環境監測和電磁輻射的環境監管職能。核安全局機關加上直屬的核安全中心和六個地區的監督站,只有300人的編制,顯然不適應核電發展的趨勢。
《21世紀》:除了人力配置,目前安全監管技術方面情況如何?
李永江:目前我國核與輻射的監管技術能力還缺乏平臺支撐,制約了監管水平的提升。按照國際成熟經驗,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要深入到設計、建造、運行的第一線,對設計進行獨立的核算驗證,對設備的可靠性進行技術審查,對核電廠建造、調試、運行進行全過程的現場監督,對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安全影響進行獨立的技術評價。
目前,我國這方面能力比較欠缺,缺少獨立的安全審評、核算驗證、實驗檢驗的必要裝備和能力,還不能做到深入的技術審查和獨立驗證。而核電廠業主無論是在人力、財力還是法律適用的主體上,都不可能代替監管機構來建立類似的技術支撐平臺。
《21世紀》:對加強核安全監管工作有何建議?
李永江:建議國家成立一個直屬國務院而且人員數量充足,技術支撐能力強大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
面對目前核電快速發展的形勢,建議在環境部下,設立部管局,國家核安全局為副部級。可以適當增加地區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的數量。
根據工作職責的加強和工作任務的增加,逐步適當增加人員,在2010年國家核安全局系統人員總編制人數增加到1200人左右,到2020年增加到2000人左右。
同時,應該積極創新監管體制,強化內部管理,切實履行核安全監管職能。例如,進一步完善監管工作程序,明確重點。規范監管行為,做好在建核電廠監督和執法,確保運行安全。加快新建核電項目審查進度和審批手續,提高審批效率。
強化現場監督,確保建造質量,進一步完善核安全審查、許可、監督、執法、應急響應程序和質量保證體系。
建立技術支撐體系,由共用條件、核設施安全監管能力、核設備監管能力、輻射環境監測能力、放射性物品運輸監管能力、放射性廢物安全處置監管能力以及核技術利用監管能力等七個方面組成。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按照輕重緩急和項目成熟度有序進行,同時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充分借助現有核工業部門能力,建立相對獨立和較為完整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支撐體系,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相關專題: